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塬区地表辐射及土壤水热特征研究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423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项目平凉试验站的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用于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地表辐射及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与干旱荒漠区的敦煌比较可知,陇东黄土高原平凉塬区的总辐射比敦煌略大,而反射辐射比敦煌偏小,说明塬区对太阳总辐射的吸收能力比敦煌强,塬区的净辐射最大值远大于敦煌的值,差别达到112 W/m2.年变化长波辐射的最值出现时间比短波辐射滞后1 个月左右,日变化滞后一小时左右.反照率在晴天时主要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阴雨天减小,在雪天增加.土壤温度从地面到深层在8、9 月前后从存储型变成支出型,在2 月前后从支出性向存储型过渡.值得注意的是,黄土高原的塬区在2009 年3 月之前存在明显的土壤干层,在2010 年4 月后这种干层消失,说明黄土高原塬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浅层土壤干层,这也是塬区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这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高性能压电陶瓷在驱动、传感、换能器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以锆钛酸铅[Pb(Zr,Ti)O3,PZT]为代表的铅基压电陶瓷,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占据世界压电材料市场的主要份额.然而,这类材料中的含铅量超过60%,在制备、使用、回收和废弃过程中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以及带来环境污染.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体系兼具较高的压电活性和较高的居里温度,有望在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应用领域取代PZT.综观铌酸钾钠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我们研究了压铁电材料与一般电介质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新的力电耦合效应——挠曲电效应(flexoelectricity,极化强度与应变梯度之间的耦合效应)。通过发展第一性原理挠曲电方法,揭示了挠曲电效应存在的内在微观机理并预测了具有强挠曲电效应的材料体系。[1,2]同时,通过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和非弹性中子散射/同步辐射散射测量,我们研究了具有强自旋-声子耦合效应的两类钙钛矿材料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单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单晶的诸如介电、弹性、压电和电光等宏观物理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当今材料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主要有新材料体系的开发、对原有材料的掺杂改性、改进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等.单晶生长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工艺复杂.由晶体物理学可知,晶格结构的各向异性将导致晶体物理性能的各向异性.对此性质的利用将充分发挥现有晶体的潜力,节约大量
Recently,significant dielectric behavior was reported in(In+Nb)co-doped TiO2 polycrystalline ceramic.[1] The coexistence of colossal dielectric constant(CP)and low dielectric loss makes it attract con
在铁性材料(铁电、铁磁或铁弹)的单晶和薄膜体系中,由外场驱动的非易失弹性应变可以在微观尺度上为晶格自由度与其他序参量(电荷、自旋及轨道等)之间的耦合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这为未来的传感、驱动、信息存储和磁电耦合等电子器件的低能耗控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在传统铁电薄膜体系中(通常为四方相或者菱形相结构),由于衬底对薄膜的应力束缚,伴随的铁弹性畴翻转动力学过程被强烈抑制,使得由外
制冷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但现有压缩机制冷,由于排出的气体直接破坏臭氧层,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全球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寻找新的制冷方法已经刻不容缓。用外加电场驱动铁电材料相变的电卡效应制冷技术,由于电卡效应直接与极化强度的变化有关,不需要压缩机产生固液相变,所以具有低功耗、高效制冷等特点。因此,本论文通过相场方法模拟研究铁电材料中电极化强度的变化和分布,来进一步理解电卡效应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从而
Flexocaloric effect,as a general electro-mechanical-caloric coupling effect,would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ferroelectric coolers to all possible regimes of operating temperature.Size dependent flexoc
利用祁连山中部地区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年轮宽度资料,重建了该地区公元1480 年以来上年8 月至当年7 月的年降水量。重建显示过去5 个世纪大致可分为四次主要的干、湿期:16 世纪偏湿,17 世纪干旱,18~20 世纪初偏湿,20 世纪偏干(20-30 年代极端干旱)。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重建降水序列可分解为高频至低频8 个尺
本文介绍了加权平均降水量(WAP)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改进得到干旱指数IWAP.利用全国561个站点1961 年~2010 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得到IWAP 指数序列,通过IWAP 与同期综合干旱指数(Ci)的对比表明:1、两者有高相关性;2、IWAP 仅利用降水量这一常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适用于逐日全国大范围的干旱监测评估,有与Ci 较为一致的特点;3、在单站干旱过程监测和98/99 区域性气象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 个测站,1961—2009 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 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 中国西北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两高两低相间的分布趋势,低值主要出现在北疆和青海高原,这些地方的阈值在-20℃以下;(2)区域年极端低温频率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