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念(何光沪先生最新精校本)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an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书与书的命运各个不同。绝大部分著作仅仅对其时代具有短暂的意义,但有些书却能穿越时空,产生恒久的回响。在教育领域,约翰·亨利·纽曼写于19世纪中叶的《大学的理念》便属于那种常读常新的经典。
其他文献
目前德国的多数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而传统上多数适龄人口接受的是职业教育;但在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界线在模糊,并出现学术化的倾向。本文通过考察德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以及对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关系的影响。
本文考察了20世纪后期美国努力提供"普及"大学入学机会的高昂成本,作者带着美国如何为"大众"高等教育买单的问题,追溯了大学从公共资助向私人资金的转变。当20世纪70年代公共资助减少时,许多大学开始提高学费并寻求与公司订立研究合同。这两种策略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以学费补贴贷款和企业研究专利保护等形式),但最终都促进了大学持续的"商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批判所谓的军-工复合体,起初他们要求一种更多为个人或私人目的服务的大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资金的减少使他们承担了巨额债务以弥补高等教育的成本。
本文高度概括了欧内斯特·帕斯卡雷拉和帕特里克·特伦兹尼基于美国1967-2003年间发表的5000余篇研究文献所做的两卷综述中的发现和结论。本文的重点并非某些特定的研究发现,而是着眼于大学生丰富的在校就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学生学习及其学业成就带来的诸多影响。在概述关于学生所接受的教学课程、课堂经历、社团活动以及其他课外经历的影响效应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大学生的有效教育经历所具有的六大特征,这些特征既可理解为有效教育经历所共有的前提条件及内在动力,也是优质教育的标志。最后结合相关研究发现和六大特征
数字技术及其伴随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正在改变学习评价方式。数字化评价更具实施效率,更容易推广,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映个体层面的表现,更贴近学习环境,更具互动性,并且支持更具想象力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性强的、及时的反馈。不过,本文认为"更多、更快、更美"只是21世纪初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学校亟需在学习内容和评价内容方面做出相应转变,而学生则需要完成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超越认知领域,超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更强调对能力的塑造和对技能的掌握,包括软技能或通识能力等。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学习评价的前沿领域,研究
本文意在以历史的方法分析芝加哥大学长盛不衰的学术成果之成因,其论据来自在国际学术界较为知名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不那么为人熟知的政治学和人类学的芝加哥传统。结构性的设置对诸芝加哥学派的延续有积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对上述领域具有核心地位的学术期刊的支持。然而,与之相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起到的作用之小令人惊讶,当然部分原因在于学派本质上就是学科性的;跨学科的本科生核心课对学派的促进作用不大,同样令人惊讶。最为显著的因素是芝加哥大学将社会科学的诸学科放在同一栋楼当中,社科楼和图书馆比
"扎根理论"自1967年被两位美国学者格拉斯和施特劳斯提出来之后,在社会科学研究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也经历了一些概念、技术乃至范式方面的变迁。然而,这种研究路径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具体如何操作?能够为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提供什么洞见?在我国独特的学术环境中面临什么挑战,需要什么本土化调适?这正是本文意图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扎根理论的定义、提出的背景以及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通过一个来自中国课堂的教学实例,管窥扎根理论研究的一种可能样态;最后结合一个教学案例,探讨
随着课外补习的日渐盛行,相关研究的数量显著增长,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补习的规模、性质及其政策启示等等,但这一研究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在现有文献中,在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上,还较为混乱;课外补习数据的收集亦比较困难,一方面调查对象可能没有能力提供所需信息或者不愿意透露相关补习信息,另一方面课外补习的调查问卷设计也有难度,问题设计难以做到既精确又能被调查对象完全理解;已有研究尝试用定量、定性或混合方法来分析课外补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需基于特定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对课外补习的现象及相关研究问题进行阐释:比
本文对德国职业教育及职业进修的组织框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认为双轨制与全日制技术学校构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重点。受到来自劳动力市场、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德国职业教育在主导思想与实践方式、实践主体上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面临诸如数字化、区域一体化、全球化等新的挑战。
面对技术快速革新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加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各国一项日益紧迫的任务。大量学术文献表明目前尚无一个可以使教育、培训和雇佣关系组织起来的理想模式,而三者之间的协调问题很普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寻求适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加速技术升级和应对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本文讨论了俄罗斯一个联邦试点项目在地方实行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尝试,探讨了该项目在企业、学校、地方与联邦政府机构之间可能创建新型合作关系的条件,结论认为双元制教育在地方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州政府
在被吉本斯及其同事称为模式2科学的世界,何为“成功”?本文通过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两所研究机构参与创建或从事研究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考察他们如何想象所在研究机构及其科学家的“成功”。受访者的反馈可归纳为有限的几种范畴。大多数反馈在总体上证实了与模式2科学相联系的一些特征:“交叉一”、“超一”、“多一”或“跨一”学科性,合作研究,产业与学术的边界模糊或合作日益推进,以及更强调公共问责。几乎没有受访者在阐述他们对成功的理解时,提供显著的确切证据。这可能是无可避免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这个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