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郁年华

来源 :小溪流(成长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〇〇九年仲夏,高二(1)班成立,前204班。如今开学近半月,我试图去记录些什么,但却迟迟无法下笔,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许对班级的感情还纠缠不清,匆匆忙忙反倒是不合时宜的。
  然而,面对新的生活,我似乎还未描绘出她的轮廓,而今日复一日,感觉却是麻木的,周边的一切令人无所适从,好像没有什么可供人留作日后念想的,但我想,浅浅的印象总是会有的。
  
  一、过往
  
  不知不觉中,结束了高一的旅程,生活似乎才刚刚有了味道,却又一去不复返了。选择了文科,进入了一班。对新班而言,有太多太多似曾相识的事物,总会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后楼的生活。前204班,记得一年前,我曾写过《后204——致高一(1)班》,熟悉的桌椅,我们曾抱怨了一年的淡木色的桌椅,如今却显得格外亲切,似乎老友一般。两个月的暑假,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回忆,去念想。但无奈,新学期里仍是会忍不住提及如何如何难忘的过往,这似乎是对新物的不尊重,却无法停止。
  面对新的班级,新的生活,似乎没有丝毫的诗意可言,仿佛诗意的生活总存在于静谧清幽的后楼一角。拥挤的教室,满眼的帆白色校服,陌生的老师,喧嚣不断的前楼。很是令人不解,为什么新的班级为班服忙得不亦乐乎,为校园活动准备得如此积极,为什么高一没有?似乎被拼凑在一起的四十四个人有着高度的默契,没有了高一时的淡淡羞涩,没有了高一时的寡言少语,更没有高一时陌生的感觉。
  我无法想象,或许就像是苑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感情会是最深的,因为我们要一起走到最后,一起经历最后两年的炼狱生活,同甘或共苦。的确,初中毕业时我们似乎是迫不及待地离开校园,微笑着,有礼貌地挥手道别,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进入高中校园。高中短暂的一年里,我们成长了许多,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懂得。
  
  二、繁郁
  
  前204班前有几棵高大的椰树,矗立在崎岖但少有起伏的前楼仅有的绿地之中,之字形的走廊上,每个班级有板报。自己班的那一抹淡绿,衬着满是岁月痕迹的黯淡了的粉红石栏,精致淡雅,简单的绿,安静的红,给人惬意感觉。不大的教室里,满满当当地坐着四十四个或彼此熟悉或彼此陌生的人,一张白纸下面尽是残缺的记忆,模糊的影子。教室左窗外是一片繁郁的淡绿,茂盛的不知名的树木,修长的树干,稀疏恰到好处的枝叶。暖意融融的日子里,斑驳的日光,洒落在单薄的叶片上,山边吹来的风,将它们推落下来,流泻在稍显破旧的石板路上。
  我想,或许它的名字很简单,真的很简单,细长的薄如蝉翼的叶片,稀疏的突兀有力的叶脉。还记得今年初春,在对面不远的后204里,我们曾赞美过初生的嫩叶丛中那抹安静的绿。它生长的年头应该不少了吧,狭长的红白相间的车道上,走过了多少岁月,一代又一代张扬的年轻人,在它的陪伴下,度过了三年滋味复杂的高中生活。如今看来,它反倒像是慈爱的老者一般,安静地守候着这一切,时光荏苒,花开花又落,每一个轮回里都似乎程序性地经历着嫩绿枯黄,繁郁的枝叶,就如同现今的我们一般,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美好。
  
  三、影子
  
  高二(1)班的隔壁是高一(5)、(6)班,其中五班是由过去的政治老师所带领,自然有着淡淡的亲切感。我曾说,高一是三年中最难适应的阶段,更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段时光。短暂的一年,改变了自己许多许多。不经意间,二〇〇九年的夏秋时节,我们步入了高二。这看似成熟但却总是不愿放弃幼稚的美好的人生时段,令人不禁唏嘘生活。
  每天的活动课上,看着运动场上纵情的高一学生,体会到了当初高二学长们的无奈,但我们更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如今的高一似乎就是我们的影子,偶尔遇到当初自己也曾做过的事,从容地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了如此相似的一代人,又如此相似的青春。或许,有些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地懂得。而今我们成为了高二的学长,面对高一,总不免有些不屑,但,我们真的释然了吗?不再是校园里年龄最小的群体,不再是能够犯点小错误撒撒娇就可以解决,或者学长们随意批评两句便作罢,不再追究。
  都说时间是条单行道,与高一相比,我们的童年再也不是那么令人羡慕。在我们的记忆中,最珍贵的东西或许已经成为了新生代们视之为老土的事物。但我们却依然很珍惜,很珍惜。没有PSP,只有小霸王;没有小轿车,但却有父亲安全的大梁自行车;没有必胜客,却有小浣熊;没有火影忍者,却有着极其珍贵的黑猫警长与葫芦娃。我们是上世纪末大多数人的童年见证人,世纪之交的见证者,最后的见证者。
  如今,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父辈们眼中的美好事物总是这么的幼稚和不被人所理解,无法想象在那样的条件下竟然也会有如此令人难忘的童年。面对这份越来越倔强的执着,我想我们会坚持下去,就这样坚持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影子也会越来越宽厚。
  
