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氧化电泳各工艺槽配槽及维护

来源 :Lw2016第六届铝加工技术(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q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以来,铝型材发展迅速,各类图书层出不穷,理论性东西特别多,而实践性的东西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以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氧化生产中,特别是氧化着色方面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生产工艺.为保证封孔质量,工艺操作要点如下:阳极氧化温度小于23℃,温度过高,冷封孔剂消耗大,表面"发绿",阳极氧化之后应及时水洗,停留在氧化槽中会影响以后的封孔。洗不干净易造成窜液污染,增加封孔槽的氟消耗,脱落在封孔槽中的铝材和铝丝应及时取出,不然会加快pH上升和氟的消耗等。
其他文献
本文建立了扁挤压筒三维模型,应用有限元法进行了热-结构和蠕变分析,确定内衬在过盈预紧力、热载荷与工作内压作用下,外壁在圆周方向上呈长圆形,内壁水平轴向各节点与垂直轴向各节点沿挤压方向变形具有分段性特征;内壁圆弧处的受力过渡区极易出现应力高值,内壁直边段的等效应力值沿挤压方向明显分为两段,分段位置接近挤压筒全长二分之一,内壁圆弧处的各等效应力等值面几乎平行;蠕变变形起始于内壁圆弧处的受力过渡区,而后
铝合金的阳极氧化处理可以把原材表面轻微的碰刮伤以及细微模线消除,但也可能会把原材看不到的如焊合线条或黑白线纹显现出来.由于阳极氧化本身关注的质量标准如膜厚、色泽、光泽,耐摩性等等,其它问题氧化处理商则统一归属于原材问题而鲜有对应研究及解决方案.本研究表明:阳极氧化前处理工序作为重要阳极氧化工序,应予关注,并可通过适当调整,帮助掩盖原材或挤压模不容易处理的线条问题如挤压焊合线的氧化线条.
铝合金深加工产品是目前各铝加工生产厂家的主要竞争领域.铝合金经精深加工、阳极氧化、染色表面处理后,使产品具有高精度、高表面、良好的耐蚀性、装饰性、电绝缘性等功能.但产品在精深加工、阳极氧化、染色表面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碰擦伤、腐蚀或色差等缺陷,本文对各类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了分析,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验证分析内容的准确性,以及针对具体缺陷成因提出相关有效的控制管理措施,从而提高铝合金阳极氧化及染色
分析与探讨铝型材硫酸阳极氧化生产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的变化对阳极氧化膜成膜系数K的影响.以便在阳极氧化生产过程中对各工艺参数加以控制,使型材表面获得理想氧化膜膜厚,从而达到进一步的节约成本和控制型材色差的目的.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模拟氧化实验等对白斑缺陷及正常组织部位进行分析.确认白斑处是由于油脂或有机物杂质附着在铝基体上,阻碍氧化膜的正常生长,最终形成氧化膜凹陷或铝基体裸露的白斑缺陷.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常见的铝合金氧化自动生产线的上下料区物料输送方式,研究在混料生产时物料组织与物料输送的关系,提出在上下料区提高混料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虽然上排后的物料组织与下排前的智能分拣仅仅是整个自动生产线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对于整线生产而言每个环节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最终会对整线的生产效率产生质的飞跃。通过实际的应用证明,上料后的自动编组功能和下料区的智能分拣功能能够更好的优化智能型自动生
本文主要阐述影响多孔模生产的四大要素,并对各要素的注意事项进行了简要叙述.影响多孔模出料原因有设计因素、模具加工、挤压设备精度、工艺和操作等原因,其中模具加工、挤压设备精度、工艺和操作都可以直接管控,确保符合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模具设计问题以及后续的稳定生产。根据几年的生产跟踪,多孔模生产较单孔模效率提升50%以上,特别是单次订单量大的型材,多孔挤压效率远远超出单孔挤压效率,因此多孔模生产对
本文结合本公司引进的进口三排料立吊式全自动氧化电泳生产线,根据单镍盐住化法着色工艺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从单镍盐住化法着色原理、与锡镍双盐着色的区别、单镍盐住化法槽液的控制及稳定单镍盐着色的几个条件等各环节的关键工艺,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在建筑铝型材表面处理工艺中,封孔作为后处理工艺是决定型材表面质量、防护性能和装饰效果的重要环节。针对铝型材封孔工艺中含镍废水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研发了不含重金属的无镍封孔剂.通过对影响封孔质量的工艺因素(如封孔温度,时间,PH值等)进行的工艺实验,证明封孔质量在国家标准要求之上,并已得到实际应用.
针对铝型材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表面氧化单耗计算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在于影响能耗因素多、加工过程多类型产品混杂、计算标准不统一(按面积、重量、厚度)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铝型材表面氧化产品单耗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得到各个氧化影响因素对成膜系数的影响因子;然后根据实际生产中的能耗影响因素,利用神经网络计算该氧化批次的成膜系数并得到生产能耗;最后根据计算的生产能耗与实际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