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栓症:20年后我们身在何方?

来源 :第19届欧洲血液病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综述将总结新生儿和儿童血栓症的诊疗进展,包括流行病学改变、VTE结局以及抗血栓药物的发展.本文还将讨论政府对该病的认识以及制定的相应解决计划.
其他文献
原发纵膈大B淋巴瘤(PMBCL)是一个独特的B细胞淋巴瘤,它可能源于胸腺髓质B细胞占所有弥漫大B淋巴瘤的6-10%,常发生于青年女性.PMBCL由中等和大的B淋巴细胞弥漫增殖伴有硬化和不同程度区室化为特征的.PMBCL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例如:CD19、CD20、CD22和CD79a.CD30在大多数病例(80%)中可被染色观察到,虽然比在霍奇金淋巴瘤(cHL)和间变性淋巴瘤中表达得要弱和均一性上
大部分滤泡淋巴瘤(FL)患者在初诊时淋巴结病变范围广泛.FL结外受累范围广泛,包括人体每个部位,但主要受累部位为皮肤、胃肠道或悬雍垂及扁桃体环(Waldeyers ring).除外原发皮肤的FL,根据中心母细胞的比例,FL在组织学上可被分为低级组(1、2级)和高级组(3级).结外FL不是一组同源性疾病.皮肤FL作为最常见的结外FL,通常表现为局部的病变,是可治性疾病.十二指肠FL (FL-D),十
滤泡淋巴瘤是西方国家第二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一般特征为:确诊时往往表现为弥漫性,临床过程惰性,反复并逐渐增加的化疗耐药性复发.显然滤泡淋巴瘤有一段无症状进展的潜伏期,并且可能从前体克隆中产生,可进展数十年,从而导致随后的复发.滤泡淋巴瘤细胞的转化途径是一个复杂的多次打击过程,其一般起始于特征性的t (14;18)(q32;q21)易位,随后出现BCL2原癌基因的表达,可持续阻碍B细胞受体多样性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侵袭性强、预后差,对常规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化疗方案反应差.包含大剂量甲氨蝶呤(MTX)的化疗方案治疗PCNSL缓解率高,疗效确切,是治疗PCNSL的基石.诱导治疗后续以巩固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MTX联合阿糖胞苷被认为是标准的诱导化疗方案.抗CD20单抗在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尚不确切,其在脑脊液中可达到的浓度不高,但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提示它可能有效.在过去
随着JAK2、MPL和CALR基因等体细胞突变的发现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正迅速地获取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a,MPN)患者完整的突变景观图.凭借如今的测序技术,仅2%左右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以及10%左右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目前对MDS的分类,已经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层面,使得该病的预后评估更精确.另外,这些积分系统真正反映了MDS错综复杂的异质性,各亚型之间平均生存率差异性,即使是在改良的低甲基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该疾病的生存率多从低危组的十年到高危组的几月不等.强化治疗方法因为大多数MDS病人的高龄而受到限制,多因其造成不良事件的概率难以让人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有治愈的可能,仍仅
在所有髓系肿瘤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是一种罕见但易反复的形态学特征.但是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相关疾病的正确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WH02008的分类中明确了一类以特定酪氨酸激酶(TK)融合基因为特征的少见亚型: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PDG-FRA、PDGFRB或FGFR1异常的髓系和淋巴系统肿瘤(MLN-eo),其中最常见的融合基因是FIP1LI-PDGFRA.在某些情况下,原始细胞增多及(或)细
由于有了基因测序分析广泛开展,发现了原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呈现出来基因突变的宏伟蓝图,为AML的分层以及为阐明原癌基因突变之间的网络关系提供了更多的线索.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的转化中,特别是在没有可重现性染色体改变的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至今,DNA甲基化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综述介绍了现有关于TET2、IDH1、IDH2、DNMT3A基因在血细胞
罕见出血性疾病(RBDs)是一种Ⅱ因子、V因子、Ⅶ因子、Ⅹ因子、Ⅺ因子、ⅩⅢ因子以及Ⅴ因子联合Ⅷ因子(FⅤ+FⅧ)缺陷的遗传性疾病,占全部遗传性出血疾病的3%-5%,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BDs的患病率从Ⅱ因子和ⅩⅢ因子缺乏的200万分之一到Ⅶ因子缺乏的50万分之一不等.然而一些国家由于存在近亲结婚,RBDs的患病率与血友病乙的患病率相当.RBDs出血严重程度不一.由于RBDs发生率低,对其合理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伴有显著的病理生理学异质性,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反应不易预测.儿童常出现短期的血小板减少症;但有20%-30%患儿为持续性和慢性ITP,其中极少数患儿为难治性和严重ITP.由于ITP较少见,因此由研究者驱动的临床性、特别是学术性的研究常难以开展.医疗费用高、人力资源不足以及管理需求增加成为ITP诊疗技术进步的障碍.学术界已意识到上述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