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少数种族/少数民族癌症患儿ICU内病死率较高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b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调查了PICU住院的不同种族/民族癌症患儿存活率是否存在差异。

设计

使用来自报告中心的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 pediatric systems,VPS)数据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分析。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信息,儿科死亡风险(PRISMⅢ)评分和预后变量以评估病死率差异。

场所

135家美国PICUs。

对象

美国PICUs住院的癌症患儿。

干预

无。

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

本研究详细分析了12 232名罕见肿瘤患儿的23 128次PICU入院,占PICU总入院的3%,其中1 610次入院中患儿病死(病例病死率7.0%)。非裔美国人(8.5%)和西班牙裔儿童(8.1%)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高加索儿童(6.3%)(P<0.05)。地区分析显示西班牙裔患儿在西部病死率较高,而南部的非裔美国人患儿病死率较高。与高加索人相比,西班牙裔的肺部疾病病死风险增加(OR:1.39;95%CI:1.13~1.70),而非裔美国人的休克/脓毒症病死风险增加(OR:1.56;95%CI:1.11~2.20)。不同种族/民族患儿间的治疗资源受限情况无差异。对照PRISMⅢ,PICU住院时间,干细胞移植状态,再入院情况,癌症类型(实体、脑、血液),机械通气天数和性别后,西班牙裔(OR:1.24;95%CI:1.05~1.47)和非裔美国人(OR:1.37;95%CI:1.14~1.66)的病死率风险明显高于高加索人。

结论

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癌症严重度和类型后,患儿种族,民族和发病地区均影响PICU内病死率。本文提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调查,同时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危重非裔和西班牙裔癌症患儿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本系统综述旨在总结有关儿童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的可用文献以描述其应用,实践和预后现状,同时强调当前认知差距。数据来源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图书馆和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研究选择本文检索经同行评议的关于儿童ECPR(<18岁)的原始研究发表物,包
目的探讨儿童非外伤性纵隔气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9年我院收治的经胸部CT诊断纵隔气肿患儿的临床资料,除外新生儿及外伤患儿,分析其病因、病原及发病机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共86例纵隔气肿患儿,平均年龄(50.3±35.2)个月,男49例,女37例。主要病因包括肺部感染38例(44.2%),支气管异物25例(29.1%),间质性肺疾病5例(5.8%),先天性支气管肺
川崎病休克综合征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亚型,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组织低灌注。与无休克的川崎病相比较,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二尖瓣反流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风险增高;并常伴有多脏器损害;容易对IVIG无反应。儿科医师应充分认识川崎病休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避免误诊、漏诊,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最易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导致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关于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尚无准确定论,本文将围绕传染性病原体、环境因素、免疫失调和遗传倾向等方面阐述川崎病的病因,并围绕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提高、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方面综述川崎病的致病机
目的探讨专业化连续血液净化团队(specialized 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team,SCT)在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儿童脓毒性休克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8例需行CBP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2017年1月1日组建SCT为界,
目的评估社区获得性脓毒性休克后1年内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中身体和心理社会领域的情况,并探索不良身体和心理社会HRQL预后的相关因素。设计儿童脓毒症后生活评估二次分析(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life after pediatric sepsis evaluation,LAPSE)。场所美国12家学术型PICUs。对象家庭监护者认为不存在严重基础发育残疾且自社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上对此少见病的认识及规范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0岁8个月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以反复中至大量咯血并进行性加重入院。胸部增强CT+血管重建示降主动脉右侧缘发出一血管,扭曲走行至右肺门区,心血管造影明确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经介入封堵后治愈出院。结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相关性咯血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严重脓毒症患儿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42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实施血液净化治疗分为对照组(12例)和血液净化组(30例),对照组根据脓毒症指南接受一般的内科治疗,血液净化组在接受一般治疗的同时加入CBP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入组时(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时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血液净化组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脑利钠肽治疗前-治疗后差值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川崎病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MAS)是一类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临床症状危重,如不能早期确诊,预后往往较差。目前对川崎病合并MAS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尚无统一的指南。本文对川崎病合并MAS的诊断标准、流行病学、治疗进展及预后等做一综述,为此类重症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线索。
目的探讨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的体格发育状况,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儿科初次就诊的129例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病因分为Alagille综合征(AGS)组,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组,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CBAS)组,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