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東川泥石流防治回顧與展望

来源 :第五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泥石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den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川新老构造发育,岩层破碎、山坡陡峭,加之长期人类不合理活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其成爲全国泥石流多发区,堪称"泥石流天然博物馆".1976年起以大桥河小流域爲单元的综合治理,创立了"稳-拦-排"治理模式.30年来,水利、城建、林业、计画、国土、财政等部门与成都山地所通力协作,统一规划,集中力量先後开展30多个小流域治理,拦蓄和稳定泥沙3.6×106m3,开垦耕地238hm2,保护农田1000hm2,起到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爲减少泥石流输沙进入金沙江,确保长江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桥河治理被授予全国泥石流治理样板工程,黑水河治理被誉爲中一加科技合作示范工程,蒋家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进行泥石流野外观测试验研究的重要基地.可以说东川是我国开展泥石流防治最早、系列最长,资料最多、成果最丰的地区.
其他文献
土力类泥石流的起动机理研究本质是研究泥石充源地坡体破坏过程.这里主要涉及两个力学问题:其一,砾石土抗剪强度与本构关系的确定;其二,砾石土边坡的随机力学仿真.土力类泥石
台湾本岛土地资源极爲有限且自然环境条件特殊,地形分布以高山爲主,平地面积少,致使河川短促且湍急,山势陡峭、地质破碎以及地震频繁,使得山区极易产生土石流灾害危急民众生
本文针对单一坡面泥石流起动模型进行研究.基於土壤动力学理论、土壤下渗理论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以及土体含水率变化引起土体抗剪切应力变化的物理机理,提出了坡面泥石流起
本研究以两组大小不同之管道模拟土石流正交入汇主流形成冲积(扇)之过程.实验提供54与9组条件.土石流入汇主流之泥砂运动现象可分爲土砂流动扩散与土砂落淤,挤压扩张两阶段.
坡地灾害形成之基本条件爲松软之土方、不稳定之地形与环境及致灾动力,本文将考量环境背景基本资料、人爲影响因数与动力因数等之交互作用,来研拟更臻实用性之坡地灾害防护规
本研究以坡地防灾科技之专业研究,结合科学教育经验丰富的国立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及国立高雄科学工艺博物馆,并配合各地县市政府之防灾活动,提升对天然灾害之认识与防灾创意
西藏位於中国西南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由於受复杂的地质、地貌、气候、新构造运动以及高原环境的影响,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雪崩以及风吹雪等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地
人工高边坡和浸水岸坡都存在着长期稳定问题,这种岸坡的长期稳定的根源就在於岩体破裂面(带)中岩体结构强度的变化."岩体损伤"对岩体强度的影响方面以至於对坡体长期演变中发
本文介绍了云南蒋家沟粘性泥石流的平面流速分布的双雷达测量结果,检验了常用的码表法-单雷达法流速转换关系.结果表明:(1)对於测量的4阵泥石流过程,断面平均流速呈现出小→
爲贯彻落实2003年5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技术大纲"和2004年11月4日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於下达中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