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土地上飞扬的旋律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施光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但他创作的优美旋律还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他的很多歌曲依然被人民群众广为传唱。本文主要以施光南生前及逝世后人们对他创作歌曲的研究为观照对象,以此缅怀这位优秀的人民音乐家。
  关键词: 施光南 创作歌曲 初步研究
  
  一、施光南的作品
  施光南(1940—1990年),祖籍浙江省金华市,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作为具有开拓精神的作曲家,施光南的音乐创作以独特的抒情性、时代性、群众性、民族性特征与其同时代的作曲家引领了一个时代,创造了一个时代,歌唱了一个时代。他被冠以“时代的歌手”、“歌曲旋律大师”、“人民音乐家”的美誉。
  1.施光南的音乐作品
  作为作曲家,施光南的一生是勤劳而充实的,一路践行的他也是收获颇丰的。尽管他英年早逝,尽管他历经文革的冰封,但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他无疑是多产的一个。“据不完全的统计,他(施光南)大约创作了近千首各种类型的歌曲(包括他早期所写的歌曲在内),五部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在祖国大家庭里》、《云南即景》、《神州吟》、《海的恋歌》,两部歌剧:《伤逝》、《屈原》,一部舞剧:《白蛇传》,两部戏曲唱腔设计:京剧《红云岗》和河北梆子《红灯记》,两首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和《帕米尔舞曲》,一部钢琴协奏曲:《阿里山之鼓》,一部弦乐四重奏:《青春》,一部管弦乐曲:《打酥油茶的姑娘》,以及五部电影音乐:《海上生明月》、《幽灵》、《当代人》、《彩色的夜》、《神奇的绿宝石》等”。也正如汪毓和在文中评价的:“……在这些众多的音乐体裁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抒情歌曲作品,在中国近二十年的人民音乐生活中影响也最大……”[1]
  2.施光南的理论创作
  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硕果累累,而且在理论研究领域也有相关文章发表。如《抒情歌曲杂谈》(《人民音乐》1979年第6期)、《谈〈祝酒歌〉的创作》(《长江歌声》第3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记独舞〈鸿雁高飞〉所经历的一场斗争》(《舞蹈》1979年第1期)、《抒情歌曲创作要走自己的路》(《人民音乐》1980年第3期)、《努力做到“雅俗共赏”》——谈《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创作(《北京音乐报》1982年7月10日第三版)、《浅谈歌曲艺术的多样化》(《文汇报》1983年第31期)、《谈歌词的音乐性》——致晓光的一封信(《词刊》1988年第2期)等。囿于时代的特点,这些文章大都篇幅短小,语言朴实无华,多角度地反映了施光南的生活及创作情况。
  施光南唯一的一本歌曲理论专著《我怎样写歌——施光南歌曲创作经验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诚如施光南在前言中所讲的:“这里(指书中的内容)只提供了一个作曲家进行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想法,或者说是一本创作札记。仅就我的创作来说,这也不是一篇总结,这里只谈到歌曲创作,而且也只选取了几个侧面,诸如多声部写作、伴奏写法等大量问题根本没有涉及,谈到的问题有些也未能展开……”[2]尽管如此,这本书毕竟是作曲家基于创作实践之上的理论总结,凝结了施光南歌曲创作的美学追求。书中阐释的歌曲创作的理论经验在当时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书中的很多创作观念及创作技法为后来的理论研究者及作曲家所借鉴。
  二、施光南生前社会各界对他的研究
  1.作为公众人物的施光南
  作为新时期抒情歌曲开创者之一的施光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当时的许多报刊、杂志上出现了以新闻报道、采访记录或报告文学的形式介绍施光南的歌曲创作及其成功之路的文章。如:《愿他的旋律常绿——介绍青年作曲家施光南》、《生命的旋律——记音乐家施光南成才之路》、《旋律大师——施光南》、《施光南,为了永恒的旋律》、《时代的歌手——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曲曲抒情怀——访施光南》、《作曲家施光南》、《翱翔在音乐的蓝天——访作曲家施光南》、《他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访作曲家施光南》、《曲魂——记作曲家施光南》、《广播使我的歌曲插上了翅膀——访青年作曲家施光南》、《为新生活谱写美好的旋律——访青年作曲家施光南》、《青年作曲家施光南》、《立志抒发人民之情(访年轻作曲家施光南)》等,在此不作赘述。
  这些文章多从施光南的成长足迹中探寻其歌曲创作追求,使读者见证了一个作曲家的成长历程。这些文章不是学术文章,但读者群体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展现的多层面信息无疑会为后来者全面研究施光南提供可鉴资料。
  2.对作为专业作曲家的施光南
