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技术简介r——第Ⅴ部分渔船应用设备

来源 :制冷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mm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R22被《蒙特利尔议定书》列为逐步淘汰的臭氧消耗物质之一,但依然被船用冷链设备广泛采用.本文介绍了当前适用于船用鱼类加工工艺的冷链技术.根据《基加利修正案》,所有国家必须逐步减少HFCs的使用,为此,必须关注并提出其解决方案.不消耗臭氧层、零或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替代制冷剂已经在新的制冷系统中得以商业化应用.针对现有渔船R22制冷系统的替代,小容量直接膨胀制冷系统,可以采用非臭氧消耗物质替代,大型满液式制冷系统,不推荐使用R22替代制冷剂方案.
其他文献
压力分散型抗浮锚杆设置了多个承载体,通过设置预应力,在砂浆体内形成压力,避免了应力集中而使受力机制合理,承载力较大,可以保证锚杆在使用阶段不出现裂缝,提高了抗浮锚杆耐久性,因而可以满足《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的设计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此重点研究其受力机理,提出了压力分散性锚杆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可以作为压力分散型抗浮锚杆设计参考。
以杭州某山地职业教育学校为例,对其给水和消防设计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对山地建筑的生活给水分区和消防给水系统方式的方案比较,着重分析了山地建筑的给水按地坪标高分区和室内外消火栓合用系统的设计特点。
介绍上海某区域供能系统冷热源规划方案,该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能源资源形成多能耦合的冷热源系统,包括废热利用(电厂蒸汽废热)、冰蓄冷等技术,同时考虑供能系统安全性,采用天然气作为备用能源。经预测分析,相对用户自建冷热源系统,区域供能系统全年节约能耗4494 t标准煤,全年碳排放量减少12595 t,全年运行费用节省1413万元左右,节省比例约37%。
通过试验研究,对比4种层式通风系统在高度方向的温度分布规律和不同送风温度下各层式通风系统在Z=1.1 m处的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送风温度和送风量分别为20℃和129.6 m3/s时,就人体热舒适的角度而言,单风口侧面布置的效果优于单风口正面布置;双风口相对布置效果优于双风口直角布置;就室内温度场效果来说双风口相对布置最好;送风温度改变时,4种通风系统Z=1.1 m的温度值均随送风温度的增高而明显上升且具有相似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双风口相对层式通风系统的室内温度场随温度的变化差异最
为了满足不同空调用户的需求,定制个性化增值服务,实现一种基于总线OTA(over-the-air)技术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远程升级技术。该系统由云端触发,经手机app推送至用户确认,通过网络发送至末端的若干个空调网关,由网关对总线上的空调室内外机进行功能升级。结果表明,室内外机升级效率高,人力成本优势明显,对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的后期维护及用户需求推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CFD软件对某纯电动汽车除霜系统进行了稳态流场分析,前除霜气流分布不均匀,存在低速区,影响驾驶员视野。研究结果表明,除霜性能受风道导流板的位置和形状影响甚大,经过对除霜风道进行分析优化,除霜气流分布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优化后的瞬态仿真与试验结果均满足国标要求。因此,该研究对快速优化设计除霜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低温环境下,为提高R410A/R410A复叠热泵的制热性能,通过试验调节水流量改变热泵冷凝侧进出水温差,分析在不同工况下各个参数随冷凝侧进出水温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复叠热泵在低蒸发温度下能够稳定运行,蒸发温度为-33℃、-30℃、-27℃、-24℃、-21℃时,进水温度33℃,进出水温差由8℃降至2℃时,COP增长率分别为13.1%、17.2%、19.0%、19.7%、20.1%,制热量增长率为7.0%、9.4%、11.6%、13.1%、15.6%,降低冷凝侧进出水温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蒸发温度下
针对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害问题,提出引入人工供热技术,构建新型主动供热式路基。在对比各类热源技术特征与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设计与制作一款路基专用地源热泵型供热装置。装置采用直接膨胀式换热形式,换热器为小直径螺旋盘管,便于机械化钻孔布设与“孤岛”运行,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其制热性能及能效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季节性冻土区的地热能利用具有良好的技术性和资源性条件,装置在冬季的供热温度可达50℃以上,吸热温度可达-10℃以下。土体热扩散率与升温幅度随着与热泵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日均有效制热系数(COP)先增大、后减小
多联机作为建筑空调系统的主要用能产品,其能效值的评价方法对建筑节能影响较大。为对我国多联机产品能效限值制定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本的多联机空调能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两国在建筑物负荷、运行时间、测试方法上的差异,对同一款家用、商用产品分别按照两国的标准评价进行对比,说明了两国能效限值标准的差异原因,为计划实施的新能效限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生产加工后的食品在运输到超市或餐饮场所之前通常在冷藏库或者冷冻库中储存.食品在冷藏库中可以储存数小时、数天甚至一年(对于某些水果和蔬菜),在冷冻库中可以储存数月.已有研究表明,冷库是冷链各环节中食品温度控制较好的环节之一.对冷库经营者来说能源的使用情况至关重要,因为能源成本在冷库总运行成本中占比较大.大量的传统冷库使用具有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制冷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