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铬钼引导性生长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

来源 :中国(太原)第四届世界骨科大会暨山西省第十九届骨科学术年会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柱钴铬钼引导性生长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的指征,对引导性生长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2013年10月-2016年7月应用钴铬钼引导性生长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3岁6月-9岁,平均6.8岁,先天性脊柱侧凸11例,神经肌肉脊柱侧凸3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2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58°-110°,平均85.6°;后凸Cobb角15°-72°,平均52°。其中合并脊髓栓系2例,脊髓纵裂1例,脊髓空洞2例。手术方法在侧凸顶椎和上下端分别植入椎弓根螺钉,将钴铬钼棒与顶椎区2-3节椎弓根螺钉固定锁紧,而上下两端的螺钉为特殊设计的滑动螺钉,螺钉顶帽锁紧后允许钴铬钼棒在孔槽内自由滑动,根据患儿的生长潜能两端预留一定长度的棒。仅在畸形最严重的顶椎2-3个椎体行植骨融合,其余畸形节段不做融合,使得脊柱可向两端沿矫形棒直线自由生长、不需要再定期撑开延长。为了增加生长棒与滑动钉之间的耐磨性,设计在棒和钉滑动界面全应用钴铬钼材料。结果通过1-4年随访,术后测量Cobb角、躯干偏移、T1-S1垂直高度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首次术后冠状面Cobb角由85.6°矫正至26.1°,矫正率为69.5%;冠状面躯干偏移距离由术前52.1 mm矫正至32.5 mm;T1-S1的垂直高度增长了13 mm/年,手术次数较生长棒技术平均减少3次/人。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1例神经肌肉脊柱侧凸术后出现了失代偿,经在两端撑开安放限位装置后获得矫正。结论脊柱引导性生长技术适用于各种长弯的早发性脊柱侧凸,采用畸形两端、顶点三点固定,近似直线,矫形效果优于传统生长棒技术的两点固定,矫正脊柱畸形的同时保留了脊柱的生长潜能,由于采用了滑动钉技术使得脊柱可向两端沿矫形棒直线自由生长、不需要再定期撑开延长,克服了传统的生长棒技术需要每6-9月撑开延长一次的弊端,减少了手术次数。在棒和钉滑动界面应用钴铬钼材料,更加耐磨,减少碎屑反应。该技术初步临床疗效证实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由于随访期短,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其他文献
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是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厘清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有利于其优化发展路径与政策体系。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专利授权数、R&D经费支出、人均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15个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内在因素包括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数字设施建设水平、资源配置水平及绿色发展水平,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针对乡土空间所面临的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乡风传承等发展需求,乡村规划的视角从高效率的传统更新模式,逐渐转向尊重地域文化与高品质的微更新模式。文章以村庄作为研究单元,通过区域与村域研究尺度分析乡村发展潜力与发展诉求,并以地域文化作为核心,构建"生态—生产—乡风"乡村微更新模式,提出适宜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局部提升策略,实现平衡村庄生态环境、提升村庄经济效益、弘扬村风
为了实现水利工程巡检、河湖岸线、河湖环境监测等海量无人机图像异常特征物的智能化检测识别,提高管理效率,满足智慧水利建设的需求,基于YOLO v3算法框架,通过引入注意力模块(SE),构建了高精度的YOLO v3-SE目标检测算法,形成了无人机图像识别技术体系,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多个水利工程的海量无人机图像的异常特征物检测识别中。结果表明:通过自建66000张图片数据的训练集和35514张图片数据的测
分析了构建民用航空器测试技术体系的需求,提出了民用航空器测试技术体系架构,并分析了测试技术需求层、测试技术实现层、测试技术产品层、测试技术标准层、测试技术验证层和测试技术应用层等要素的实施途径,明确了民用航空器测试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希望研究成果对于构建民用航空器测试技术体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全球履约背景下,为有效提升汞污染地块的风险预防与管控能力,本文对地块风险管控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风险源-暴露途径-环境受体三个核心风险要素,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经验,本研究构建出适用于此类地块风险全周期分类管控的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对工程修复、风险管控、制度控制等进行多技术有机耦合,可实现对汞污染地块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本技术体系存在如下
我国灾害事故易发多发,救灾的关键是救人。笔者结合救援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以航天、航空、地面、隧道、水域为研究场景的救援空间维度,即“天、空、地、隧、水”;以检查检验、监测监护、搜索营救、现场救治、立体后送为关键环节的现场救援技术,即“检、监、救、治、送”;以预防预警、损害控制、早期诊断、分级救治、专科康复为救治流程的救援时间维度,即“防、控、诊、疗、康”。以上述思路为纲,探讨灾害救援医学工程技术
针对当前应急现场处置中信息获取不全面、缺乏深度融合、情报分析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应急现场处置协同感知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了泛在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协同感知中的集成应用。通过森林火灾现场处置信息协同感知应用实例,检验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期刊
我国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以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现场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基于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关键技术、现行标准规范以及评价体系的梳理与研究,结合绿色施工典型工程案例分析,提出应面向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积极运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集成管控,健全绿色施工精细化控制技术体系,促进绿色创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