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坚守与执着——1921年康定斯基离开俄罗斯到德国包豪斯的原因探究

来源 :美术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回到故国的康定斯基在艺术事业、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在1921年去德国包豪斯任教。本文通过研究1921年前后康定斯基在俄罗斯和德国的经历,解析康定斯基在这一时期离开俄罗斯和前往德国包豪斯的原因,探究其对纯艺术创作理念的固执与坚守,解开现代艺术史发展中这一重要的谜团。
其他文献
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历史叙事,而非历史本身.因此,本文立足历史叙事指出了叙事主体与发生主体的动态关系,并以“将来时态”“现在时态”“过去时态”三个概念辨析这种动态运
自2001年“艺术学理论”上升至一级学科以来,关于该学科的建构仍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难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回归其基本概念,要重视读书、识史和基础理论,应在大众化与精英化、本土化与西化之间实现真正的沟通,更要顺应高科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断催生艺术观念的更新,唯其如此,艺术学理论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建构起真正属于它自己的体系与框架。
[本刊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于2021年6月21日正式开幕。该展是近几年来上海博物馆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加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号召的重要举措。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典型的遗址地纪念场所案例设计表达特点出发,从空间序列重组、多种感官体验、植被生态应用、文化教育表达四个方面,分析阐述遗址地纪念场所设计表达方式。分析表明,遗址地纪念场所通过因地制宜的空间重组应用和生态设计,结合多种感官体验,能够实现对灾难、痛苦氛围的营造重现,进而达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汇聚情感进行良好纪念体验的目的。
一切视觉艺术都是人类智性的产物,探讨艺术智性发展史并以此重构艺术智性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视觉机制与演变历程,是中国美术史书写的根本任务"本文从知觉认知的角度,借助于主客体相互形塑而构成的动态意义系统,梳理并阐释中国古代美术史从概念性绘画、叙事性绘盛到理想性绘画、象征性绘画不同阶段的逻辑发展进程。伴随此进程,艺术的主客体交互方向也从最初的主体客体化逐渐转为客体主体化。
“城市雕塑”并非一个专有名词,但当城市雕塑在中国出现却并非由中国人创造的时候,“城市雕塑”似乎成为当时人们的文化“镜像”。通过“镜像”,中国的有识之士尝试通过城市雕塑唤醒民族精神。本文着眼于晚清租界中的城市雕塑,探讨政治话语和民族精神在晚清至民国初期社会环境中的存在,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中国城市雕塑的萌芽和发展的。
艺术史家在组织其历史叙事的时候,优秀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通常是他们的首选,仿佛艺术史就是展示艺术精品的回廊,至于那些边缘的地区、次要的艺术家或不重要的作品,只配蜗居在历史的边缘或叙事的边角处,由此形成了中心/边缘的艺术史叙事模式。可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历史是这样的吗?边缘真的就意味着品质低下、只能充当“历史”的增补吗?如何反思中心/边缘的叙事模式对历史的阉割,在人们开始倡导全球性艺术史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尤为关键,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走出单一以艺术性为中心的艺术史。
“白鹅画会”所创设的“白鹅绘画补习学校”是上海地区最早开展艺术设计业余补习的学校之一。招生对象大多是已有工作但又爱好艺术的青年。学校通过多样的办学形式以及丰富的课程设置,满足了那些希望掌握一定绘画与设计技能,但又没有机会进入专科学校学习的学员的需求。在当时培养了一批专业的设计人才。
丁观鹏是雍、乾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在其众多的作品之中,以佛教为题材的画作占有相当的比例,他有两组左右相对呼应的四幅佛画,都采用了一致的骚青色背景,体现出画面的华美、高贵、庄严、别出新意,十分令人赞叹。本文拟对此四幅作品的来历、艺术风格及骚青色的内涵指向等做深入的探究,以彰显丁观鹏宫廷佛教绘画艺术的高度。
本文从沈阳民国历史文化入手,通过对沈阳民国时期建筑、文化和街区的实地考察,分析历史文化、街区选址、建筑风格和文创产业,探讨历史文化复兴与街区再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沈阳建设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可行性,对沈阳的民国文化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