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拉鲁湿地的自然观察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b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道理:总有人排除不掉想与拉鲁湿地“亲近”的念头,一如拉鲁湿地也旦夕离不开人。
  
  水系
  
  从水系入手是了解拉鲁湿地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最初,拉鲁湿地的水系除自然雨雪、根培邬孜山山沟水源,以及如今鲁定北路东侧一带的“湿地泉眼”以外,来自娘热沟、夺底沟汇合而成的流沙河水是其主要来源。自上世纪70年代对流沙河沟口河段“自流散漫”状态的改造之后,被水渠约束后的流沙河水变得稳定而充足。但1980年代中期巴尔库村后山“采石风”的兴起以来,大量外来人口、临时工棚区以及废料堆积等原因,又让流沙河进入湿地的河口地段淤积不畅。从长期从事拉鲁湿地观察和报道的索朗平措的介绍中知道,采石场的另一个后果是轰隆的开石爆破声让美丽的黑颈鹤一度弃湿地而去,好在2000年后,随着政府对采石场的关闭并封山绿化,流沙河又恢复了向湿地供水的常态。
  1990年代以来,随着拉萨干渠建设的加快,拉鲁湿地的供水源又添加了新力量。这条干渠从位于拉萨市东头纳金村云海山庄附近起源,沿拉萨河北侧分出的一支称为南干渠,顺山脚往北的一支到藏热乡一处突出的山嘴处又一分为二。其中,沿山势往北、经拉萨市赛马场再往西北方向的一条叫北干渠,这条渠最终在巴尔库村东头与流沙河渠相邻并平行,形成拉鲁湿地在东北角的另一水源,这一带是如今拉鲁湿地周边植被最丰盛、水网也最密集的地带。
  
  
  而另一支往正西方向的水渠即中干渠,该渠经东郊货运站后紧靠着当惹路西进,入当惹西路中段后,中干渠就构成了拉鲁湿地的南缘。但是,集“北郊农田灌溉、城市排污及绿化带、拉鲁湿地供水”等多种使命于一体的中干渠,因地势相对较低、渠坝不固水等原因,最初不但未能实现为拉鲁湿地供水的功能,反而加速了湿地水量的渗透排放。在加固渠坝、分段增建水闸、掘宽湿地入水口,以及北郊城市排污基本实现地下管网化以后,中干渠才真正实现了为拉鲁湿地供水的初衷。
  
  平衡
  
  选择拉萨7月一个晴好的天气,沿当惹西路(也就是俗称的二环路)往西,在经过拉鲁居委会后100米不到的地方,你会看到一个位于中干渠上的水闸。为了在多雨的季节里蓄高水位,并灌入拉鲁湿地东南角的入水口,这个水闸通常是关闭着的。
  从入水口经过一座拱桥(通称的济公桥),再到下一个也是关闭着的水闸间,满满的中干渠中明显少了许多异物,那是因为有白琼和她的同事们的打捞。她主要负责撑木筏,在窄窄的水面上,手执那根权称为船篙的长钢管的她,行动起来有些左右不顾,顺利的时候她会帮忙用钢管挑捡漂浮着的垃圾,但那根钝头的钢管明显对她不利。
  
