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约翰·邓恩·的哀歌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这是一首需要沉静阅读的诗,一个阅读者必须有足够的好心境,才能够去领略布罗茨基描述的“夜无处不在”的房间、镜子背后、窗外的雪、比桌布更白和陡峭的屋脊。诚如诗名告诉我们的,这是一个诗人写给另一个数百年前的诗人的挽歌。布罗茨基写下它时只有24岁,还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游荡。布罗茨基向我们叙述数百年前一个诗人日常生活的场景:墙、床、画像、地毯、烛火、窗帘、玻璃杯和面包,陶盆和平底锅……而这一切,“都沉入了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安详的图画。它在不动声色中重叠了两个诗人的灵魂——“不,这是我,约翰·邓恩,你的灵魂”,黑暗中伟大的对话,灵魂的置换,也是布罗茨基自己对作为诗人的存在的一次确证。感谢诗人、翻译家王家新先生将他精心翻译的作品授权予本刊。
  ——阿翔
  Joseph Brodsky [俄]约瑟夫·布罗茨基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1940年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1972年被放逐后移居美国,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作诗集《诗选》《词类》《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悲伤与理智》等。
  【译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并开始诗歌创作。1992-1994年旅居英国。著有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另有编著及翻译多种出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
  约翰·邓恩沉入了睡眠……他周围的一切
  也睡了:墙、床,和地板——都睡了。
  桌子、画像、地毯、挂钩和门闩,
  衣柜、碗橱、烛火、窗帘——一切
  都睡了:水罐、瓶子、玻璃杯、面包,
  面包刀、瓷器、水晶器皿、陶盆和平底锅,
  亚麻桌布、灯罩、座钟,拉出的抽屉,
  镜子、楼道、门槛。夜无处不在。
  夜,到处都是:在角落处,在眼瞳里,
  在桌布上,在桌上的纸页间,在磨损的词语
  和褪色的言辞里,在圆木和火钳间,
  在壁炉变暗的炭块上——在每一样物体里。
  在汗衫上,靴子里,袜子上,在阴影中,
  在镜子背后,椅子背后,
  在床铺上和脸盆上,在十字架上,
  在枕头上,在拖鞋里,在门口的
  扫帚上。一切都沉入了睡眠。
  是的,一切都睡了。窗户。窗外的雪。
  一面屋顶的斜坡,比桌布更白,陡峭的
  屋脊。邻居的房舍在积雪中,
  被锋利的窗框——镌刻。
  拱顶、墙壁和窗户——一切都睡了。
  木头亭子栅栏,鹅卵石,花园,烧烤架。
  没有光亮闪动,没有车轮的吱嘎……
  铁链,围墙,雕饰,走道镶边。
  房子门环,门把手,挂钩,
  门铃,门槛,门闩和机灵的钥匙。
  听不到任何低语声、簌簌声和震动。
  只有雪的挤压声。所有人在沉睡。
  天亮还早。所有的监狱和闸门
  也睡了。鱼铺里的铁秤在睡。
  煮过的猪肉在睡。后院
  和房子。带铁链的看门狗睡在寒冷里。
  地窖里的猫竖着耳朵在睡。
  老鼠在睡,人类在睡。伦敦在酣睡。
