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豪先生与农工党浙江组织

来源 :前进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士豪(1900-1972)字俊卿,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一九四六年参加民主同盟,历任农工民主党中央执行局委员、浙江省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水产管理局副局长、浙江林业厅厅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绍兴市委员会敬立一九八七年九月3月19日是李士豪先生的诞辰日,我怀着对他的赤诚敬意,来到他的墓前为他祭扫。读着李士豪先生的碑文,勾起了我深深地追思。
其他文献
启蒙时代,思想家们著书立说,正值可辨识的现代国家观的初创阶段。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基于人性恶之上推演出互为的战争状态,主张自然法、宣扬自然权利、达成社会契约等组件构建其国家治理学说体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自然状态带来的恐惧和混乱,进入具有契约认可的“人为的”社会状态,从而保障公民自由。由契约结成的国家便是具备这一人格素养的主权者或者具有主权属性的组织。霍布斯沿袭传统作法,将“利维坦”式国家分为三种政体形式,并用三种政体类比的方法论证了君主制的优越性,表达对开明君主政体的倾向。霍布斯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修
慕课“鲁迅十五讲”以生为本,立足学生发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生成,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价值与尊严。课程以《呐喊》《彷徨》《野草》为教学重点,鲁迅重要作品均有涉及。以“存在主义”为切入点,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和对分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注重组织课堂讨论和网络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研究。要建设好一门“网课”,除以科研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外,教师还应有足够的教学信念感和使命感。
福建事变发生于1933年11月20日,是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反蒋抗日事件。三位岳阳农工党党员参与了福建事变。风暴前夜1933年11月15日,福州,三坊七巷。骤雨过后的榕树更加青翠耀眼,石板路上人们的脚步更加密集匆忙。黄巷32号(现为黄巷28号)这所高墙大院内有着不同寻常的安静。这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央机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从上海迁至福州的办公地。临委会中央领导正在开会。
作为农工党党员,我们自从订阅了《前进论坛》后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即逢到外出时随身总要带上最新一期的《前进论坛》,有空时拿出来阅读,也顺便给周围同事、朋友传阅,给他们讲讲这份刊物上所刊登的人和事。也正因如此,几年来,不经意间被我们带出了一批《前进论坛》的新订户。
“處”字在《贵州清水江文书》中俗体众多,多达58个,多未见于历代字书,形体各异,很难看出与正体的关系,极易造成误判问题。按照形体关联度,“處”字俗体分成6类,来源广泛,有的俗体是在正体的基础上略微增损笔画,尚可辨认;有的则是在俗体之上一变再变,以致形体面目全非,构字理据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构字理据丧失,难以辨识。
山西襄汾县西中黄村张氏家族从始祖张顺卿开始历代人才辈出,尤其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举人张尔恕、进士张化,在太平县及本村的公共治理方面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还建造了七椽院及进士院(城里院)两座留存至今的明清古院落。但其家族世系由于年代久远且家谱遗失,已不甚清晰,结合契约文书、县志、碑刻、村志大致上进行考证、恢复,既方便了解家族传承、人物事迹,也为契约文书的归户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治理”概念纳入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以来,关于治理的讨论就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也成为一个实践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就制度与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凸显了治理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通过经典文本考证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文献中论述过“治理”问题,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赋予了“治理”词语不同意涵。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我们可以缕析出马克思恩格斯治理思想的主要意涵和内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治理思想旨在国家与社会相分离基础上对社会秩序进行建构,是实现国家与社会不断成就“公共性
新世纪以来的科幻文学呈现出三重内在矛盾:科学精神与神秘主义的内在同一、身体感性与工具理性的无限循环、客观真实与虚拟幻象的边界模糊。这三重内在矛盾,既深刻表征着新世纪科幻文学创作群体集体无意识的不自觉流露,更生动隐喻着人类当前所共同遭遇的生存困境。理性透析这些矛盾的内在逻辑,警惕未来可能出现的多重危机,启迪读者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则是新世纪科幻文学的重要收获。
董仲舒的国家治理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体系严密、结构完整,既来源于对传统儒学的忠实继承,也有对西汉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逻辑结构包含了人性论的逻辑起点、儒学的逻辑渊源、德主刑辅的逻辑理路、天下和洽的逻辑归宿等四个部分,以道德教化为逻辑主线,实现了政治伦理与国家治理的内在统一。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必须始终坚持国家治理的人民至上理念,用正确的意识形态引领国家治理,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机制作用。
基于PBL教学法设计的模拟法庭训练是法学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方法为参与者提供动态平台,让学生在互动的角色扮演中批判性地思考法学理论与实践。此外,PBL教学法还是测量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通过观察七场以学生为中心、不提供“剧本”、不预设结果的模拟法庭,可以发现参与庭审的学生对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对法学理论和实践认知得到了显著提升。当然,模拟法庭训练也暴露出学生对程序把握不准、实体法不熟悉、证据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理论教学存在实体法知识碎片化、程序法知识抽象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