  之所以在入水口以西仍保持中干渠的蓄水,拉鲁湿地管理站站长曲扎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把水断在入水口处,灌进拉鲁湿地的水会很快渗透过渠坝,又还回到中干渠里,那基本上就白灌了。所以必须要在渠和湿地间形成一个持平的水位,让湿地吃个饱。管理站站长曲扎特别喜欢把“吃饱”这个词用在湿地身上。他会说:夏天要吃不饱水,来年肯定草长得差;冬天要吃不饱水,草就会绿得特别慢。
  拱桥以西的水闸之后,中干渠显得干涸。渠床上簇生着粗壮的两栖蓼,正利用有限的夏天开出长长的花穗,比它们稍低的是满身白刺的藏蓟,再低的是水蓼、绣线菊和菹草等,伏在细细水流中的是蔓须状的黑藻以及水毛茛等。没水的中干渠确实有些扎眼,但曲扎说这是没办法的事,中干渠水从拉萨河引来,中途还分流一部分给北干渠,如果把水“闸”得太靠西,水量就有些吃力。
  走过这段多为干涸着的中干渠后,你就会在纵贯拉鲁湿地的鲁定北路路口外,迎来拉鲁湿地的总出水口。在这里,一个最简单的观察可以让你了解到拉鲁湿地对水体净化的作用。相比于上游流经山体和北郊人口密集区略微黄浊的水色,总出水口的水色,在黑绿色水藻的衬托下格外清亮而丰盈,稍许的水腥味中仿佛有植物的芬芳。经由总面积6.59平方公里的拉鲁湿地沉积、过滤、阻埋和暂时的降解,奇妙的平衡通过水色的明化实现了。
  
  生产力之一
  
  至少可以找到两种最能体现拉鲁湿地丰饶的有形的象征:雨后清晨的蘑菇和归牧时的牛群。但据我有限的接触中知道,有一种很漂亮很粗壮的、菌伞和菌把都比较分明的白菇除外,这种蘑菇一般隐藏在草丛里,很难发现。或者还有一些黄色的块茎般的菌类也行。
  
  
  还有一种成堆生长的白色的球形蘑菇,常常因体形浑圆巨大而突出在一圈圈草丛间的裸地上,发现它们的诀窍是微眯着眼睛,用余光快速扫掠过拉鲁湿地草原,那些白得有些异常的地方多半没错。对于不了解拉鲁湿地草原的人来说,初见这种蘑菇时难免会引发强烈的诱惑,会感慨拉鲁湿地草原的伟力与赐予。这类新鲜的蘑菇毕竟太可爱了,它们皮实,有弹力,手感不错,极有触体而爆的快感。但不新鲜的蘑菇最好别用来扔人,因为菌皮之下的菌肉极易变质腐黑,打在身上有被“牛粪弹”击中的感觉。
  这种白色的圆球状的蘑菇也被归为毒菇之一。采摘过这种蘑菇的人一般都会观察到,它们基本是从“牛粪土壤”(牛粪与草原土板结而成)中钻出来的,要往里了挖,会发现块头更大的菌体。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这种蘑菇新采摘后是可以食用的,方法是尽剥表皮,菌肉切片,用清水加盐浸泡稍许后,混合着蒜瓣与肉片或鱼片清煮,口感还过得去,味微涩,易化渣,嫩比豆腐,鲜如竹笋。
  采摘蘑菇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成是郊游爱好者,或是喜爱孤独与美食的漫游采集者,他们多是租住在拉鲁小区以及雪二、三村的四川人,以妇人居多。当然,其中也有贪婪的,我时常可以在拉鲁湿地东缘被划为缓冲区的树丛间,看见三三两两拎着大袋提着小铲的采菇人,有时候她们会进入湿地,或“爬”或“钻”或光明正大。希望有一天,拉鲁湿地慷慨的丰饶会让游荡于此、取食于此的她们有所感恩,因为比之于偷猎和偷渔的人来说,温柔的她们基本可以划在可忍受范围以内。
  
  生产力之二
  
  没观察过湿地的人可能会认为这里到处是漫漫水泽,至少雨季里是如此吧。但据我在拉鲁湿地北侧根培邬孜山半山腰——那个传说中哲蚌寺与色拉寺的分界石上方——目测,以鲁定北路为界,6.59平方公里的拉鲁湿地核心区被一分为二。路东区域内,除东北角流沙河入口的沉沙池周边,以及东缘那一圈被白墙和高大的白杨围盖着的院子以外,至少有近半的面积并非想像中的湿地“深水区”。这一片交织着水道和土坎的浅丘地域,就是1600头左右牛只的领地。
  