  船帆向着铁锚打瞌睡。成涩的海水
  在船体下边与落雪梦呓般交谈,
  边融入远处熟睡的天穹。
  约翰·邓恩睡了,海与他一起睡了。
  白垩崖塔一样安睡在海滩之上。
  整个岛在睡,被孤寂的梦拥住。
  每个院落都有三道栅门。
  槭树,松树,云杉,冷杉——都睡了。
  山坡的石阶和山间的溪流与小径
  现在也睡了。狐狸和狼群。熊在洞穴里。
  雪高高地堆积在洞口。
  所有的鸟儿在睡。它们的呜叫
  和乌鸦的嘎嘎声都不再听到。这是夜,
  猫头鹰空洞的笑也静了下来。
  英国的乡村沉静。星星闪烁,
  老鼠在悔过。所有的造物都睡了。
  死者静静地躺在坟墓里或梦里,
  活着的,睡在他们长袍的海洋中。
  每个人都孤单地躺在床上。或搂着
  另一个。山坡,树林,河流,所有的
  鸟兽都睡了。所有活着的和死去的。
  只有雪在夜空中飛舞着白色。
  那里,在人类的头顶,一切也睡了。
  天使们在睡。圣徒们,怀着神圣的羞愧,
  已淡忘了我们这个苦恼的尘世。
  愤怒的地狱之火在睡,天堂的荣耀也在睡。
  无人在这昏暗的时辰出门。
  甚至上帝也入睡了。大地显得陌生。
  眼睛不再看,耳朵忍受无声。
  恶魔在睡。疯狂的敌意与他一同
  坠入睡眠,在英格兰白雪覆盖的乡野。
  骑士们在睡。天使的长手持号角
  也在睡。马在梦里轻微晃动。
  所有的小天使挤成一团,被拥抱着,
  在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下安睡。
  约翰·邓恩入睡了。他的诗也睡了。
  他的意象,韵脚,他的松弛了的
  强有力节奏。焦虑和罪孽,
  相呼相继,都在他的音节里安歇。
  每一行诗都在对下一行亲人般低语:
  “朝前挪动挪动。”但是每一行
  都距天国大门如此遥远,如此可怜,   纯净,稠密,看上去都一样。
  所有的诗行在熟睡,抑扬格的
  严谨穹顶在升腾中入睡。扬抑格
  东倒西歪,像打盹的卫兵。
  忘川之水的幻影在沉睡。
  诗人的名声也在它自身里酣睡。
  所有的折磨和苦难都沉入睡眠。
  恶习在睡。善睡在恶的臂弯里。
  先知们在睡。漂白的雪穿过
  无尽空间,寻找那最后的未覆盖处。
  一切都陷在睡眠里。一排排的书,
  词语的湍流,覆盖在遗忘的冰层里。
  所有的言说在睡,它们言说的真理
  也在睡。链接的链条在睡,几乎不再作响。
  一切都在睡:圣徒,恶魔,上帝。
  他们的凶恶仆人。孩童。友朋。只有雪
  在昏暗的路上飞撒和嘶嘶作响——
  这个世界上再无其他别的声音。
  但是请听!难道你没有听见这寒夜里
  哽泣的声音,恐惧的低语声吗?
  那儿有人暴露在严冬的气流中
  并在哭泣。那个人站在稠密的昏暗里。
  他的声音细小,细小得像一枚
  没有穿上线的针……他孤身一人
  浮游、穿越在雪中——拖着寒雾的斗篷——
  将黑夜缝向黎明。那高悬的黎明。
  “这是谁在哭泣?我的天使,是你吗?
  是你隐现在雪中等候,孤独地
  等着我的到来?是你在阴沉的家中徘徊,
  无爱,而在黑暗中呼喊?”
  没有回答。“是你吗?哦小天使,你的泪
  又把我置于那悲痛的合唱。你是否
  已决意要离开这沉睡的教堂?是吗?”
  没有回答。“是你吗,保罗?你的声音
  已被严酷的话语磨得如此粗糙。
  难道不是你垂着已灰白的头
  在那黑暗里哭泣?”寂静,没有回应。
  “难道不是那只护住我迟钝眼睛的手——
  在任何时候——又在那里隐现?
  难道那不是你吗,主?哦不,我简直疯了。
  可在那高处确有一个声音在哭泣。”
  没有回应。寂静。“是你吗,加百利,
  难道不是你对咆哮的猎犬吹响了号角?
  然而只有我在睁眼站着,当骑士们
  把马鞍配上他们的坐骑?是的,
  一切仍在沉睡。浓雾迷漫。天国的猎犬
  成群逃散。哦加百利,难道不是你
  手持号角,在这严冬的围困里哭泣?”
