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意似乎模糊表达实则精准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wa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性状物类文章。教学这类文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一要把握说明要点,二要了解说明方法。
  一、理清说明要点
  课文后有这样一道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这道题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依据文体特征把握说明的要点。课文开门见山,总体介绍了维也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这是这一类文章独特而通常的介绍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因为,《莫高窟》和《秦兵马俑》在文章开头都是先交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音乐之都维也纳》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
  ——《秦兵马俑》
  课文接着是分哪几方面为我们介绍说明的呢?通常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寻找课文第2、第3、第4自然段开头的中心句: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然后,以此类推,组织学生迅速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并把握段落总分结构。对于课文的第5~7自然段,学生不能立即找到中心句,就要求学会概括、提炼课文最后一部分介绍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样子、作用和地位。课文共7个自然段,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的呢?如果不基于文体样式,很多教师会认为是四个方面。然后,整堂课就是带领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最后,再让学生用朗读告诉大家。
  基于我们的阅读教学主张“关注文体,聚焦表达”,我们看课的视角彻底发生了转变。既然是说明性文章,为读者或游客介绍著名的景观或景点,作者必然力求简洁明了,客观准确。我们认为,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维也纳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第二部分,课文第2~4自然段,概括介绍维也纳的历史文化,城市建筑装饰和人民生活与音乐的关系,从不同侧面说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第三部分,课文第5~7自然段,具体介绍(举了两个典型例子)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充分说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很关键,先总体定位,再概括介绍,然后举例具体介绍。文章层次清晰,内在逻辑性极强。
  二、明了说明方法
  到了高年级,我们要和学生探讨的方法很多,如“掺和”的通感手法,“摇篮”的打比方,还有举例子(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我们不仅要知道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更要知道这种说明方法对于表现说明对象的作用。因此,基于文体,指向表达,我们发现,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不在这儿,在于作者介绍维也纳时,使用“大多、许多、大部分、几乎、多用”等词语进行准确表达的妙处,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以及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于表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作用。很多教师会关注列数字的方法,但是,这篇说明性的状物文章,最为典型的表达方法还不是列数字,而是使用“大多、许多、大部分、几乎、多用”等词语进行科学精准的表达,让读者充分相信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才是本课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地方。
  三、核心教学环节
  知道了教什么,怎么教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学时,可以采取变序的方式。首先了解列数字的方法对于表现歌剧院作为“世界歌剧中心”的作用。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圈画出所有数字,读一读,整体感知和体会数字带给我们的感受。二是把数字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时间,从“1869年”可以看出歌剧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类则表现歌剧院的宏伟壮观,气势非凡。由此,可以真切感受到歌剧院的重要地位。剩下的数字,不需要面面俱到、逐个体会,只需抓住重点。如抓住“舞台1500平方米”做足文章,让学生真切感受舞台之大、地位之高。三是仔细品读,体会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重要象征意义。适时指出举例子是为了使大家真实可信,形象直观,记忆深刻,列出详实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至于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课后习题要求展开教学。习题如下:
  “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这段话中的“许多”“多用”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比较体会。让学生默读、对比,读中体会“许多”和“多用”的好处是既突出了维也纳的建筑和音乐家的密切联系,不愧為音乐之都,又表达得真实、客观、准确。不是每一个公园、每一条街道和每一个剧院、礼堂和会议大厅都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但绝大部分是的。
  2.指导朗读。读中注意突出“许多”“多用”和“就连……也……”等词语,感受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魅力。
  3.拓展迁移。前后两段内容中还有诸如“大部分”和“几乎”等一类词语。教学流程是默读—比较—体会—交流—朗读。这两部分中这类词语很多,有“许多、大部分、许多、几乎、许多、几乎”等。教学不必逐个体会,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部分”体会海顿、莫扎特、施特劳斯、舒伯特、贝多芬等著名古典音乐家把一生中绝大部分最美好的时光,创作最辉煌的年华都奉献给了维也纳,难怪维也纳能成为古典音乐的摇篮。同时,也要理解每个音乐家留在维也纳的时间是不一致的,有长有短,有早有迟,一个“大部分”准确表达,科学合理。
