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与理性的诘难式发展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7x8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极端情境中感悟人性并实现主流价值的弘扬,一直是我国战争题材电影创作和电影鉴赏所追寻的。然而,如何引导不同年代的人们反思判断战争中的“是”与“应当”,令规范本身合法性的“正义性”与行动者伦理价值的“正义性”两个质疑之间的区分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完成证成关系标准本真上的合一?这却是摆在电影创作者和电影鉴赏者面前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一个双重的难题。特别是在合法性与合道德性分离的特异情形下,能否从个体伦理和政治维度上对之给予适度的问题解答,俨然是考量电影创作者和电影鉴赏者反思判断水准的重要标示。这不但是电影叙述形式存在的原则,也是电影内涵主题叙事化表达的原则,更是观影接受与评论的基本主客观依托。坦然地讲,过往一些的电影创作和电影鉴赏大都未能很好地思考和理清过此问题,也未能沿着主体间性与理性的诘难式发展,令形式理念与意境组构在“扩展的思维方式”抑或“扩展的精神”的准则下为“本质上孤独的言说者”奠定出言语共同体的语境。如许延宕,造成的此命题搁置不仅令电影创作和电影鉴赏的证成问题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极端化发展,而且也造就了战争电影伦理的给定性前提的条件僵化和形式的模糊。怎样才能打破既有的藩篱,使主旋律电影和电影市场有机融合并抓住大众的想象力进而实现伦理理念的现实突破,应该说,影片《近距离击杀》的创作和观影反响对当下电影创作与鉴赏颇具启示。
  其一,影片《近距离击杀》虽然采用的是市场经济的电影运作方式,但是并没有拒绝和脱离社会主流意识的引导和参与。整个电影整合了民营实体、媒介平台和基层政府的文化资源。这就避免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结构性的冲突。换句话说,在社会制度和规范已经融入“个人”的动机结构时,特殊性与普遍性——特殊利益和理性之间的调和已然完成。回顾过往,一些电影的创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从历史视野和实践含义的层面有过论述:首先,社会的所有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强制的相互承认的规范观念,这种承认内部包含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调合。在理论化开始之前,理论所采用的实践理性概念就已经存在于它的对象的构成中,于是,理论的可能对象的条件已经被包含在理论的规范假设中了;其次,对所有人的自由的预期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设定,它只有作为对内在于历史过程的意义的解释才能被合法化,而只有通过肯定特殊利益才能理解这种意义的现实化。事实上,创作者也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和正确理解了马克思的上述理念,影片不仅小成本制作成功,而且在定位于战争悬疑的噱头之下令作品形式与理念的原则得以确立。观念只有抓住群众的想象力,才会变成物质利益和社会效益。《近距离击杀》能够实现形式创新和内涵创新的哲理前提值得肯定。
  其二,影片《近距离击杀》以“扩展的思维方式”抑或“扩展的精神”为准则来立足现实处理作品的艺术创作,使主体间性与理性得以诘难式发展,令作品形式理念与意境组构呈现出了言语共同体的语境。近年来,一提战争电影,人们就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等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法,事实上,电影创作的路径很多,黑泽明的《罗生门》之所以能够打破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套路,实现亚洲电影的艺术突破,其根本就在于其明白:语言的意义并无客观实在性可言,影像是通过语言才被建构为一种客观的实在性。换句话说,只有将语言意义的存在模式的客观主义的理解和藉由语言去蔽者的客观存在的类比结合起来,才能把握住语言意义的存在。正是如此,电影创作是没有固定模型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不同、民族心理的不同、民族历史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生存的环境差异等都势必会造成民族语言的不同。而民族语言的独立和个性也势必会造就不同的电影创作风格和电影创作手法。这也正是电影语言主体间性与理性的根本。或许,在这个意义上,影片《近距离击杀》对马德瑞被近距离击杀真相的揭示与其说是一个事件真相探寻的过程,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不如说是亚洲电影继黑泽明之后对电影语言迈向解释学批判的又一个个案性的尝试,尽管影片《近距离击杀》对《罗生门》叙事模型与叙事方式的模仿痕迹较重,还显得稚嫩,尚没有建立起完全的独立个性。中国电影要有中国电影语言的主体间性与理性。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并把握住中国电影语言的主体间性与理性,才能摆脱对他国电影的模仿克隆,才能真正使中国电影建立起自我的品格,才能令中国的电影观众不再失落并产生民族文化认同。
  其三,影片《近距离击杀》消解了电影创作者和电影鉴赏者以及电影评论者之间的隔膜,使得电影从“本质上孤独”的言说演变为了电影创作者和电影鉴赏者以及电影评论者三者的言语共同体。在一种有效的对话中,语言和视界是可以得到扩展的,语言的意义在语言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塑造成一种共同理解的意义。艺术创作需要个性发挥,但是更需要创作方和接受方的共同理解。这不仅是艺术的主体间性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是艺术主体理性得以存在的伦理价值和伦理特征。因为,无论理解与真理相联系,或者与问题界限相联系的意义,还是能够明白并能够理解的含义,都是理解的本质特征。近年来,电影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甚至既不叫座也不叫好的现象不少,究其根本,在于电影创作者和电影鉴赏者以及电影评论者之间出现了不应有的隔阂。一部好的电影,只有真诚地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实实在在地“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才能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电影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的存在也才会真正成为时代洪流中具有建设性的文化因子。或许,这就是影片《近距离击杀》中王树与马德瑞之间关于命贵命贱话题讨论的内涵所在。