  “不,这是我,约翰·邓恩,你的灵魂。
  是我在这天国的高处独自悲伤,
  因为我的劳作给生命展现出
  铁链般沉重的感情和思想。
  带着这重负,你才能攀援并高飞在
  所有的罪孽与激情之上。
  你曾是一只乌,到处可见你的人民,
  当你从他们屋顶的斜坡上飞过。
  你瞥见过所有大海,所有遥远的陆地。
  你目睹过地狱——先是在你的梦里,
  然后它到处醒来。你也见过珍宝般的天堂,
  镶嵌在人类悲慘欲求的框架里。
  你看见生命:你的孪生岛屿。
  你从它的岸边看向海洋。咆哮的黑暗
  从每一只手掌上涌来。
  你飞着越过上帝,然后又跌落回来,
  这重负不会让你飞向那高处,从那里
  这泡沫般的世界不过是几座高塔
  和几条河流的缎带,到了那里,
  对低身俯瞰的他来说
  可怕的最后审判似乎也不再可怕。
  在那个国度里,光照不会褪色。
  从那里看,这里只是一个微弱发热的梦。
  从那里,我们的主是从雾中、从最遥远
  房屋的窗口透出的光。
  但是田野如此荒凉,犁沟未被翻起,
  岁月未被耕种,整整一个世纪。
  森林站立,如坚固的墙。
  倾盆大雨击打着满是泪光的草叶。
  第一个伐木者——那骑着一匹瘦马的他,
  在丛林的惊慌恐惧中,跌跌撞撞地
  爬上松树,看见了一道突然冒起的
  烽烟,在他自己远方的山谷里。
  一切都很遥远。昏暗在移近。
  闪亮的水平线在远处的屋脊上升落。
  这里一切明亮。没有猎犬的吠叫
  或激荡在沉默空气里的钟声。
  而,当他明白一切都很遥远,
  他调头策马驶回了森林。
  而即刻间,缰绳,雪橇,夜,他可怜的坐骑,
  他自己——都融入一个圣书的梦境。
  “但是,这里我站立和哭泣。无路可走。
  我注定要活在这些墓碑中间。
  我怎能以我的肉身飞起;
  如此的飞翔对我只能通过死亡,
  在潮湿的大地上,当我忘了你一
  我的世界,一次性地,永久地忘记。
  我将追随,在欲望的痛苦折磨中,
  以我的肉体来缝补这最后的分离。
  但是请听,当我在这里用哭泣
  惊动你的安睡,匆忙的飞雪穿越黑暗,
  它没有融化,在缝补着破损——
  它的针线在穿梭,在前后翻飞!
  这不是我在哭泣,约翰·邓恩,是你,
  你孤独地躺着。你的锅碗在橱柜里安睡,
  当漂流的雪堆靠近你沉睡的房子,
  当筛落的雪片从天国向地面飞去。”
  如同一只鸟,他睡在自己的巢里,
  他的纯粹道路,对更高生命的渴望,
  还有他自己都托付给了那颗坚定的星,
  此刻它被乌云遮掩。如同一只鸟,
  他的灵魂纯净,他在大地上的生命
  虽然需要有一阵风来涤清罪过,但仍然
  比高筑在欧椋鸟空巢之上的
  乌鸦的窝穴更接近天意。
  如同一只鸟,他将在黎明醒来。
  但此刻他仍在白色床单下躺着,
  当飞雪和睡眠在他的灵魂和梦着的
  肉体之间缝补着悸动的空隙。
  一切都睡着了,但那首最后的诗
  在等待完成,它龇牙咧嘴,
  声称尘世之爱只是诗人的责任,
  而神圣的爱才合乎一个教长的意欲。
  无论磨坊怎样转动水流,在这世上,
  它都碾磨着同样粗糙的谷粒。
  纵使我们的生命可以与人分享,
  在这里又有谁和我们分享死亡?
