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候选杀菌剂CAUWL-2004-L-13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che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UWL-2004-L-13(L-13)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候选杀菌剂。简介它的合成,结构表征,毒理学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研究表明,L-13低毒,三致阴性。在15-30g.a.i/亩剂量下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达72-83%。此外对黄瓜褐斑病、黄瓜黑星病、油菜菌核病也有较好的防效。因此,L-13是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新型杀菌剂品种。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木质素磺酸盐作为分散剂对不同粒径烯酰吗啉水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分散稳定仪研究了掺加木质素磺酸盐前后烯酰吗啉悬浮液的稳定性。结果:实验表明未加入分散剂的烯酰吗啉水悬浮液中的颗粒极易团聚,稳定性较差。而加入木盐后,其能在颗粒表面吸附和分散,减轻了颗粒的聚集程度,提高了体系的稳定性,且具有高磺化度的木盐分散稳定性能更好。结论:综合考虑,木盐吸附产生的静电排斥作用相比空
以3-甲基噻吩醛为起始原料,与盐酸羟胺反应制得肟,再经氯化、合环,最后与苄氯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另外对Mechiozolin进行了除草活性及安全性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除草活性及水稻、小麦安全性。
以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E-β-法尼(E-β-farnesene,简称EBF)为先导,分别用不同取代氰基胍或不同取代硝基乙烯替代EBF中的共轭双键,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EBF类似物,其结构均经1H NMR、IR和HRMS分析确证,并测试了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化合物6a、6c及9d的活性优于先导
本文以硝基烯醛化合物为母体,在哌啶催化作用下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7个硝基共轭双烯类新烟碱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均得到了1HNMR,13C NMR,HRMS的表征和确证。本文所合成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在500mg/L浓度下对豆蚜的杀死率大多都在50%以上,部分化合物达到了100%。
目的:探索克螨特的合成方法并进行杀螨活性研究。方法:以对叔丁基苯酚和环氧环己烷为起始原料,通过开环,氯磺化,酯缩合三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克螨特。结果:目标化合物经IR、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证。结论:杀螨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朱砂叶螨有优异的防效。
本文以新烟碱类杀虫剂为先导,在固定硝基为顺式的前提下,从化学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对烯醛进行进一步的衍生。以硝基亚甲基类化合物6-Cl-PMNI为先导。与含有烯醛结构片段的衣康酸酐反应,所得到的化合物再进行进一步的酯化和酰化反应,设计合成了25个1,2,3,4-四氢-2-吡啶酮类新烟碱类衍生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苜蓿蚜和褐飞虱表现出较高的杀虫活性。IPPA1661 15在4mg/L时对
本文以丙酰乙酸甲酯和1H-1,2,4-三唑-5-胺为起始原料,共经过4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辛唑嘧菌胺,经核磁验证其结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黄瓜霜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目的:为了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杀虫剂,利用“中间体衍生化方法”,设计、合成了10个新型含5-羟基吡唑哇的二氯丙烯醚衍生物。方法:以对苯二酚,1,1,1,3-四氯丙烷为起始原料经四步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确证。结果:初步生物活性数据表明,部分化合物在6.25 mg/L浓度下对小菜蛾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小菜蛾的抑制活性达到90%,明显
三唑啉酮类化合物不仅是一类重要的除草剂,还具有十分良好的杀菌活性。为了发现具有高杀菌活性的三唑啉酮类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吡唑取代的三唑啉酮醚类化合物5a-5i和6a-6b,该类化合物以对甲苯胺为起始原料,经环化,溴化和醚化合成,经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确认。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在6.25mg/L下对小麦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本文以邻硝基甲苯和对氯苯胺起始原料,8步反应合成得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唑菌胺酯。本路线成本低廉,安全性好,对工业化生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