  适用常常意味着改造与批判融为一体。只有通过超越传统,才能不间断地保持住传统的活力。在哲学的情形中,正是理解的真理关系迫使人们反复打破“纯粹理解”的内在性并重新解释真理的。应该说,影片《近距离击杀》存在着诸如声音语言过多而影像语言表现力不强、镜像画面剪辑刻意组接痕迹太重等缺憾。但是,作为主旋律电影和市场经济接轨的有益尝试,特别是其作品的哲理性探寻,对当下电影创作和电影鉴赏而言,意蕴不凡。
其他文献
[摘要] 张艺谋最近力作《金陵十三钗》演绎了一群在战火纷飞中逃生的妓女如何经历战争中的洗礼迸发出其深藏于内心深处的真、善、美。那种在灾难面前勇于挺身而出的张力也使她们由千百年来被人们谩骂的声中得到升华,即便身子轻于鸿毛,也能死得重于泰山,像一群在战争中绽放的女人花,魅力将永存于在观众心中。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妓女 永恒美  doi:10.3969/j.issn.1002-6
一、剪辑法则面临美学调整  无论现在银幕上的剪辑技巧翻转出多少新奇花样,由经典好莱坞电影确立的流行剪辑原则的核心要义一直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一一镜头的组接以观众认知为基础,用自然流畅的剪接保持观众的幻觉,让他们相信银幕中发生的故事是真实可感的。徐克作为一个偏技术型的导演,他的影片剪辑向来呈好莱坞式靠拢。他最具特色的剪辑风格就是利用短镜头的快速剪辑,造成一种凌厉饱满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应用在他的武侠
大众文化研究对市民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关注使得其研究领域日益宽阔。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如文学艺术,在当下文化环境中必然面临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通过大银幕走进更广泛的人群的日常生活。2013年,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再次被华纳兄弟搬上大银幕。电影取得了票房成功并于2014年斩获第86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与最佳服装设计奖。评论界对此片褒贬不
【作者简介】  电影《如果爱》海报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海报歌舞片,又称音乐片,是一种将歌曲巧妙地融入到影片叙事中的电影类型,常常伴之以舞蹈。与其它电影对歌曲的运用所不同的是,歌曲不再只是辅助和烘托的手段,而是起到塑造人物和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歌舞片最初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百老汇的歌舞》、《绿野仙踪》、《雨中曲》、《音乐之声》等代表作品迄今仍留在观众记忆深处。  相较于美国歌舞
在《最危险的游戏》这部影片中,导演精心计划了多个冲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身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等。在这些冲突之中,扎洛夫与瑞斯福德之间的矛盾、扎洛夫自身的矛盾、瑞斯福德自我的矛盾,这三个矛盾是观众印象最深的。同时,影片情节也正在这三个矛盾中不断推进,生动形象的塑造各个人物特点和性格,并深刻体现出电影的主题。  一、 瑞斯福德自身的矛盾冲突  瑞斯福德作为影片主要人物,他是一名动物猎手,专门
[摘要]姜文导演的新作《让子弹飞》不仅在國内夺得票房佳绩,而且口碑赞誉如潮,正如马可穆勒称赞的那样:“《让子弹飞》不仅在商业上获得势如破竹的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整部片子堪称一部改变时代的标杆式电影”,并充分肯定《让子弹飞》是一部惊世之作:“《让子弹飞》一片可能会成为最为离经叛道、风趣十足的当代‘意大利式西部片’”。  [关键词] 《让子弹飞》 英雄主义 隐喻 幽默  doi:10.3969/j.
辉煌的“威尼斯画派”源远流长,18世纪的女画家卡列拉(Rosalba Carriera,1675-1757)①让这一画派更是锦上添花。由着手刺绣手工艺转向绘烟盒装饰画,继而在鼻烟壶的象牙盖上画袖珍画,最后成为知名的女肖像画家,是她用一生在艺术上进行的跳跃。  卡列拉出生于威尼斯,她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她的母亲靠制作花边补贴家用。卡列拉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但并未因此经历美术学院的教
一、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学习萌芽于杜威, 1909年他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报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并论证了它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迅速崛起使许多国家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教育领域中尤为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电影艺术既非与时俱来,亦非独立艺术形式,电影艺术是各艺术形式融合发展的集大成之作,电影艺术需要平面设计及其他技术形式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创意型技术手段,是电影艺术完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后续的影视后期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基础工作。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在其中的重要性亦得以不断提升,平面设计中的技法是平面设计的精髓所在,电影艺术中的电影海报、电影字幕、
一、“P P”模式  “医疗剧,就是以医院为背景,以医生和患者为主要叙事主体,围绕医生救治病人和医患矛盾展开叙事,全景式的展现医生的工作与生活的电视剧类型。”[1]作为成熟的电视剧类型,标准医疗剧都具备医院空间环境,各种医生和患者,标准的情节结构方式——  “Professional(专业) Personal(人性)”。这是美国医疗剧自1994年《急诊室的故事》起就一直沿用的“P P”的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