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宅风水源流考略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阳宅风水的考察,主要从两个流派进行阐述。一派可以称为南派,以乾隆16年江苏华亭人姚廷变编著的《阳宅集成》和乾隆55年江苏青江人顾吾序刊行、答冠道人编著的《八宅明镜》为代表。对于八宅派核心技术大游年,基本上都主张从坐山起伏位,而且都重视宅命说,在厨灶的安置上都主张灶压凶方。另一派可以称为北派,以乾隆51年直隶涤阳人赵九峰编著的《阳宅三要》和嘉庆5年直隶信都郡人张觉正初次编著刊行、道光26年又一次再版的《阳宅爱众篇》为代表。归纳起来,对于八宅派的核心技术大游年的具体应用讲得更加明确,一律从门上起伏位,而且强调了门、主、灶这三个阳宅的最主要部分,主张高大房屋为主为君,一定要吉星当权,厨灶也应安置在吉星位;同时,不再重视,甚至干脆摈弃了宅命说。这是从理论到实践验证的结果。
其他文献
《易传》在本体论和辩证法方面对汉朝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很大,当今学者在论及《易传》的哲学思想时亦主要集中于这两个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易传》的技术制作哲学思想亦很深刻和完备,具体包括:作为技术制作本体论思想的道器说、作为技术制作过程论思想的观象制器说、作为技术制作社会观的开物成务说和作为技术制作天道观的裁成辅相说.这些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自《周易》始,即自觉思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天人关系论,其主流即"天人合一"的理念.《易传》与孔子"天人合德"思想、孟子与荀子"奉天时"思想、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宋明理学家"天人合一"与"天人本无二"思想等,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这些智慧在今天仍极富价值。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各有利弊,需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互补。整合中西哲学资源,
罗汝芳继承并发展了程颓、王阳明"万物一体"以及将"仁"与"生生"内在结合的思想,把《大学》《中庸》统摄于《周易》,把《周易》的核心思想概括为"生生",以"生生"为源,以求仁为旨,认为"生生"之理即"仁"之理;宇宙间充盈着生生之机,万物浑然一体,人与万物是有机的生命整体;仁与生生的关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内在关联;人应像对"人的无机的身体"一样发自内心地珍爱自然,体现了一种深层生态学的的生态哲学智慧.
众所周知,《易经》为“六经”之首,其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其内容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道教义理 、儒家思想、兵家、预测学等方面阐述了《周易》对其启迪和影响。
生态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议题,然而十几年来收获甚微.老子的无为思想指出这是由于人们一直在用一种"有为"的方式保护自然,依赖科技和渗透着"有为"的语境是实现"无为"的困难所在.如今生态保护需要实践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将重心放在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与自然一起解决生态问题.
唐代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随着山水审美情趣的发展、演变而兴盛,在盛唐风气和禅宗思想的双重浸润与影响下,呈现出一种兴象玲珑,意融无迹的生态意蕴,体现了唐代诗人物我同一、美在自美与万物相生的生态和谐观念,对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子提出了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理论.他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可以称作孝之三境界.曾子"大孝不匮"、"博施备物"的思想意境极为高远,他认为,孝的理想境界,就是时刻以知恩报恩的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他物,使自己与他人他物共同臻于更加完善的理想境界,从而也就使父母的生命在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努力中达到最大程度的不朽.这一珍贵思想可以为现代人类的进步和提升提供无限的思想力量.
本文通过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说"与《周易》贲卦义理的规律性研究,发现空间设计发展历程可分为"文饰之初、文饰之极、白贲"三个阶段.饰终返素的白贲设计,暗含着尚质重道、环保节用、天人合一等观念,关注着人类的深层生存境况,是第二轴心时代的空间设计,也是当代空间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低碳理念已经融人中国发展主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的兴起背景与发展趋势,以及构建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发展与低碳经济相适应以及突出循环利用特色的低碳农业的主要思路与一系列技术对策.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
中国传统"和合"价值观中包含着许多丰富的有助于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积极思想和观念.天人合一、为政以德、和而不同、知行相须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资源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