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分配理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理论等,都内含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理论前提.马克思价值理论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合理性的阐述比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对现实更具有解释力,那就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创造价值的条件和手段.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精髓和实质就是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要素)贡献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处于主体地位,并对私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而使其构成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新常态条件下,不应该也不可能用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两个范畴,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与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严格区别开来,它们都属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收入.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要代表全民利益,根据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主体地位的要求,通过多种手段等调节公有制单位和非公有制单位的收入分配,确保在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中贯彻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原则,让劳动所得占据主体地位,让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收入高于按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如果不是这样,把按劳分配的要求仅仅限定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对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收入分配进行约束和调节,让占半壁江山的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不能成为社会主人,享受不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优越性,他们能答应和容忍吗?还能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吗.
其他文献
  2010年以来,我国相续颁布了一系列需求抑制性政策以限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有效地缓解了住房价格上涨的压力;但是,也对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产生一些负效应。目前,存在着大量的
  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威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还没有建立持续经济增长的产权结构和社会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绘就出党治国理政的新蓝图。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分析,不仅可以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且能为贯彻和推进"四
  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注重三个方面:保持社会稳定、转变增长方式、激活持久动力。为此,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为了激活创新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营造了农村资产资本化的规范化的市场环境,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合理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有效措施。要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
跨国公司,将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环节"外包"给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凭借买方垄断优势,压榨代工企业,剥削工人,将本应归发展中国家工人的收入转变为自己的垄断利润.跨国公
  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生动体现。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看民生的改善,存在着诸如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失业率逐年攀升,物价持续上涨、人民的生活质
会议
  经济学基本理论层面的所谓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对立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供求价值论。而且,在马克思经济学里,劳动价值论和供求价格论是统一的。廓清劳动价
马克思货币理论当代仍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发挥救灾物资及资金的最大效能,促使灾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灾后重建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救灾券是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救灾券
马克思认为,资源配置就是以人类劳动为主导的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其实质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资源配置具有双重含义:一般含义是劳动过程三要素的结合,它为一切社会形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