南侨诗宗:丘菽园传统诗歌的精神与家国关怀

来源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菽园(1874-1941)有「南侨诗宗」的美誉,是少数清末明初移居南洋的文化名人.他也自称「星洲寓公|,始终以中国子民自许.与所有传统文人一样,他维护传统、关心国事,积极支持维新运动,对祖国的局势保持高度关注.他在新加坡创办《天南新报》、诗文社、学校以提高侨民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意识,是南洋华侨政治与文化运动的领袖.着有《丘菽园居士诗集》,他的诗歌包涵强烈的个人感情,在南洋一带的华人文化圈起着推广、示范的作用.此文从丘菽园的传统诗歌看其家国情怀及其身心归处.
其他文献
认同(identity)是研究华语/文文学的重要关怀.其中有不同视角,有者从族裔(ethnicity)和寻根入手,有者看重地理空间的在地化或跨境联结,有者从语言文字的复杂关系考量,也有支持多中心多传统.本文以为,东南亚(包括后南洋、马来群岛)华文文学,可以以“皱褶”之譬喻,来阐释其认同“杂糅”的性质,并点出当前“世华文学”(World/Global Chinese Literature)与“华语语
华人首度入居哈佛所在的纽英伦区域是1818-1825年之间.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常春藤盟校毕业生—容闳YungWing,在1847年,随布朗牧师,与同学先抵麻州芒森城的芒森学院后于1854年成为耶鲁毕业生.曾国藩,李鸿章建议:于1872-75年间,每年派10-16聪慧幼童三十名,共120人哈佛的华语及汉学中国学讲师,应从哈佛1879年首聘中文教师戈鲲化先生1879-1882,讲起,目前可考,赴美教
旅居法国的华人女作家吕大明,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赴英伦求学,至今已在欧陆生活了近40年.在“异乡飘零”中,她出版了《英伦随笔》《写在秋风里》《来我家喝杯茶》《南十字星座》《寻找希望的天空》《冬天黄昏的风笛》等多部散文集.本文论述了吕大明的散文与中西文化、文学的关系,认为其散文乃属一种中西荟萃、精致典雅的“文化散文”,其中饱蘸着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与文学艺术的丰富学养;她擅长在东西方文化、文
在“一带一路”新语境下,跨国贸易和中国文化传播有重要意义.世界华文文学往纵深拓展,不再仅仅是忆乡愁、倒苦水,而谋求建功立业,立足世界.老木最新长篇小说《新生》是这类创作典范,不仅开拓跨境新商业小说类型,开辟跨国企业发展新话题,省思新商业文化精神,而且拓展哲思小说、学者小说新局面.当然,此类小说也还有很多巨木增殖的新可能,深化拓展的新路径.
墨尔本作为澳大利亚华人最多的城市,有着较为繁荣的华文文学创作.本文介绍了墨尔本从八十年代至今创办的华文文学副刊和杂志的开办情况、文学社团的组建与活动状况以及评奖活动的组织情况.同时还重点介绍了一些较为知名的作家,收集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和代表作.之后对澳大利亚华文文学创作的特征做了一些总结,并做了一部分作品介绍.
中日文字之交,始自公元2世纪,可谓源远流长,史不绝书.秦皇时,徐福带领三千男女渡海以寻“不死之药”的传说,日本遣隋使、遣唐使西来与中国高僧鉴真东渡,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的拓荒性贡献,在中日民间已广泛流传.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又刺激了中国人向东邻学习的热潮,日本成了近代史上不少中国留学生的首选之地.从梁启超、陈独秀到周树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穆木天、胡风……留日学生几
《青鸟故事集》中回响着一句话:“古代世界和现代一样,物比人走得速.”是为全书提纲挈领.初读物象丰沛,轨迹一以贯之,有正史之堂皇,亦有断简残章.捭阖其间,腾挪东西.掩卷可知,完整的人类交流史,悉为误读与和解的咏物史.
在世界华文文学圈中,日本这一区域的华文文学,一直很难进入国内学界研究视野,这基本是不争的事实.十多年前,学者廖赤阳曾撰文把日华文学喻为“一座漂泊中的孤岛”,这座孤岛其实并不荒芜,且不提二十世纪初鲁迅、郭沫若、周作人等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所创造的一段辉煌,也不必说获取日本权威文学大奖并进入日本主流文坛的华人作家陈舜臣、邱永汉、杨逸等,单是活跃在当代日本的华文小说家、随笔散文家、诗人
韩国外大朴宰雨教授这十多年来华持续关注世界华文文学,首先2004年建立了韩国台湾香港海外华文研究会,组织了许多学术与文学活动.曾经通过这些活动,邀请过中国大陆的莫言、刘震云、阎连科、迟子建、翟永明、王家新等著名作家诗人进行学术研讨会与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而且邀请了也斯、潘耀明、黄维梁、陶然等香港作家与严歌苓等海外著名作家进行交流.朴老师在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2013年邀请韩国学者和海外华文作家、学者
二战前早就讲到马华文学独特性的南洋色彩文学.战后不久也有独特性主题的侨民文艺论战.雨林背景的马华文学描写的题材就是马华文学比其它华语语系的特色.环境文学(或生态文学)是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文学理论之一.这个理论能解读马华文学独特的绿色因素.何乃健的稻谷,禤素菜的原住民文化,田思的候鸟,吴岸的榴莲和一些作家的橡胶树为背景书写是马华当代文学的环境文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