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我们报道了一些安徽的虫草及其相关真菌,近10年来课题组又进行了多次野外采集和进一步的资源调查。本文对安徽省分布的布氏虫草Cordyceps brongniartii及其无性型布氏白僵菌Beauveriabrongniartii、柱形虫草Cordyceps cylindrica及其无性型紫色野村菌Nomuraea atypicola、牯牛降异虫草Metacordyceps guniujiangensis及其无性型柱孢绿僵菌近似种Metarhizium aff.cylindrosporum、根足线虫草琅琊山变种Ophiocordyceps heteropoda var.langyashanensis及其无性型根足被毛孢Hirsutella heteropoda、腮金龟虫草O.melolonthae、蜻蜓线虫草O.odonatae、蝼蛄虫草(朝鲜虫草)O.gryllotalpae和草剃虫草Metacordyceps kusanagiensis等20个虫草及其相关真菌种类重新整理发表,其中腮金龟虫草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同时,纠正了蜻蜓线虫草原始描述中的小错误。鉴定标本保存在安徽农业大学虫生真菌研究中心(RCEFAAU)。通过不同的体内和体外药理模型实验证实包括中国被毛孢、蝉棒束孢、粉棒束孢、古尼拟青霉小孢变种、细脚棒束孢、交织顶孢霉、蛹草蚧霉、布氏白僵菌、球孢白僵菌、黄山被毛孢等在内的20多种虫草菌及其相关真菌的提取物具有多种功效,如免疫调节、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激素调节、抗衰老、保肝、镇静、催眠、抗氧化、抗癌、抗抑郁的作用。目前,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获得7项有关虫草及其相关真菌的国家专利、1项中国卫生部保健品生产批号和1项中国农业部新饲料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