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独身四十年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发生在1949年5月5日。
  这天下着大雨,而且风势猛劲,上海的黄浦江上浊浪滚滚,好像一锅煮开了的水,正在沸腾。北京路口的外滩码头上挤满了人,招商局开往台湾的复兴轮即将启碇,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登船。人群中,一对青年男女正拥在一起殷殷道别,工程师王宝华是交通大学的高材生,他的未婚妻李玉洁在中西女中教英文。
  宝华与玉洁自小是邻居,一同住在愚园路的梅村里。李家妈妈到王家去串门子,总带着玉洁一起去,王家妈妈便对玉洁说道:“大囡,叫王家阿哥带你出去买东西吃。”于是宝华便拉着玉洁的手,带她到街口老大房买陈皮梅给她吃。还是很小的时候,宝华八岁吧,玉洁才六岁,有一天,两个小人儿蹲在梅村院子里的蔷薇花架下玩泥巴。宝华对玉洁说道:“大囡,你可要做我的家子婆?”玉洁搓着一双小泥手,笑嘻嘻地答道:“好啊。”两个小人儿都不懂“家子婆”是什么意思,宝华听厨子阿福赶着阿福嫂叫她“家子婆”,而且叫得很亲热。
  两人原本已经定好7月28日结婚的,请帖都写好了,在梅陇镇酒家请喜酒。可是宝华的公司突然决定全部撤到台湾去,宝华等到最后一刻汽笛都鸣了三声才肯上船。分手前,他对玉洁说道:“大囡,你等我,我7月一定回来,我们结婚。”玉洁在大雨中撑着伞,望着复兴轮开出江口,渐渐消失在烟雨中。天黑了,她还不肯离去。玉洁脸上雨水和着泪水,湿淋淋的。
  那是最后一班从上海开往台湾的轮船,复兴轮有去无回,那条航线骤然中断……
  40年后的1989年5月15日,在兰州,这个故事有了续篇。
  西北的春天姗姗来迟,校园里的杨柳刚刚才抽条。这天的阳光分外灿烂,风吹在身上也是暖融融的。兰州大学的大礼堂里挤满了学生与教职员工,都在听从台湾来的石化专家的演讲,演讲精彩,气氛热烈。专家被学生包围了半天,走出大礼堂时,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迎向他蹒跚走来,站在他跟前叫了一声:“王家阿哥!”老妇人看见专家满脸惊愕,说道:“我是大囡,你不认得了?刚才我听了他们介绍才认出你来的。”
  那天晚上,在旅馆里,王宝华握着李玉洁的手,两人抢着讲话,一边讲,一边哭,又一边笑,讲到天亮,讲到正午。玉洁告诉宝华,他离开后的前几年,每个星期天她都到外滩江边去守望,明知他回不来了,可是她那颗心总被那滚滚而去的江水牵系着,牵到那远处的海角天涯。1957年她就被下放到兰州来了,在兰州大学当一名文书职员。退休至今,已有10年。玉洁幽幽地说道:“你叫我等你,我等你一直等到今天。”说着,玉洁掩面痛哭起来。
  宝华掏出手帕忙着替玉洁拭泪,握握她的手,拍拍她的背,抚着她那一头颤动的白发叫道:“大囡,大囡———”他告诉她,他在台湾,朝朝暮暮,没有一天不思念她,他也为她守到如今,还没娶妻。她替他织的那条枣红围巾,他一直带在身边,年年拿出来围在脖子上,直到围巾磨穿了一个大洞,还珍藏在箱底,舍不得丢弃。这几年,台湾开放探亲,他来过大陆不下十几次,到处寻找她,走遍大江南北,总算天可怜见,让他们两人在兰州不期相逢。
  玉洁听着,越哭越厉害,停不下来。宝华急得直摇她的肩膀,哄着她说道:“大囡,莫哭了,你聽着,我们马上结婚,阿哥讨你做家子婆,可好?”玉洁抬起头,泪眼模糊地望着宝华,半晌,突然扑哧一声破涕为笑,指着宝华说道:“阿哥,你看你,怎么搞的,头发掉得一根也不剩了!”宝华怔了一下,腼腆地摸摸他那光秃秃的脑袋,也跟着不胜唏嘘地笑了起来。
  这年7月28日,王宝华和李玉洁终于完婚,喜酒仍旧请在上海梅陇镇酒家,旧日交大及中西女中的老同学、老同事都来参加,场面热闹感人。这场婚礼,王宝华与李玉洁两人足足等了40年。
其他文献
排除万难相见rn关于我和庄先生的相识,网络上流传着很多版本,甚至有人说我是1971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日本名古屋世乒赛时的翻译,其实不是的.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迷,但我
史永淳老师和金雁老师是一对令许多人羡慕的老夫妻。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为人处世,他们时时不忘为人师表。一次,他们到我家做客,送给我和爱人一本书———《夫妻日记》。他们深情地说,这辈子生了一儿一女,这本书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  这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夫妻俩结婚后就开始写日记,至今已经写了46年。  1967年9月18日,中秋节,是他们结婚的日子。他们在日记中写下了相识、相知、相恋和相