  音乐学术界对施光南生前艺术创作的研究集中在其歌曲创作上,如:李焕之的《走自己的路——为〈施光南独唱歌曲选〉的出版而作》通过介绍施光南的艺术成长之路,赞扬了他富含开创精神的独立品格,刻画了施光南独立于时代的潮头,勇于“走自己的路”的富含开创精神的作曲家形象。周畅《论施光南歌曲的风格和形象塑造》通过对《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等作品的谱例分析,揭示了施光南作品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热情瑰丽的风格。李凌的《时代的歌手——施光南》通过分析施光南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彰显了施光南作为时代歌手的本色,李凌认为施光南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精神脉搏,喊出了时代最新的音响。梁茂春在《施光南学生时代片影》中通过回忆同窗时代的学习生活,探寻了施光南创作风格中的某些重要因素,认为施光南后来创作中的成就和某些不足,都与他学生时代的生活、学习、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还有一些文章选取独特的视角从专业创作的高度研究施光南的创作特点。如:《从信息论美学的角度看施光南创作的成功率》、《风格各异,引人入深——浅谈施光南同志的歌曲衬词用法》、《谈谈施光南同志几首歌曲结尾处理的艺术特色》等。
  以上文章从多角度对施光南的音乐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文章的作者多是音乐学院的专家、学者。这反映了施光南生前作为专业作曲家所受到的关注和尊敬。
  三、施光南逝世后社会各界对他的研究
  1990年4月18日,正处于创作事业巅峰期的施光南倒在钢琴边,结束了他忙碌而又充实的一生。施光南的英年早逝是当时音乐创作领域的一大损失,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广大群众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文化部授予施光南“人民音乐家”的称号(据我考证,在此之前只有聂耳、冼星海获此称号)。
  1.深切缅怀
  施光南逝世后,各界纷纷发表文章缅怀施光南,《人民音乐》于1990年第四期刊登了李焕之、梁茂春、刘诗嵘、关牧村缅怀施光南创作及音乐活动的文章:《你的歌声永不落——痛悼光南同志》、《你的歌将永远在人们的心上奔流——悼念杰出的作曲家施光南》、《施光南与歌剧〈屈原〉》、《怀念施光南老师》。《光明日报》于1990年5月发表陈晓光的文章《施光南的欣慰与遗憾》。《音乐生活刊物》1990年第9期发表李凌的文章《乐坛上的中流砥柱——悼念杰出的青年作曲家施光南》,于1991年第12期发表傅溪鹏的文章《人生断裂层下: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中国青年报》于1990年第16期发表谭明的文章《他用生命的旋律为祖国祝酒——记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民族艺林》于1993年第2期发表何光汉文章《“九歌传四海,一死足千秋”:悼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同志逝世三周年》,《党建》于1991年第1期发表秦晓鹰《我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素描》,等等。
  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施光南的老师及其挚友,饱含他们对施光南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施光南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
  2.关于施光南创作研究的文章
  (1)关于施光南歌曲创作研究的期刊文章
  梁茂春的《论施光南的历史贡献》通过对施光南创作作品的分析,认为施光南是在新时期中外音乐文化交融、冲撞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创作在中国音乐发展上,在中外音乐交融上又向前进了一步。韩建邠、张前的采访记录《把心中的激情化作音乐——记施光南同志关于音乐创作的一次谈话》,通过与施光南的交谈,和读者分享了施光南艺术创作的经验,即要写好一个音乐作品,首先要根据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努力抓住一个准确的音乐形象,一个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激情的音乐形象,然后调动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音乐语言和技术手法,不惜一切地把这个音乐形象真实、感人、丰满地塑造出来。这样写出来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王次炤的《施光南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主要从施光南创作作品的出发点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作了美学的分析,认为施光南在创作中应充分注意到自身与听众的关系,其创作出发点一定程度地体现出现代音乐美学的某些观念,施光南的歌曲创作虽然在技巧上没有现代作曲技法的迹象,但用现代音乐美学的某些观念来看,他这种重视作曲家与听众交际双方关系的创作出发点可以说体现了一种真正的现代意识。汪毓和的《抒发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则是从最能表现施光南独特个人艺术风格和成就的抒情歌曲和歌剧两个领域入手,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解读施光南面向大众的雅俗共赏的创作美学追求。夏滟洲的《“十月胜利”前后的施光南》,通过《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创作的艺术实践,揭示了作曲家施光南为开创我国新时期歌曲一代新风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文章就施光南在恢复我国歌曲创作优良传统,敢于冲破禁区,高扬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的可贵探索给予了高度评价。
  (2)相关硕士论文
