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以气论性的人性论探析

来源 :周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xiy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传》在儒家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传》指出,人性源于天。而天,它能够生物,《易传》以为,天是以气生物的,气即阴阳二气。因此,作为天的产品,性自然含气。然而,《易传》持有"阳尊阴卑"的立场,故人性兼具善恶之质。这种以气论性的人性解读方式,深刻影响了汉代儒学以及宋明儒学人性论的走向。
其他文献
著名易学家、哲学史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唐明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4日15时25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唐明邦,号云鹤,1925年生于重庆忠县,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58年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年评为副教授,1988年评为教授,1991年退休。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诲人不倦。
寇方墀著,中华书局2018年2月、3月先后出版,两书是作者三卷本易学系列丛书中的两卷(另一卷为《全本周易诵读本》),共839页,计96万字。整套丛书是作者参考八十余部文献资料,历时八年在易学领域埋头耕耘的思想结晶,丛书的出版将有益于中华易学在新时代的普及与发展。
《周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滋养。首先,从继承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规定了《周易》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形成提供了重要历史文化滋养。其次,从创新性来看,《周易》"与时偕行"的智慧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形成提供了思维方式的滋养。最后,从人民性来看,《周易》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形成提供了价值观念的滋养。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的《周易禅解》是"以佛解易,易佛融通"的集大成著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人开始从多角度研究其易学思想。有从文本解读角度进行的研究;有从易佛、儒佛融通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从三教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有从思想史、哲学史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有从纯粹佛家角度进行的研究。这三十多年来,海内外的研究成果颇为宏富,但也到了瓶颈期,亟需一个总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研究成果,才能在智旭易学思想研究以及佛学易研究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学界通常将蔡清理气论归纳为"理气无先后",认为蔡清取消了实体之理,而这种论断是与其部分文本相矛盾的。传统对"理气无先后"的理解无法解决这种矛盾,还会造成蔡清人性论解析上难以解决至善来源的重大缺陷。实际上,蔡清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取代了理,但又在道、气的层面发掘了二者形上的规定性,最终在理气论和人性论方面形成了三种层次:可以自我规定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以纯粹形式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展现为"元亨利贞",是天道的循环不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展开,是阴阳二气的具体运行。
"一画"属于易学哲学的专用范畴。布颜图、戴德乾认为古代画理、画论都是从太极"一画"本体理论中发展而来。变易、神知、感而遂通之理为文学、诗赋、书画等艺术的审美创作体验提供了开放的审美心理依据。画家必须慎守《周易》的精诚之道,勤劳谦虚,专心积累,戒骄戒躁。
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朱彦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全书263页,37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跨学科视野下的易学丛书》(第一辑)中的一部。该书旨在以史学为视角,对易学发展史进行综括式探究。
卦变在易学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卦变存在,有人否定卦变存在。承认和否定卦变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彖传》的态度,即《彖传》是否具有解释卦爻辞的权威性。如果认为解释卦爻辞不能离开《彖传》的提示,那么,不承认卦变就站不住脚。《彖传》有很多爻变的提示,纵观历代《易》注,不承认卦变者几乎都注得模棱两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认卦变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辞成书的实际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卦变引发的象的变化,才能把卦爻辞每个字的来源讲明确。
胡渭的《易图明辨》是考辨图书易学的集大成著作。以往关于《周易》图书之学是否属于易学正统的问题,只要指出对方有道家思想,那便等于宣判对方为异端。此书的好处在于,它并不是简单指出图书易学属于道家之学,而是具体指出它属于道家内丹养生学,并提出以修炼内丹养生为宗旨的图书易学,与文王、周公、孔子以来的圣人之《易》,"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这一立场便使得胡渭对图书易学的论断较时贤高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