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到底有什么用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先亮明态度:我是支持孩子上幼儿园的。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孩子很有好处,而这种好处是家庭不能提供的。
  更快地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友爱
  在家里,孩子永远是中心,不管家长多么开明。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这没错;但孩子总处于这种高度重视下,难免会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也不可能为了让孩子分享和友爱就假装对孩子不重视,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冷落。
  而集体生活的妙处在于:它可以让孩子暂时脱离高度重视的中心点,因为这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忽视状态,所以比父母的发脾气冷处理等等,它更能够让孩子接受。这种状态会帮助孩子很自然地学会分享和协作,比父母苦口婆心说一万遍,发脾气制定惩罚措施还有效。
  我女儿秧秧就是在上幼儿园后变得非常友善,老师说,别的小朋友哭了她就会去安慰。周围很多非常自我的孩子,都是在上幼儿园后学会分享和友爱的。
  生活更丰富多彩
  很多妈妈认为自己特别能干,总看不上幼儿园老师那点水平,所以宁可“自己教孩子”。但要知道,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想象力和见识都不能突破自己;而幼儿园基本都有成熟的教学系统,总是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
  秧秧在幼儿园学会了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手指歌啦,小游戏啦,外教还教给他们很多好听的英文儿歌,与中文儿歌又有所不同。动作方面也比以前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向大孩子学习的荡秋千技巧、老师教的赛跑方法等等。如果在家里,至少很多有趣的事情我自己想不到,做不出来。
  秧秧回家,脑门上经常被老师梳了各种好玩的小辫子,很多款式我都是第一次见。秧秧自己也很高兴,有次老师给她梳了个麻花辫,她连晚上睡觉都舍不得拆。所以,我这个家长其实也从幼儿园学到了不少东西,受到了很多启发。
  保育更专业
  很多妈妈都觉得,孩子在家生病最少,说明被照顾得最好。但其实生病少未必是因为在家护理得好,而可能是传染源少。
  这就带来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只要接触到人,交叉传染就很难避免;但增强抵抗力又必须通过战胜病菌才能实现。
  还有妈妈认为,孩子在家吃得好。其实,幼儿园有专门的厨房,有营养均衡的配餐方式,每天饭菜都会换花样,种类也比较多。真正在家里,孩子饭反而最难做,因为量很少,又尽量需要营养丰富,口味和营养常常不能两全。而妈妈因为籍贯、口味、厨艺和时间的问题,种类也难免局限。
  再从吃饭氛围上讲,幼儿园是集体吃饭,孩子们更有积极性,越是比赛吃就越是吃得香。我周围大部分孩子,去幼儿园以后都比以前吃饭有进步;秧秧以前不肯吃西红柿炒蛋和木耳,到了幼儿园以后也慢慢开始吃了。
  实在要说幼儿园伙食有什么缺陷,可能就是出于安全和价格两方面的考虑,海鲜、虾蟹之类的会比较少,所以平时在家里,我就会尽量多给秧秧补充一些这类食物。
  能让孩子学会受委屈
  因为有个别幼儿园虐待孩子的报道,家长们便觉得孩子在幼儿园一定每天受委屈。
  其实,我并不认为孩子一点委屈都受不得,虐童行为当然不能容忍,但适当的管教对孩子绝对有好处。因为我们得让每个孩子都明白,在幼儿园很难通过像在家里那样撒泼打滚来逼迫大人就范,这其实是社会给孩子的第一课:家里不是全世界,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压力,孩子才会开始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发展社交能力。
  一开始,秧秧也很难接受老师训诫,第一天老师说了她几句,第二天她就哭着不理那个老师。我在家里耐心地告诉秧秧,老师不是不喜欢你了,而是希望你改正错误,做一个特别可爱的孩子,让更多的人喜欢你。你今天去幼儿园,对老师笑一笑,就会知道老师还喜欢你啦。秧秧再去幼儿园,就主动和老师打了招呼,老师果然也抱了她,秧秧就此学会了如何从情绪的台阶上自己走下来。
  更有利于培养健康习惯
  幼儿园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作息绝对规律,这在家里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几个老师要面对这么多孩子,她们必须想出足够有效的办法来管理。
  我见过秧秧班里小朋友上厕所,老师带领着,小朋友们一个拉一个做小火车状,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就去了。即便个别孩子有点情绪,看别的孩子都拉着手,也就忘了委屈,忙不迭地也去加入集体当火车去了。像这样的教育,一个妈妈或两个老人一个保姆对着一个孩子,是很难做到的,幼儿园在这些方面,的确是事半功倍。
  最后的最后,我必须强调,支持孩子上幼儿园,学到一些家庭无法给予的东西,并不代表幼儿园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父母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再好的幼儿园也不能免去父母的责任。
其他文献