  施光南作为历史人物同样受到了一些音乐学研究生的关注。目前我读到的针对施光南创作研究的硕士论文有7篇,其中山东师范大学徐磊所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抒情性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着重分析了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抒情性特征。这篇文章以施光南创作的大量抒情歌曲和歌剧《屈原》、《伤逝》中的主要唱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先抽象后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证了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抒情性特征。湖南师范大学阳赛玉的《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民族性研究》一文认为施光南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对于民族风格的追求构成了施光南艺术歌曲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技术要求,也对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及演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结合《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评价了施光南歌曲创作的民族风格及音乐形态特征,认为施光南取得突出成就的根本是在创作中找到民族民间音乐传统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两个坚实的立足点,从而使他的作品有根基、有深度,与中国大地保持着血肉般的联系。江西师范大学万丝的《施光南70年代末至80年代经典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及演唱研究》,结合施光南的具体作品,从艺术歌曲的题材、旋律、节奏及情绪技巧等层面做了分析,认为施光南的艺术歌曲创作精益求精,创作手法多样,注重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特征和民族感情的表达。华中师范大学林雯《论施光南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声乐创作的特色及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施光南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艺术歌曲及两部歌剧的创作,揭示其时代特征和创作特色,并指出了他的声乐作品对中国声乐创作的推动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卢燕楠《施光南,你在哪里?——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时代性》一文,作者以施光南所处的中国社会特殊历史时期和中国当代歌曲发展的特殊时期为基点,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歌剧《伤逝》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声乐作品体现的时代性,并认为只有准确把握施光南声乐作品的时代性,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作曲家的意图,从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河南大学韩丽《论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以成功诠释施光南创作歌曲的几种演唱风格为例》的第二章将歌唱家和音乐作品结合起来,从特定作品的创作特征、歌唱家的艺术经历、演唱风格等方面入手,诠释了歌唱家与施光南歌曲创作心心相通,注重民族传统的表达及民族语言的运用等特点。
  四、结语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施光南的材料收集并不令人满意。以施光南创作的歌曲为例,前文提到,虽然曲作家有近千首作品,但目前出版的施光南专著歌曲集只有三本,分别是:《施光南歌曲选(独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施光南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歌曲101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三本书选录曲目大都是重复的,虽然还有诸多的歌曲集收录了施光南的歌曲(1978年至今以通俗歌曲、民族歌曲、流行歌曲、抒情歌曲为题目出版的歌曲集中大都收录有施光南创作的歌曲),但多是其代表作品如《祝酒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多情的土地》等,总曲目不及200首。这样看来,出版的这些歌曲离一千首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代表施光南的歌曲创作成就。可惜的是大量凝结着作曲家心血的优秀曲目没有机会在大众中流传。
  尽管如此,作为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很多经典的作品已经深深融化到我们的记忆里,他的很多音乐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很多优美的旋律依然飞扬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今年是施光南诞辰70周年,逝世20周年,一些相关机构要围绕施光南同志开展一些纪念活动,这又是一个好机会,因为施光南的家人、同学、同事很多都健在。希望这些活动对施光南的研究能有所丰富、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汪毓和.抒发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人民音乐,1994,(9).