   x
  8月的傍晚,云缝中的太阳还挂在哲蚌寺的后山上,斜射的阳光正好把拉鲁湿地东缘的草地披染上一层绿亮。在那光亮的中间,黑色的种公牛“小马”,正被拴牛铁钉固定在一个半径十余米的“绿草餐桌”上,伴随它每一次的移步和啃嚼,拖地的牛绳便扫出一道道草痕。“小马”一边吃草,一边望向远处正等待着归牧的奶牛群,那是它足以为傲的妻妾阵容。当女主人桑吉打开草场围栏的出口并陆续让过奶牛们时,“小马”开始焦躁。当我将拴牛钉拔起并试图控制时,“小马”开始小跑。当我收紧牛绳想勒住它时,这头绝对够得上“吨位级”的公牛,便撒开四蹄,用鼻环带着我狂奔。其实我只想说:没领教过“小马”的强大,你就不知道拉鲁湿地草场的肥沃。
  牛群之于拉鲁湿地的意义是多重的,首先牛群们构成拉鲁湿地的景观,在湿地与草场混合的环境里面,牛群是食物链中必要的一环,只要它不过量。其次,牛群不单作为草场的“消费者”,它同时也是“生产者”。牛群对草场的“消费”有利于植被的轮生,奶制品可构成商品供市场所用,牛粪既可作为燃料,也构成草场土壤肥力的来源。
  关于生产力其实还有很多,湿地“制氧”以及对空气的净化,微生物、植物与动物间相互关联的食物链供应关系等等,都是拉鲁湿地提供的丰富的生产力。
  
  守望者
  
  每次漫走拉鲁湿地最累最渴的时候,钻进济公桥边那处公共厕所旁的帐篷里,白琼都会给我泡上一杯绿茶。这处帐篷是拉鲁湿地5处观察点之一,其他4处分别位于鲁定北路桥头、党校旁边、巴尔库村西头和雪二村。
  济公桥观察点位于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入口处,在这个“门面”似的观察点驻守并非易事,除了时常打捞中干渠中的垃圾,白琼还要监看中干渠与湿地的水情,保持主入口周边的清洁,接待经上面同意进入的旅游团队,阻止试图溜进来的观光者,给成群的放生鸭投放食物,驱逐从东北方向进入的牛群,甚至半夜起来追赶偷渔者。为此白琼学会了吹尖锐的口哨,扔“乌朵(放牧用的投石器)”和义正词严的训斥。白琼说:“我比较坐得住,能24小时驻守,所以就调来这个点了。”坐得住的结果之一是:白琼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地盘里与女儿见面。9岁的白央还在墨竹工卡上学,利用暑假来拉萨陪妈妈的她,天天带着大檐软帽,为的是遮住自己的光头。白琼不说自己女儿光头的原因,她只是笑,旁边的央宗解释说:白央一个人在墨竹工卡学校里寄宿,但头发浓密的她没人帮着梳理,老师便给她剃了光头。
  这个观察点同时也是曲扎站长常常召集管理员开会的地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做天天现场办公。在曲扎眼里拉鲁湿地有点像个拟人化的对象,饥时关闸灌水,饱时开闸断粮,垃圾多就必须清淤,污水太肥了就得控制排放,牲畜和人越界了就得驱赶,等等。9年拉鲁湿地的守望经验让他学会了怎样用直观经验去判断,并宏观把控。
  随着拉鲁湿地管理站升级为管理局的迫近,曲扎心中的计划正一天天增多。去内地湿地公园学习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拉鲁湿地每年额外的生物能产出——包括可用作青饲料的芦苇等,在缓冲区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基准的多功能饲养基地,等等。对于拉鲁湿地的未来,曲扎和他的队员充满了期待。
  
  
  
  
  
