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态恢复困难重重

来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南海珊瑚礁战略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和珊瑚礁在海洋的生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珊瑚的死亡和珊瑚礁的白化在全球范围内都在逐步蔓延,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减缓这种蔓延的趋势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前在发展中国家,开展这种生态保护的活动比较困难。以我国内陆来说,80年代开始发展经济到今天30多年的历程,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生态环境恶化及多个癌症村出现为代表也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样,当前的沿海地带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过分集中、国家级蓝色海洋带的规划、沿海休闲度假村的密集建设等等,这些所谓的国家规划行动都在重演着20年前内陆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出现什么样的海洋生态恶化,我们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的是大量的珊瑚在死亡,珊瑚礁在白化!
其他文献
以中国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1)中国县级行政区重心变化在封建社会主要以向西移动为主,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分地区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县级行政区重心主要向西北方向移动,北方地区其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南方地区则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即封建社会以前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为主,封建社会以后开始向东移动; (2)从标准差椭圆分析来看,县级行政区在整个研究区以及分区均表现出不断分散
城市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其产生标志着区域内先进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在空间上的集聚,作为特定区域内地理空间上的"有机体",城市的"自然生长"过程有着其内在的空间秩序以及特定的结构体系。本研究以封建社会中国城市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相关计量地理学分析,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初步探索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城市节点的平均最邻近指数(ANN)的测算结果表明,封建社会中国城市空间分布总体处于凝聚状态,但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用地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众多城市不得不把扩张的眼光转向城市褐色土地的再利用上。由于城市褐色土地再利用的开发价值及污染风险并存,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开发中,各方利益主体的非合作行为所引发的冲突事件己屡见不鲜。该研究对城市褐色土地再利用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及其关系进行界定。
从景观生态学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融合的角度研究连云港城市扩张特征、盐田湿地损失的空间变化与分异,特别关注东部滨海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典型的区域环境变化。以2000年Landsat ETM+和2006年LandsatTM为景观分类遥感影像数据源,基于GIS技术,从景观生态视角监测和分析连云港港湾地区快速城市化时期典型的区域环境变化,包括城市扩张特征、盐田湿地损失的空间变化与分异,通过构建驱动力情景,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通过交通要素、居民点要素和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CASA)估算了净初级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人类活动强度和净初级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内在原因,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强度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 (1)甘肃省的人类活动强度平均值为0.31,整体表现不强,但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中间强外围弱,东南强西北弱;对于不同生态区,人类活动强度在
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织形式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主要空间单元.2009年,关天经济区被设立为国家级经济区后,西北地区经济区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组织模式已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章采用2000、2011年两个时段的数据,以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动态度、人均指标、首位度、产业结构相似度为依据,对各经济区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经
会议
城市内涝引发了城市管理者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城市的微地形和下垫面地物对城市内涝的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建筑物的存在一方面改变了地表雨水流动的原始路径,另一方面建筑物自身的排水功能能够减少地表径流总量从而对内涝积水过程产生很大影响,因而,定量化地研究城市建筑物对于内涝积水过程,对于从理论上认清建筑物影响内涝积水的机理,以及从规划角度减轻城市内涝影响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西部城市成为未来西部地区接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阵地,对其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甘肃省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环境、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五方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分析,指出了甘肃省各地级市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最大;未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途径是提升其承压能力;综合承载力呈现出阶梯状;两最大城市引领能力较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既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森林、草地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森林砍伐后向草地和农田的转化发挥碳源的作用,在毁林碳排放中占主导地位。热带地区森林转变为农田和草场的碳排放均高于温带和北方森林。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可促进森林的碳贮存,如退耕还林、改善森林管理等。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土地利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区域信息化空间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信息化消除了地理影响,反而加剧了地理差距。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更深入的研究成为可能。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东、中、西部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运用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已经拉开,形成了"数字鸿沟"。信息化在不同类型区可能产生不同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