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淮气旋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重要天气系统,一年四季均有出现,春季最为活跃,冬季少,其中4月发生次数最多,平均2.3次。江苏省气象台对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其发生主要集中在4个地区:淮河上游,大别山区东北侧、黄山北麓的苏皖平原,洞庭湖盆地和鄱阳湖盆地。平均路径主要有北路东移和南路东移。4-8月出现的江淮气旋常常会给江淮地区带来暴雨、大风、雷暴等恶劣天气。利用MICAPS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70个基本站降水和风场数据诊断分析了2016年4月几次连续的江淮气旋过程,发现2016年4月影响江苏的气旋过程共有5个,其中较为严格的满足江淮气旋定义的过程有3次,明显高于气候均值,4月江淮气旋频数异常偏多。5次气旋过程源地以两湖盆地居多,强度陆上总体不强,最强的是"20160416"江淮气旋过程,其次是"20160420";所有气旋过程入海均发展,其中"20160416"爆发性发展,12小时中心气压最大下降15h Pa,满足一定爆发性气旋标准。4月江淮移动路径以南路东移为主。5次气旋过程天气形势"大同有异"。500h Pa西风槽东移影响;700、850h Pa配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200h Pa高空急流在气旋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气旋发展前期地面图上均有西南低压倒槽影响,倒槽顶端伸展至江淮气旋定义区。但每次过程500h Pa西风槽与地面气旋配置的经向距离,气旋移动路径相对低空急流、高空急流轴的位置,以及前期是否有冷锋南下进入倒槽等形势配置均存在差异,这也决定了江淮气旋发展的强度和移动路径。选取"20160416"江淮气旋过程作为研究个例进行江淮气旋综合诊断。利用海平面相对涡度局地变化方程诊断"20160416"江淮气旋发展。500h Pa正涡度平流、1000-500h Pa气层之间的平均暖平流及非绝热加热项尤其是对流凝结潜热的释放加热大气促使气旋的快速发展,不考虑凝结过程的稳定大气上升运动及海表感染、潜热通量是气旋发展的不利因子。"20160416"江淮气旋过程入海前给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带来区域性雷暴天气,并有5个基本站的短时强降水;入海阶段造成江苏淮河以南地区系统性的大风天气。入海前,我省位于江淮气旋东部,西南风急流输送充沛水汽,强水汽辐合,湿层厚,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都比较低;低层强暖平流;925h Pa高度附件存在一定厚度的逆温层,有利于水汽和能量的积累;长江以北地区有冷空气南下,冷暖交汇,易产生对流性天气;K指达34℃,对流不稳定度指数-7.7,表现出较强对流不稳定;地面气旋辐合,大的变压中心,同时有中小尺度的辐合线扫过江苏南部触发对流,同时锋面抬升、低层切变辐合、高空急流抽吸等动力机制也是有利的对流风暴抬升条件。入海阶段,气旋迅速发展,带来较大的气压梯度;大气湿斜压性明显加大,带来较大的变压梯度;同时高空存在明显的动量下传过程,综合作用造成江苏南部剧烈的大风天气。江淮气旋及其带来的大风、强对流天气是江苏气象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且特色的命题,其造成的灾害影响也是显著的,如何客观输出江淮气旋引发的对流性天气、大风和暴雨落区也是今后省台急需深入探讨的一项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