  [2]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2.
其他文献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等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本文旨在根据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法和措施,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果。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现状 完善策略    据教育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合理继承,又要勇于创新,用崭新的视角看新课程;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终身发展    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中学教师面临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在前人丰厚积累基础上的转变
摘要:劳伦斯作品《马贩的女儿》主人公梅贝尔和乔伊斯作品《伊芙琳》主人公伊芙琳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和机遇相同,却有着不同的人生结局。本文从劳伦斯和乔伊斯这两位英国文学巨匠的生活背景、社会背景和他们对人性理解的差异出发分析导致两位女性不同命运的答案。  关键词:劳伦斯 乔伊斯 女性 命运 男权社会    女性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确立,冲破社会性别意识的制约,构成了很多文学作品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如D.H劳伦
摘 要: 在探讨“娜拉出走后怎么办?”这一重大命题中,从五四到建国的女作家们都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第三种答案即:“参加革命。”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一具有女性意识的命题建构成以女性为自我主体的女性话语体系和表达女性自我认知的文本。但由于时代话语的遮蔽,之后的女作家们如解放区女作家郁茹的《遥远的爱》逐渐地拉近了女性立场与主流话语宏大叙述的距离,并且最终大一统的民族话语遮蔽了女性立场,到了《青春之歌
摘 要: 本文主要是对《我学会了……》作文课的课堂教学,从命题简析、习作要求、目标预设、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设计,重点论述了教学过程的设计,如课件展示,打开话题;学会选材,突出重点,引出难点;例文引入,揣摩借鉴,攻克难点;理清思路,编写提纲,练习写作;展示片段,扬长避短,分享成功。  关键词: 《我学会了……》 作文课 教学设计    【课题】  《我学会了……》  【命题简析】  本次习
摘 要: 教材中精选的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在结构、内容、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都是學生学习的样本范例。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教学中的写作因子,寓写作教学于课文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深化写作教学,做到课文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并进,共同创造语文教育的新天地。  关键词: 写作教学 课文教学 实践    语文教学包括课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两大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课文
摘 要: 《黄色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创作的一篇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解读,即从女性哥特的元素:封闭空间,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求,以及女性疯癫三个方面,揭示在男权社会禁锢下,女性作家建构自己的声音,寻求女性身份意识的艰难道路。  关键词: 《黄色壁纸》 女性哥特 禁闭 疯癫    《黄色壁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创作的一篇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小
摘 要: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一统课堂”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需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交流、表达的时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等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有效性 思考    一  老师们都会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老师只是配角,起着引导的作用。可事实上,“以教
摘 要: 新时期、新阶段,库尔勒的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努力拼搏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库尔勒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根本原因在于库尔勒立足实际,突破常规,跨越发展。库尔勒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中谋创新,创新中求发展”发展思路,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库尔勒发展模式”,即具有开放、融合、超越特点的库尔勒发展模式。  关键词: 库尔勒 发展创新 开放 融合
摘 要: 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善待学生,奇迹就会出现,“差”学生也会爱上学习,“差”学生也能学好。  关键词: 学生 善待 爱心    我毕业后上班,这已经是第五年了。在这五年里,我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在失败的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现在我愿意把这些“宝贝”拿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和我探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在一线工作已满4年的英语教师,我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