  人的衣物露出了破绽,如果他来撕扯,
  可以从这边或那边。
  它成了碎片,但它又全然完整。
  再一次它绽裂。只有上苍
  会在昏暗中带着复原的针线缝补。
  睡吧,约翰·邓恩,睡吧。好好睡,别再折磨
  你的灵魂。外套破了,所有的紊乱
  悬挂在那里。但是看,有颗星在云层里闪亮,
  正是它使你的世界一直忍受到现在。
  2018年1月9日-15日,译于北京
其他文献
苏黎,女,甘肃山丹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中国诗歌》等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一滴滋润》,诗集《苏黎诗集》《月光谣》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等多种选本。参加过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  白鹤林,本名唐瑞兵,1973年生,四川蓬溪人。现为绵阳市文化馆创作编辑。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收录国内数十种选本,及译介到外国。
雪落中山广场  我从广场这一头,走向  那一头的时候  你的脸,登时  变得煞白  扶梯上的灯光有些诡異  与我擦肩而过的时候  你,一下子  变得格外陌生  那些罹患感冒的钢铁和机器  即使无一例外地慢下来  方向盘一再向内  却始终无法接近你辟谷的内心  对于一枚硕大无朋的雪花而言  每一个入口  都有一条令人心碎的切线  无疾而终,又难以说得出口  而广场的每一个出口  都被命运的风沙蒙在鼓
哦,烈山  你的灯亮了,路亮了,山亮了,水亮了,村庄亮了  “大禹治水,烈山焚泽”,上古那场通天大火点亮了  人类文明  一代又一代, “掘炭人”在暗无天日的深渊里凿取光  明,于是  有了千頃南湖,环湖大道十里柳烟大朵大朵开放  有了万亩榴园,绿色燃烧浩瀚风景  大方寺的钟声穿越千年  陶罐下篝火燃旺了传说中的光明顶  瑞雪飘飘、春事烂漫,降下丰收的天庭乐章  雁阵追赶头脑风暴呼啸划过长空  人
《宫以整饬,园以萧散》 设计者:陈文康 刘潇弋设计理念: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显著特征是宫殿与园林并存。以东宫门宫廷区和佛香阁组群为代表的宫殿区表现出轴线对称、秩序井然的特点;以苏州街、谐趣园为代表的园中园则表现出曲折错落,灵活自由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宫以整饬,园以萧散”。这块场地正处于宫殿区南侧,紧邻文昌院,同时处于颐和园山水格局之下,与昆明湖、荷花池等园林景观关系密切。本方案便从此处入手,对
编者按:本科学校不理想,该同学最终通过“三跨”考入理想大学。  在充分发挥“内力”自省的同时,可以借助“外力”刺激来调节自我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一定要记住为你推开窗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是黄河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久经考虑最终选择“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研的方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下面是我备战考研的“战略”分析,希望能给2021年的考研学子提供一些经验
一  珞珈山上,武汉大学的逸夫楼里面,曾经有三个学  院,西边是历史学院,中间是哲学学院,东边是文学院。  逸夫楼东面就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我常常想,人文  学科,像历史、文学、哲学、政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独特性是什么?  我自己有一些浅显的思考。我觉得这些学科首先在  说话的方式和目标上是不一样的,文学的特点也体现在  这个地方。对于同样一个事件,历史、哲学、文学、
七夕的夜晚,我就是  那个仰望天河的人  多么遗憾,我看不清  有多少只鸟在振翅高飞  看不清鹊桥是否在重建  此刻,我宁愿相信  那些传说,都是真的  在这平凡的人间,我相信  牛郎来过,织女来过  我相信,流火的七月  也流传着万劫不复的爱情  在这平凡的人间,我熟悉  每一座山的高度  每一条河的走向,我甚至熟悉  那些鸟类飞翔的姿势  多么遺憾啊,沿着淡淡的月光  我就是看不到,天河的彼岸
你小巧的手掌  刚好握住了我粗糙的裸脚  你把地板上的碎趾甲  一粒一粒捡起,像是在捡拾  一段天上人間的爱情  午后阳光正好,在太仓  这古老的爱情发源地  浏河塘的流水也是缓慢的  周围的一切都静了下来  窗外,月季安逸的开着  双飞的大雁,正掠过长空  如果再安静一点就更好了  你的呼吸,就能轻易漫过  我的心跳,就能平复我  慢慢潮红的眼睛,在太仓  在这个美好如初的午后  我把这一切,都
柏桦:《南京组诗》,《钟山》2018年第2期  《南京组诗》,让我好生欢喜!  作为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柏桦以对“旧”的怀念和对“旧”的沉湎著名。“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应该是柏桦最有名的诗句。根据《柏桦自撰文学年谱》,1988年8月,他结束了自己“荒唐的生活”而“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英文”,1992年“离开南京,返回成都,从事写作”。“甚是快乐”、计约四年的南京生活形成了柏桦相当深刻的“南京情
叶丽隽:《野渡》,《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在我的印象中,叶丽隽沉默、内敛,不知确否?  ——是在一次会议上,我与叶丽隽匆匆见过,亦未交谈。但在此前的2013年,《扬子江诗刊》曾经与《文学报》《诗刊》《花城》等报刊搞过一个“六刊一报新世纪诗歌作品联展”,叶丽隽的诗被重点推出,时任主编子川先生嘱我对联展做一个述评,因此我得以较为集中地阅读了叶丽隽,发现她的诗作“生命的俗在与停滞经常会在动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