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问题行为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1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作为一种妨碍青少年社会适应,并对其一生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问题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发现,高攻击性青少年相对于低攻击性青少年在内隐态度上对攻击行为存在更强烈的认同。此外,一般攻击模型认为,个体这种对于攻击行为的内隐层面的认同会受到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亲密度低的家庭往往采取冷漠或攻击性的方式解决矛盾,因此相对于来自亲密度高的家庭的个体,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对攻击性的问题解决方式存在更积极的态度。已有研究对引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机制——内隐攻击性,并结合更为深层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探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分别选取33名具有外化问题行为及30名行为表现良好的男性初中生作为实验组被试(平均年龄为13.72岁)及控制组被试(平均年龄13.96岁),运用内隐联想测验(攻击性词及非攻击性词作为目标概念维度,积极词及消极词作为属性概念维度)、Buss Perry攻击性量表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探究了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具有外化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内隐及外显攻击性均显著高于行为表现良好的青少年;(2)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可以认为实验组被试的高攻击性源于其对攻击行为的认同态度;(3)内隐攻击性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呈负相关关系的结果提示了低家庭亲密度会增加个体习得攻击性问题解决方式的可能性,并可能增强青少年对攻击行为的认同态度,这也证实了一般攻击模型的假设。研究结论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矫治及家庭治疗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未来青少年发展研究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近代电力系统的发展。但是随着大功率整流器、变频器等设备接入电网,谐波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给电网电能质量带来不利的影响,轻则影响系统的运行效率,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