我实在太累了,真想解脱出来好好地休息休息。正在这时,我又率队到安徽演出。没有想到的是,我们队里一位打前站的同志,本来年富力强,却突然病故在宾馆。这件事不仅惊动了当地的公安部门,也惊动了鞍山的家属和曲艺团,他们几经调查,确定此人是自然死亡。  这个人就是毛科星,我们俩是多年的老同事了,还一起蹲过牛棚,真可以说患难与共。他的突然离世对我好像当头一棒,好多天我都缓不过劲儿来,一闭上眼睛他就在我眼前。演出
毛泽东终生都爱吃鱼,战争年代没条件吃鱼,新中国成立后四菜一汤中一般少不了鱼。他吃的鱼种类很多,主要有胖头鱼、武昌鱼、白条鱼、鲢鱼、鳜鱼、黄鳝、泥鳅等,由此也引出了不少关于吃鱼的逸闻趣事。  “四星望月”端上国宴席  1929年的一天,毛泽东率红四方面军从井冈山突围,抵达江西省兴国县。  兴国县的干部请毛泽东品尝当地名菜:蒸笼粉鱼。这道菜做法讲究,将鱼肉切成薄片,放在一个小竹蒸笼里浇上辣椒、大蒜、姜
夏伯雅是村办小学的校长,已经干了快三十年,村里很多人都是他的学生,有的甚至一家两代人都是。夏伯雅家在解放前是这一带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大财主,他的三个哥哥都是国民党大官,还有一个弟弟做到国民党的军长。夏伯雅无意为官,从国立大学毕业后回县里当了一名教师。解放后,夏伯雅的兄弟们大都到了台湾,因为夏伯雅一身清白,又有高深的学问,所以人民政府并没有为难他,而是继续让他当老师,这在当时也算大度了。但
那年,我家破例分到了11斤3两油,可把我们乐坏了。入夜,家家户户都动了油锅,空气中飘着炒菜味、炸巧果味、摊麦糊烧味……  吃晚饭时,隔壁小虎家突然传出杀猪般的嚎叫。不久,小虎娘颤巍巍地端着一酒盅油来我家还油。母亲关切地问:“阿龙今天咋又打孩子啦?”小虎娘眉头紧锁,说道:“这个小畜生摘了21朵油菜花,被‘铁算盘’抓住了,今天分油扣了我家一两油,阿龙既心疼又觉得丢脸,回家就教训小虎。”  那是3月份的
1957年元旦之夜,按照惯例,吉林市政府邀请苏联专家、有关厂矿的负责人同吉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举行联欢会。当时苏联在吉林市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的代号是吉林101、102和103厂(现隶属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另外还有几个较大的企业,如吉林热电厂、碳素厂、军工厂、制糖厂,当然还有丰满发电厂。这些工厂基本上都请了苏联专家,所以在吉林市工作的苏联专家很多。我作为丰满发电厂的领导,应邀参加了联欢会。  
1972年夏天,我不知道吃了什么不洁食物,上吐下泻。卫生院里没有氯霉素,我认为氯霉素是治疗腹泻最有效的药。事不宜迟,赶快向黑龙江呼玛县发出紧急求援信。八连有一位知青朋友叫柴航海,已调往呼玛,他的妹妹在医院上班。我请求朋友见信后,火速邮寄氯霉素若干,以便缓解病情。  在等信的几天里,我也积极想办法自我治疗,决不能坐以待毙。首先,到树林里扒些桦树皮烧成炭,磨成粉,喝下去止住腹泻;其次,大吃生蒜头杀灭肚
康老汉的膏药  在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幽深的康家大院就是神秘的。每到深夜,院子里一片石锤鼓捣的声音,有时沉闷,有时清脆。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就说,康家又在做膏药了。待我早上醒来去门口撒尿时,就会看见康家门口站满了来自异乡的人。他们大多是慕名而来,目的就是求得几块膏药。  康家的膏药分跌打损伤、风湿等多种,最神奇的是膏药还能治痔疮和关节炎。我见过康家老汉给二婶治病:他先是把一些草药捣碎,抹在一块灰白的土
丸、散、膏、丹是中药的四大门类。膏,膏药,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平安药。南马路西侧,南门西一带有几幢小楼,楼上挂着“膏药”幌子,一块正方形的木牌,黑色,中央画着一个红色大圆心,正是一贴膏药。楼下的门脸儿,一间房,制作膏药、卖膏药。  膏药,批量生产,更是固定配方。跌打损伤,有出名的虎骨膏,现在保护动物,虎骨膏没有了。还有许多膏药,治消化不良、治妇女病等。还有的膏药什么病也不治,贴着玩。有朱砂膏,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