  “几乎”一词去掉之后,句子变成“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显然,这样表达有夸大其词、虚假不实之嫌。相反,有了“几乎”,更能使人感受到音乐已经成了维也纳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已经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这类表示程度、数量的副词,有的教师觉得无法准确表述,尤其是带到学生面前时,有的说这是“描述性语言”,也有的说是“模糊性语言”,“准确”或“精准”表达则是大家的共识。我觉得,课堂上不必纠结,不必界定这是哪一类词语,可以列举出具体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一类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虽然不能列出准确的数字,但是能更精准地介绍说明对象。以后,我们写文章不知道具体数字时,也可以选择这一类词语,尤其是在概括介绍某种事物时。
  说明性文章是生活中最为实用的文体。只要把握住了基本原则,至于每篇课文怎么教,应该不是什么难题。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很多人听了我的课,都觉得课堂上“接学生的话”这方面,我做得好,希望我能说说自己的“秘密”。  其实,课堂上学生发言后我的瞬间反应,纯属对语言的敏感,算是条件反射。“想都没想”,嘴上就冒出这样一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把这样的答案说给身边几个徒弟听,大家评价说“真小气,有保留”。窘迫之余,追溯十几年前着力修炼课堂教学基本功时,还确实针对“如何接话”有过一段自我修炼的方法,具体、实在、可操作。十几
将多篇不同的文本进行整合,让这些文本凝聚在一起的首先是语文教学的目标逻辑——即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课程建构和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要确保具体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首先就要在文本的选择和整合的策略上下功夫。那么,群文整合有哪些不同的策略,这些整合策略下的群文阅读实践的学习价值分别有哪些?  一、读写目标式整合  为了聚焦具体的读写目标,并让学生拥有足够充分的
教学目标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一线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常常是靠个人的教学经验,或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仅凭个人经验必然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直接套用语文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则会过于简单机械。那该如何科学、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呢?  一、立足全册,明确年段总目标  我们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借助随文旁批、泡泡提示、课后习题等,进一步学习“有目的地阅读”。知道有目的地阅读要根据阅读的目的调整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无关的不需要逐字逐句读。阅读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帮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现自己的阅读目的。  教学
我爱读书,也偏爱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能和她们一起读书,一起交流,碰撞出一些思维的火花,就像看见礼花绽放苍穹,那真是幸福倍增的时刻。  少年不识读书乐,爱听表扬。爱听表扬,为求数量强低头。  而今识得读书乐,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却道好书赛佳肴。  第一次批阅淑女班的作业:我有两个没想到。没想到一个班里有那么多人不写作业! 17个学生,8个没按要求写完;没想到有一个女孩子居然会读文艺复兴时期的书,居然
读是理解内容、获取语言的途径,写是倾吐表达的平台。教材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阅读教学既要指导学生赏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又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写作的智慧,破译写作密码,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读中感悟作者写的匠心独具,在写中检验自己读的品味与广博。那么,读与写如何水乳交融呢?  一、梳理文脉,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指标之一。能够将很多信息筛选并浓缩,用简明
执教“教材作文”,我们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教材中提出的“写作要求”,几乎都是老三样。第一样叫语句要通顺;第二样叫内容要具体;第三样叫情感要真实。  一线教师在操作时,由于多次遭遇到这三样要求,于是慢慢地就变得“熟视无睹”,或者直接回避,不去管。其实,不要小瞧这三个要求。它们不但不是最低端的要求,反而应该看作是小学阶段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先来说一说“内容具体”。专业与非专业的写作之间很大的差
年轻的时候,我曾把“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回想起来,这句座右铭对我的成长、发展起到了一些警示作用,但自己还是常有慵懒、散漫的时候,做得远远不够。好在我熟悉的许多同事倒似乎深悟此道,他们一路上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持不懈,矢志不渝,于是逐渐欣赏到山荫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致,期盼更生动、更精彩的高峰体验。其中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朋友,王红梅老师就是这样一位。  王红梅上学时是个好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字“满”,边读文字边想画面,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杜甫寻花的总体感受。  2.联系生活,理解“蹊”“压枝低”的含义。  3.理解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七首的用意,体会他对春天花的喜欢以及希望国家安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破题中入花径  1.观看《清华附小校园春天》  视频。  师:春天是花开的时节,在校园里你寻到了什么花?  2.连结积累。  师:
看图写话是培养儿童观察力、想象力与表达力的良好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呢?笔者常用这两种方法:1.听故事,复述记录;2.看图画,自编故事。  这两种教法,孰优孰劣?  其实,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长短,教者应该根据学情选择相应的教法;在使用不同教法的过程中,也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先来说说第一种教学策略——听故事,复述记录。即,教师将图画上的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