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野鼠型和家鼠型毒株感染乳长爪沙鼠脑组织病变的区别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早代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各3株,分别腹腔注射1~4日龄乳沙鼠,取脑组织做病理组织学观察及ABC免疫酶标检测法和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两型病毒存在显著差异。野鼠型病毒感染动物在脑神经细胞中ABC酶染抗原反应出现早,抗原量多;而家鼠型病毒感染者,则阳性反应出现迟,反应弱,抗原量少。表明野鼠型病毒在脑内大量繁殖,使神经细胞遭受损害,而保护性反应较弱,炎症反应轻微;家鼠型病毒在脑内繁殖能力差,机体保护性反应强,因之炎症反应明显。此两点可作为两型早代病毒株的实验室鉴别诊断依据。

其他文献
为探索宫颈癌的发生是否与CMV的感染有关,本实验应用敏感性较高的PAP法对32例宫颈癌患者和200例正常妇女的阴道脱落细胞进行CMV抗原的检测。发现宫颈癌患者组阳性率78.1%(25/32),正常人群对照组阳性率为31%(62/200)。统计学处理,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果支持CMV与宫颈癌可能有关。本实验得出的相对危险度(RR)为7.95(大于5),提示CMV感染与宫颈癌可能存
期刊
期刊
福尔马林能破坏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素,而β-丙内酯无此现象。1∶2000~1∶4000浓度的β-丙内酯可使EHF病毒浙10株完全灭活。经过β-丙内酯灭活的EHF疫苗,4℃保存8个月血疑素滴度不变。用HA、E-LISA、RPHA三法同时定抗原滴度表明,37℃3天,25℃15天不受影响。其中以ELISA检出的抗原滴度最为稳定。防腐剂硫柳汞不能使EHF病毒完全灭活,但也不影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原性。使
期刊
利用溶血空斑形成细胞(PFC)和特异玫瑰花结形成细胞(SRFC)试验以及溶血素测定,我们发现得自早孕(2~3个月)妇女的胎盘蛋白(PP)对小鼠抗羊红细胞抗体应答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照组(胎肝提取液LP)无此作用。这种抑制活性存于PP凝胶过滤的PP1和PP3组分中,而PP2组分的作用相反,对抗SRBC抗体应答有增强作用。应用直接试验和过继试验,观察到PP对DNFB和DNFB衍生的淋巴细胞(DNFB-L
应用氧化苦参碱或枸杞子提取物作用于小鼠脾T、B、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后发现:①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因子对T或B细胞增殖功能下降,②中药苦参或枸杞子对上述细胞及细胞因子呈双向调节作用,即高浓度(1mg/ml)呈不同程度抑制效应,而低浓度(10-5mg/ml)具有增强作用,但对Ig生成作用较小。这将为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开创新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免疫的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经白细胞介素Ⅱ(IL2)培养后过继免疫同系乳鼠,具有明显抵抗EHFV对乳鼠的致死性感染功能。当输入细胞数为107、5×107和10×107时,所产生的保护率分别为20%、100%和100%;而未经IL2体外培养的EHFV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则分别为0%、43%和100%;非特异性脾淋巴细胞不具有保护作用。输入较少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而未获得保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