  
  小道理:没错,作为城市湿地,
  不论拉鲁湿地是否海拔最高,
  是否面积最大,
  承受城市排污并净化它们,
  都注定是它的命运。
  
  小道理:让拉鲁湿地永续而不至衰竭的办法,
  不是把它放在玻璃盒子里。
其他文献
【摘 要】资源教师资格认证是确保资源教师的专业性,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必行之举。北京市海淀区在资源教师资格认证方面进行了长达8年、三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形成“理论培训 教育实习 考核评估”资源教师资格认证的模式,为区域融合教育工作的推进储备了具有资质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资格认证  一、资源教师资格认证探索的背景  2015年8月,教育部颁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推
围点打援战术一经红军将士采用,立即展现出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力量和人剑合一般的战术匹配性,从而迅速为广大指战员接受。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的磨砺锤炼和抗日战争的推广改进,围点打援在解放战争中展示出摧枯拉朽、改天换地的巨大威力,并随着战后普遍兴起的反殖民、反侵略战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兴于土地革命  一般认为,解放军的围点打援战术起源于土地革命战争中的磨角楼战斗。1931年1月,鄂豫皖红军打退国民党军第一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二级语言技能目标中关于读的目标是: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课标对学生的拼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版PEP教材中增设了Let’s spell教学板块,其目的就是增强师生的拼读意识,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对学生的拼读技能进行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通过字母音、形对应关系的学习逐步掌握常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形成“见词能读”的拼读技能,科学合理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追求某种办学精神,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其所体现的办学思想就是学校自身的思想,是一定价值观念在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目标的体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本着一种“回到原点思考”的朴素心理,对学校进行深度把脉,运用SWOT的方法,分析学校现有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发展机遇和潜在危机,明确了学校当前面临的问题、所处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我们认真厘清了学校特色建设在历史与现实中的脉
辽阔雄浑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那里植被复杂,气象万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特有鸟类最为丰富的地区,在国际鸟类联盟列出的中国的13个特有鸟区中,隶属于青藏高原范围的就有7个。青藏高原的广阔的草原、雄伟险峻的高山和众多湖泊,为鸟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再加上高原藏民族不杀生的观念,这些因素造就了青藏高原成为众多野生动物们的天堂。目前,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鸟类有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开放性经济体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对绍兴学前教育事业而言,尤其是绍兴城区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而言,又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我市民办幼儿园占据半壁江山,在我国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力支持和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仍是当前各级政府重要的工作职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有顶层设计,笔者结合
【摘 要】为保障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展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停课不停学”的指示,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制定了《拱墅区小学英语学科教学计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的研制以教材为本,绘本为辅;实施方法为在线教研,研修一体,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学有所获的成效,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也提升了教师应对特殊情况及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区域
学生课业负担重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但實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现状,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破解之道。浙江省义乌市宗泽小学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家庭实践”课程实践探索的研究,本期刊登该校一组文章,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层面引发大家新的思考。一、课程缘起  学生课业负担重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在2010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就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业
勃朗宁自动步枪(BAR) 的卡铁摆动式闭锁结构示意图,其枪机卡铁向上偏转M240(1977年)  美国军方将比利时FN公司FNMAG作为制式枪械,由FN公司美国分公司生产,命名为M240。M240是一款供班组使用,发射7.62x51毫米NATO弹药,采用风冷散热、弹链供弹的通用机枪。  FNMAG由FN公司的欧内斯特·费尔菲于1950年设计,1958年正式生产。FNMAG名字中的MAG是通用支援机
当诺亚将救世的方舟停靠在亚拉拉特山时,他绝对想不到,衔回橄榄枝的鸽子并没有给山下这片人类重生之地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希望。自称诺亚后代的亚美尼亚人只享受了短暂的安宁便在几千年的帝国碰撞中飘摇不定,战火摧毁了家园,还创造了仇敌,历史不那么古老的阿塞拜疆人就是其中之一。百余年间,无数次刀兵相见也没解开亚阿两国的仇恨,反而愈演愈烈。2020年9月27日,两国在纳卡这块不起眼的小地方再生冲突。截至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