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补泻手法特征参数提取及其数学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

来源 :《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zhi0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这四种针刺补泻手法位移参数的提取及其数学模型的构建,赋予这四种针刺补泻手法以科学内涵,为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量化、规范化及其继承和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生产的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ATP-Ⅱ采集特定人群的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四种常用针剌补泻手法的操作参数,建立数据库,利用傅里叶变换及核回归等进行数据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1)针体捻转角度与相应电压值的关系式为:即测试针体每向左或向右捻转1°,电压值就会相应的上升或下降0.0035v;即测试针体每上提或下插1cm,电压值就会相应的上升或下降2.7412v.(2)学生组和教师组各特征参数仅提插补法中的周期及波形上升时间,提插泻法中的周期、波形上升时间及波形下降时间存在差异。结论:1.周期、频率、波形上升时间、波形下降时间、上升平台期、下降平台期、波形上升斜率、波形下降斜率、波形上升幅度、波形下降幅度这10个参数可以基本表征针刺补泻手法的时间—电压曲线,客观描述针刺补泻手法的基本特征,但未必能够将针刺手法的全部特征完全表征出来。2.四种针刺补泻手法的时间—提插位移/捻转角度曲线较为直观的诠释了行针对提插位移捻转角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为学生了解和学习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具体过程提供了帮助。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英国中医针灸教育的历史沿革,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中医针灸教学策略。从英国的中医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在英国的发展较快,已逐步从民众的需求和认可,向被政府承认和立法过渡,从单一的民间交流走向政府合作。中医教育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传播途径在英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中国作为中医的发源地,在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应不断提高国内中医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推动中医教育
目的:通过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头穴捻转补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即刻效应的隐性关联研究之中,挖掘出隐含于数据内部的诸多条件的隐性知识。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30例,针刺相关头穴,并收集治疗前后即刻变化的NDS、FMA、Hmax/Mmax以及治疗前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采用关联算法进行相关指标之间的隐性关联性挖掘,并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算法,验证头穴针刺对急性缺血
目的: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及康复疗效评价.方法:将191例确诊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6例,对照组95例.观察组给予针刺加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冷刺激配合舌肌训练治疗,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吞咽障碍疗效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
目的:探讨无烟艾灸疗法对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大鼠肾脏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活性的影响.方法:D-半乳糖颈背部注射法建立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并对大鼠双侧肾俞穴予无烟艾灸治疗,连续42天,观测大鼠肾脏SAβ-gal活性.结果: 1.无烟艾灸组大鼠肾脏SAβ-gal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2.无烟艾灸组大鼠肾脏SAβ-gal活性表达较针刺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目的:介绍张氏“砭仓启脉免疫综合疗法”治愈MDS等血液病.方法:将砭针和中药配合治疗MDS血液病.结果: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前两种类型)有效率达到90%,治愈率达60%.结论:是马王堆帛书《脉法》篇中“砭石启脉”的延续,至今对一些疑难病症,如MDS等血液病有独特的治疗效果,非常有临床和推广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捻转平补平泻法对脑出血家兔血肿周围及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在针刺发挥治疗效应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和手法组,每组各10例.自体血二次注血法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留针组和手法组造模成功后选取患侧头穴(位置相当于人体“百会”透“太阳”穴)进行治疗,留针30min,手法组留针期间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后应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癫痫大鼠海马区Syn、Glu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透刺治疗癫痫的机理.方法:40只(200~250g)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丙戊酸组、头穴透刺组.除正常组外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以Diehl等的方法复制癫痫模型.在确认造模成功后,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丙戊酸组给予丙戊酸溶液灌胃,头穴透刺组于顶颞前斜线、项中线施以透刺,连续治疗7天,间隔1天,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治疗对脑瘫幼鼠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SD幼鼠40只,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成功脑瘫模型随机分成以下4组;模型组、针刺组、NSC组、针刺+NSC组(联合组),每组8只.模型制作成功后第3天开始治疗,针刺治疗部位为百会、颞I针、曲池、内关、足三里和涌泉穴,每天1次,共21次;NSC治疗以新生SD大鼠海马组织分离培养后所得
目的:通过研究哮喘大鼠肺与大肠组织表面蛋白A (SP-A) mRNA表达改变及针刺对其的调节,初步揭示肺与大肠表里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为针灸调节脏腑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捆绑组、假手术组、哮喘模型组、原络配穴组、原穴组.SD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卵蛋白致敏,2周后颈外静脉注射卵蛋白的方法激发哮喘发作.原络配穴组取穴“太渊(双)”、“列缺(双)”,原穴
目的:研究自拟方结合针刺疗法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不同时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分别在治疗1d、3d、5d后检测针药结合方法对关节滑膜组织中TNF-α含量及HSP-70表达的影响,并与模型组、对照组和空白组进行对比.结果:1.模型组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2.治疗组和对照组HSP-70的表达水平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