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空间布局决策机制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来源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适当发展高层建筑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城市的景观风貌、城市机理影响日益深刻,通过多因子综合评价可为高层建筑空间布局、重大公用设施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其他文献
在“先生产、后生活”的营造理念下建设的工人生活区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然而,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生活区住宅已远不能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工业区特色街坊保护和居民住房改善这一突出矛盾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通过对洛阳市涧西工业生活街区的深入调研、现状分析,针对不同的建筑质量、区域位置、周边环境划分为现状保护区、改造保护区和开发改造区,制定相应的保护思路、改造措施
本文通过对控规交通基础设施指标的梳理,总结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指标研究中存在原则不够清晰、定量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进而分析了国内外交通需求管理理论(下文简称TDM)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运用TDM理论深入研究相关指标提供有益参考;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适用于本研究的TDM策略并初步建立基于TDM的控规交通约束程序框架;然后以北京市2006年控规第17号片区1702街区为例,定量确定了控规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指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是整个线网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布局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未来城市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本文对轨道交通线网的布局方法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交通区位分析的线网布局方法。并以哈尔滨为实例,应用此方法,同时结合近期哈尔滨高速铁路车站的选址规划,对哈尔滨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布局调整,得到较为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布局规划方案。
城市设计是具有目的性的,关于方针、政策、策略、程序的物质规划形式。随着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不断发展,城市结构和功能不断更新,对历史街区不再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上,规划者致力于寻求一种保护与开发并存的历史街坊模式,但是城市设计教育对于经济性的考虑欠缺,更多停留在理念的层次。本文基于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背景下,分析哈尔滨市花园街保护街坊概念规划竞赛方案,总结出方案的特点,并找出与实际发展的差距,试着分
本文结合天津市城市空间布局及未来客运分布特征,提出了符合天津市发展需要的轨道交通发展模式。以枢纽锚固线网的方法,提出了针对长距离出行的独立的市域快线系统和针对短距离出行的城区地铁系统,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出行特征、城市发展模式,采用相应的市域线路与市区线路的衔接方式。
为了在当前严峻的交通形势下缓解城市大型项目施工建设对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城市交通形势的基础上,论证了实施城市大型项目施工交通组织的重要性,并结合项目实例对城市大型项目施工交通组织对象、设计原则、技术线路、主要工作内容及其实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大型项目施工交通组织编制办法,为各城市开展大型项目施工交通组织提供
当前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工作可以对城乡建设空间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为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核、监督以及修改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城乡规划动态监测工作中基于多期遥感影像变化信息提取工作仍主要依赖于人工目视判读,工作效率较低。本文通过引入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结合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对影像差值法、主成分变换、数据融合以及纹理差分等变化检测算法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城乡建设变化信息的计
本文在系统分析北京市城市快速路现状和布局结构特点基础上,提出“梯度递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市城市快速路系统布局调整和改善工作中,得到良好效果,可以使城市交通动脉有序、顺畅的运行,盘活整个城市的交通体系,提升交通整体效能的发挥。
城市交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城市交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口城市化和城市机动化向城市交通提出严峻挑战。人口多、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土地少、城市交通发展空间受限,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国情。本文从汽车保有量,人均道路面积,公交运送量,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重以及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论述了构建和谐城市交通,要适应人口高密
目前大城市的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对住宅配建停车位的需求猛增,然而配建指标不能被动适应私家车无节制的增长,静态交通供给必须与动态交通组织相协调,以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系统。本文通过近两年住宅项目的抽样统计与案例模拟,对停车配建指标的合理性及造价进行分析,并对其给内外部交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以容积率和户型双管齐下控制配建指标的方法和城市分区控制策略,同时对地下车库开发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