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置换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来源 :2013年耕地地力培育与农产品安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42953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土层置换犁改良土壤后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分别于6月,8月,10月对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并于作物成熟期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可降低三种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三种作物随生育进程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而蔗糖酶变化趋势不同,大豆根系土壤蔗糖酶随生育进程表现为持续升高,马铃薯和甜菜根系土壤蔗糖酶是先升高后降低;土层置换处理降低了作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对土壤pH值有一定影响;土层置换可增加作物产量,与对照相比大豆增产幅度达到20.14%,马铃薯25.00%、甜菜38.89%.因此,土层置换改变了土壤土体结构的同时,可全面活化土壤养分,改变土壤酶活性,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从桉树原产地选择对冰霜冻及高温气候环境具有一定适应性的树种/种源在湖南各主要立地类型区营建试验林,观测各种天气条件下特别是对极端高、低温及雨淞冰挂等灾害性天气的抗逆性表现,检测其对引种地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湖南等中亚热带地区一方面热富水丰,水、热同季,对桉树生长发育十分有利,另一方面,气温年较差大,既有酷热,又有严寒,对有些桉树种类的引种不利。这一地区引种既要注意低温寒害,又绝不能低估高温高湿
在福建省邵武市引种5个北美鹅掌楸种源和15个马褂木种源,分别从生态适应性、侧枝形成分叉干特性、树高和胸径生长、干形和木材密度等方面,进行北美鹅掌楸南部种源在福建的引种造林效果评价。研究发现:北美鹅掌楸虽然侧枝形成分叉干率低,但生长较缓、干形较差、植株死亡率很高,综合表现远不如乡土树种马褂木的一些优良种源。为引种成功,建议选择中等以上立地作为引种造林地,并加强根系发达的优质苗木培育和幼年抚育。引种北
外来树种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进入中国,无疑丰富了我国的植物种类,同时也为我国的彩色园林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其适应性究竟如何?是否具有远期的市场潜力?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其市场风险如何?如何成功引进外来树种并有效地推广?这是每一个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作为处于市场前沿的企业,对市场需求具有敏锐的预测能力,这无疑为科研提供了研究目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依赖于科研
对云南临沧地区4种不同混交方式营造膏桐混交林(膏桐-虾子花-坡柳-澳洲坚果-咖啡-牛肋巴-芒果-羊蹄夹星状混交;膏桐-澳洲坚果带状混交;膏桐-盾叶黄檀带状混交;膏桐-玉米带状混交)对病虫害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调查,采用群落特征指数和主分量分析法对不同种混交方式对膏桐林病虫特征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膏桐混交林共发现47种昆虫,病原种类33种,与单一种植膏桐林相比,混交种植膏桐林昆虫群落和
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中克隆了一个PheWRKY1基因,其氨基酸序列含一个WRKY结构域和一个锌指结构C2H2,属于WRKY Ⅱ亚组。对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其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增强表达,对所获得的转基因株系的抗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转基因植株表现出根系发达、叶片肥大、茎粗壮的形态学特征,用丁香假单胞菌Pse
东部白松(Pinus strobus L.)又称北美乔松,已在辽宁省引种初步成功,本项研究是从加拿大引进的2批29个种源种子,在辽东清原县的辽宁省试验林场苗圃播种育苗,育苗的第3年进行了移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进行了3年苗期选择试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东部白松苗高生产量随纬度增高而加快,即生长与纬度呈单向渐变地理模式.方差分析结果不同种源之间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在19
会议
会议
以深沟排水这一治理改良冷浸田的基础措施为研究对象,监测了距沟不同位点的土壤微生物、酶及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深沟排水可以显著增加冷浸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对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细菌数量随着与沟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真菌数量在距沟15m处达到最大值,细菌和真菌分别在距沟25m和5m处有最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深沟排水可以增加土壤中磷酸酶、脲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且酶的活性基本随着与沟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研究蔗渣生物质炭施用于喀斯特农田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喀斯特丰富的蔗渣资源提供科学参考.在25℃、100%空气湿度下培养100天(d),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0.1%、0.5%、1.0%和2.0%,以干土计)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施用于旱地土壤可增加铵态氮的固定,而适量的生物质炭(0.5%和1.0%)施入水田土壤中也可促进铵态氮的固定.生物质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