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角下的社会网络与公民新闻对传统报纸的挑战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新闻(citizen joumalism)和社交媒体(socialmedia)在调查性报道方面对传统报业提出了挑战,本文采用传播视角分析这一挑战的影响。同时,本文评估了新媒体——如微博(micro-blogging)、社交网络技术(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y)——对美国报业的影响。本文提出要保留报纸的社会角色,并对此观点进行了讨论。此外,上述分析还探索了社会价值的含义,以及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获得的总收益必然是平均的,跑赢市场只是一种零和游戏。那些适用于生活中大多数挑战的典型常识与方法“注定会让投资者们变穷”,那么理解逆向投资者的智慧就是投资获得成功的起步。该书的三位作者基于博格先生的投资智慧,通过幽默的文笔以及睿智的讲解,详细介绍了博格先生的投资原则和价值观,并总结出了投资的简单原则。
1978年3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增设新闻研究所的消息,内称今年该所将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引起我注意的是指导小组成员有安岗、温济泽和罗列等(全文影印附后)。罗列、安岗是我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就读时的新闻系(专业)的负责人,安岗还曾给我们上过课。温济泽原为中央广播局副局长,1958年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后于1960年春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工作,与我共事近20年。不久前,初步落实政策,调到新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任副局长。当时,我尚未意识到此
我汇报的题目是《预见性及其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对新闻教育的启示》。我选择的研究样本是马恩全集中关于中国问题的评论。“据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中,直接提及中国的地方有800多处,其中仅《资本论》及其手稿,就有90多处”[1]基于这些研究,1937年就由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出了一个集子,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2]这个集子有五个版本,第五个版本是2015年出的版本,其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评论中国问题写的新闻评论是18篇,[3]本研究采信的是这样一个数据。
基于全国性财经媒体负面词汇比例构建媒体悲观指数,结合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13年的盈余公告事件,构建包含盈余公告市场反应、媒体情绪和消息类型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投资者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是否受媒体情绪影响。研究发现:(1)对于同类型的盈余公告,媒体悲观程度越高,公告异常收益越低。(2)媒体情绪对高度消息的影响较低度消息显著,市场对坏消息的反应在媒体悲观时期更显著,对好消息的反应在媒体乐观时期更显著。(3)媒体情绪对坏消息的影响较好消息更显著。研究证明投资者对于盈余信息的解读受媒体情绪的影响,且
2019年在中美贸易冲突全面加剧、世界经济同步回落、国内结构性因素持续发酵、周期性下行力量有所加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告别了2016—2018年"稳中趋缓"的平台期,经济增速回落幅度加大,经济结构分化明显。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延续2019年基本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重大变化,不必过于悲观。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趋势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将持续发力,导致2020年潜在GDP增速进一步回落;另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很多周期性力量在2020年开始出现拐点性变化,宏观经济
习近平新闻思想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它以党性原则为鲜明主线,以正确导向为基本要求,以人民为工作中心,包含了遵循规律的内在逻辑,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统筹内外的格局视野。习近平新闻思想以深刻的时代性、系统的创新性、鲜明的实践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标志着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高度。
以比较为视角,该研究采用控制实验法,从受众对数据新闻的感知(对新闻呈现形式的喜好程度、对新闻的易理解程度的感知、对新闻客观性的感知)、受试者对数据新闻的识记效果(再认、主题回忆效果、细节回忆效果)、数据新闻对受试者态度改变的影响等三个层面检验了数据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的效果。结果表明,受试者对数据新闻这一形式的喜欢程度要显著高于传统新闻;但是在新闻的易理解程度感知、客观性感知、识记效果、态度改变等指标上,数据新闻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
对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而言,今年是值得特别回味的年头。70年前的今天,我党书写了著名的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篇章。
期刊
2020年注定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市场主体产生了剧烈冲击,全球经贸体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停摆”。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判断超级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与回升潜力;二是基于以上判断为疫后经济修复和中长期发展提供适用的政策建议。本文重点关注四个核心问题:第一,现阶段中国经济复苏的进展和性质;第二,下阶段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点;第三,如何科学安排一揽子规模性政策和工具组合以产生理想政策效果;第四,现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