情境回放:不许哭    玩具店门口,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背对着爸爸嘤嘤哭着。爸爸想拉孩子走,孩子不肯,说就要买那个玩具。“再不走我丢你一个人在这儿了。”听爸爸这么一说,孩子急了,放声大哭起来,结果引来不少路人围观。“不许哭!不许哭!”爸爸脸上有些挂不住,可孩子不管,哭得更伤心了。“不许哭!你再哭一声试试,看我不打你。”爸爸放狠话了。孩子有些怕,想要听爸爸的话,止住哭声,无奈几次努力后,还是哭出了声。
背心裙  秋冻穿衣原则中的“背暖”,为的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发生。当然,背暖也要适当,如果过热造成背部流汗,反而更易致病了。平时早起,给孩子搓搓背,也有利于把寒气驱除,是小儿保健推拿常见手法之一。  而既能保证背暖,又最能延续小妞儿们公主情结的,非背心裙莫属了。一件T恤或是衬衫,外加一件背心裙或吊带裙,正是小妞儿们秋日的最佳搭配。尤其是上幼儿园后,穿得多了怕流汗,穿得少了怕感冒,毕竟妈妈没法跟在
“妈妈,你知道有个叔叔闯进学校,射杀了20个孩子吗?”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敦特大枪击案发生后的几天,加拿大8岁的摩根问他的妈妈雷斯丽·杜波伊斯。  杜波伊斯很吃惊,她之前一直尽可能不让儿子知道这件可怕的事情。当儿子在场的时候,她从不谈论校园枪击案之类的负面新闻,所以儿子肯定是从家庭以外的途径得知的。  “校长在广播里要求全体师生为遇难者默哀一分钟,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老师就跟我们说了。”  原
还在为帮孩子选择合适的幼教光碟发愁么?担心孩子不喜欢影片内容或年龄段不符么?要选择最佳的视听教材,因龄施教、寓教于乐才是王道。本月为孩子推荐的套碟分为小宝宝(0~3)和大孩子(4~8)两个年龄段,方便家长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幼教光碟,领略一场愉快的视听体验——    0~3岁:  小小爱因斯坦  ——用世界的语言带孩子走近世界  这是一部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DVD套碟,精心设计的画面
孩子做事太拖拉,说了一遍两遍三四遍还不听,有些妈妈只好怒吼咆哮。每到此时,孩子多半会哭泣着扑过来说:“妈妈,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但你懂的,下次、下下次,还是一样。  磨蹭这事是老生常谈,靠吼靠吓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们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我太慢了”。这样一味边骂边催,最终只会让孩子心灵受伤。  他的恐惧:家长会中,有个妈妈诉苦,说如果不靠吼来震慑,孩子根本不听,哪怕就是最
一个男孩跟着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了陷阱里,他拼命挣扎、呼喊,可父亲始终没有出现。男孩在恐惧和绝望中度过了一夜。黎明时分,他终于凭借手中的猎刀爬出陷阱,出来的那一刻,他发现父亲竟一直站在陷阱旁边。男孩痛恨父亲,说他太绝情。父亲却并不气恼,他耐着性子告诉孩子说,这一夜,自己一直守在陷阱旁,一步不敢离开,以防动物靠近陷阱。“孩子,见你被困着上不来,我也着急担忧,但我不能帮助你,我要你明白,在等不到任何救
荨麻疹(hives)是孩子的常见过敏症状之一,发病的时候,常常呈大面积且不规则分布全身,看上去蛮吓人的,不但孩子难受,家长也担心。我家女儿美好在科泉也遭遇过荨麻疹,经过咨询医生和居家护理,很快就康复了,所以我认为,家长冷静悉心的呵护,对孩子荨麻疹的痊愈十分重要。  切勿延误就医  美国医疗中心派发的护理小册子说,每个宝宝的情况都不一样,必须要密切观察,比如在孩子发疹的时候,看是发生在四肢躯干还是头
孩子刚入园,家长一方面要多加留意,一方面也要尽量淡化入园时与在家的不同,以便孩子身心上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衣服穿太多,捂出感冒来  秋季天气多变,家长担心孩子感冒,本着“宁可捂着也不冻着”的想法,给孩子穿得很厚。这很不可取——幼儿园游戏多,活动量大,孩子穿得多,容易出汗,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更易受寒着凉,导致感冒。  另外,穿衣太多、穿脱不方便,也会在午睡时给孩子增加感冒的几率。  周末太特殊
孩子已经4、5岁了,也能听懂一些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肯听大人的话,说了多少次也不改,让家长身心俱疲,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管得紧的孩子反而懒  琳琳妈全职在家照顾琳琳,但琳琳还是养成了很多坏习惯,道理说了一堆也不改。隔壁家的小天妈妈没怎么管孩子,但小天特别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也好。琳琳妈觉得老天爷实在太偏心眼了,把听话的孩子都赐给了别人,却把小淘气摊派给了自己!  分析:的确有这样的好孩子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种种“不孝之举”令人吃惊:  某日,母亲生病卧床,放学回家的儿子得知要自己下楼买快餐吃时,竟对着病床上的母亲大发脾气。   一名四年级的男生,明知下岗的父亲仅仅依靠修理自行车获得微薄的收入,花钱仍然大手大脚。当疲惫的父亲要他帮忙取一条毛巾时,他竟以“正在做作业”为由懒得动手。   为什么“不孝之举”屡见不鲜?究其根源,父母们难辞其咎。一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