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DF质子传导膜在5KW全钒液流电池应用研究

来源 :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着重于全钒液流电池用的质子传导膜的应用。聚偏氟乙烯(PVDF)具有耐受温度较高,抗氧化,耐酸等优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制膜材料。因其具有疏水的特性,制成质子传导膜,应用于全钒液流电池中,理论上能够较好地阻比钒离子的交叉渗透。本研究采用实验室专利技术(CN20091007724.6)制取大而积PVDF材质的纳米尺度微孔质子传导膜,组装成5kW规格的全钒液流电池,测试表明:1、电池运行200多个循环,性能没有明显衰减;2、电池平均而电阻在2.8-3.0Ω*cm2之间,小及实验室小规格电池的2.0Ω*cm2,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在操作电流密度为50mA/cm2时,电池的电流效率在92%左右,能量效率为71%。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采用氯甲基聚苯乙烯(PVBC)作为成膜树脂,采用二乙胺(DEA)进行叔胺化、再经过部分季铰化后与PTFE复合成膜,成膜过程中其聚合物链上仍具活性的叔胺基团在高温引发下与聚合物链上尚未反应的苄氯甲基团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这样就形成了交联结构。将剩余未反应的苄氯甲基团经过三甲胺铵化为季铰基团,季铵基团主要作为膜的离子功能基团,保证了膜的离子传导功能。通过控制。EA的加入量可以得到理论交联度30%
本文采用基于相转化法的共纺丝-共烧结技术制备出电解质/阳极双层中空纤维膜,达到省时省力节约能源的目的.通过考察烧结温度对双层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以及电池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烧结温度.将制得的双层中空纤维膜前驱体分别在1400、1450和1500℃下烧结,在700℃,20mL·min-1的H2气氛下还原4h后得到YSZ/Ni-YSZ双层中空纤维膜.
SrCo0.8Fe0.2O3-δ(SCFO)是一种高透量的ABO3钙钛矿型氧离子传导材料,但是由于Co3+和Fe3+离子很容易被还原,整个立方钙钛矿结构在还原性气氛中极易分解。如果在ABO3结构的B位上,掺杂不变价的Ga3+离子,可以起到稳定钙钛矿晶格的作用,使构成的SrCo0.8Fe0.1Ga0.1O3-δ(SCFG)结构材料既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又保持高的氧空穴活性,可以用作SOFC阴极材料。通
随着碱性固体电解质膜的出现,Pd基催化剂成为碱性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外径从小于8nm到大于50nm的碳纳米管和活性炭分别负载Pd制备催化剂。通过XRD、EDS等手段表明Pd粒径约为5nm,且均匀分布,含量在8.8%左右。利用CV、LSV和Tafel等电化学技术分析,发现碳纳米管外径为10-20nm的碳纳米管负载Pd催化剂催化乙醇电氧化性能最佳。进一步分析pH值和乙醇浓度对乙醇在Pd
研究阴极材料电子结构、表面稳定性是解释氧表面反应机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采用7层对称模型,运用VASP程序对铁磁态的LaCo03,La1-xSrxCo03体系晶而的原子、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具有小同终止原子层的(001),(110)和(111)晶而),并通过绘制相图对各晶而热力学稳定性随外界条件(温度、氧分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r离子倾向于掺杂在阴极材料的表层(表而集聚)而小是
高效长寿命粉体回收装置-烧结板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达99.999%,排放小于1mg/m3,耐酸碱、耐磨损、耐强湿,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已在高纯电池粉体材料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采用鱼鳞为原料,通过高温炭化制备了氮/磷共掺杂的活性碳材料.鱼鳞作为废弃生物质,不仅能够作为低成本的碳源,其丰富的蛋白质和卵磷脂成分更为最终产物提供了氮、磷等杂原子.用不同比例的KOH对其进行进一步活化后,可得到不同孔径分布的活性炭(Scale-AC)材料.杂原子的存在不仅提供了氧化还原赝电容,另外杂原子掺杂也有利于抑制了碳材料表面部分含氧官能团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的不可逆变化.在6MKOH电解
利用具有相近厚度和离子交换容量而不同支链长度的全氟磺酸膜(短支链Aquivion记作[SSC-M2]和长支链Nafion115),考察了支链长度对于隔膜形貌和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环境下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小角X射线散射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短支链全氟磺酸膜具有更小半径的离子簇,更窄的离子通道和更小程度的亲/疏水相分离.因此,缩短全氟磺酸膜的支链有利于提高膜的离子选择性,减小钒电池两侧钒离子的互串作用.短
应用多元共蒸发设备分别在PI(聚酰亚胺)衬底上采用一步法和三步法工艺制备CIGS(Cu(In,Ga)Se2)薄膜。CIGS薄膜附着性良好,表面平整、光洁。扫描电镜分析两种制备方法所得CIGS薄膜在形貌上存在较大差异。
The problem of power system reactive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