  四、期许
  
  面对不再遥远的高考,面对不再遥远的成人礼,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我的期许与对未来的憧憬。刚刚步入小学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听说过高考这东西,升入初中了,关注更多的则是中考,而今,十余年的寒窗,该是有结果的时候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前后参与了近十个集体,拥有了许多难忘的回忆,许多能够让人每每回忆起来不禁哽咽的过往。
  面对残酷的高考,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虽然狭小,却满载温馨。安静单纯的校园生活,或许再也没有机会经历了。难怪父母常说,读书有多么多么幸福,他们有多么怀念高中的时光。前些日子,我才突然发现,原来学习是最容易的事情,一门心思的解题、背诵、思考即可,免去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受限制的社会环境。在学校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只是,我们一直在抱怨,抱怨了整整十年。
  正值繁郁年华的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在高二(1)班里奋斗,尽管辛苦,却有这么多人陪伴着彼此,相互鼓励,互为依托,一起迎接人生的考验。苑总是劝别人开心一些,她似乎有同龄人所没有的超脱。其实,用三年的时间去换取美好,本就是一件快事,又有什么开心与不开心呢?
其他文献
噶礼是康熙时期颇有名气的官吏。他勤于政事,工作效率高,很得康熙青睐,官职一路上升,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然而,噶礼却有个毛病:贪婪、暴戾,对下级、百姓都很残忍。康熙喜爱噶礼的才干,因此对他的劣迹一直容忍着。但噶礼一直在突破康熙容忍的底线,例如1711年,江南发生科举考试舞弊案,负责此案的噶礼却因为收受贿赂,将此事遮盖了过去。  更要命的是,噶礼还对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下黑手,居然将两江的大米贩卖到外地牟取
大水要漫城府  公元前30年七月,西汉国都长安一片混乱,传言洪水要来了。渭河边上九岁的小女孩陈持弓听说洪水将至,就跑进横城门,在没有任何凭证的情况下进入未央宫前面的掖门。未央宫在西汉是皇权的象征,皇帝的日常起居均在这里,而皇宫守卫竟然对此没有觉察。  到了九月,汉成帝下诏:“各地发生水灾,人民死伤数千,京城无故谣传大水将至,官民恐惧,都向高处拥挤,这都是因为苛政暴吏造成的,派遣谏议大夫巡视天下。”
1926年,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与师友迁居大有庄同住共学,开始讲《人心与人生》。由于讲得特别精彩,前来听课请教的人络绎不绝。一年后,教育部一位官员听到这个讲学后,便推荐梁漱溟为北京高校学生演讲。  1927年1月,梁漱溟开始在北京高校讲《人心与人生》,他个人十分兴奋,觉得这是对自己治学的肯定,表示要免费讲。大家都知道他对学问痴迷,从不在意钱,也没有过多礼让。可梁漱溟讲了幾场后却突然
1884年,德国工人党建立者安东·德莱克斯勒出生于慕尼黑一个普通家庭,他在少年时代就以机器装配工为业,并于18岁那年正式成为柏林铁路系统的一名机械钳工。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莱克斯勒很有可能会在机械钳工的岗位上一直做下去,然而,战争的发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18年3月,德莱克斯勒组建了一个为工人争取和平的委员会—这个组织就是纳粹党的雏形。不久,德莱克斯勒和另外几个人组建了“政治工
鲁迅在我们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特别喜欢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爱哭,一哭起来就眼泪鼻涕齐下,鲁迅从此管人家叫“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十分形象。鲁迅成绩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是:“独角兽”。邻桌同学想得到表
1937年8月,日军的铁蹄长驱直入,侵犯到南京、上海一带,并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這紧要关口,南京最高国防会议决定:为阻止日军沿着长江进犯,封锁长江航路。8月12日,一艘吨位达3360吨的“源长”轮以及其他20多艘轮船作为军事防御工事自沉于江底,在长江上构筑了一条阻塞线。  江岸上,自愿沉轮的“源长”轮的主人陈顺通看着这悲壮的一幕,内心五味杂陈。  19世纪末,陈顺通出生于浙江宁波,他因家中
据《太平广记》载,人死后都要在阎罗殿过堂,因福报不一,有的人来世多子多福,有的人却命中无子。命中无子,最低限度要拜拜送子观音,烧几炷香,如果认真虔诚点,就得动用专业人士了。  唐玄宗开元年间,岐王李范因一直没有子嗣,就请当时著名的国师道士叶净能上奏天庭,请求调阅档案查询。天曹(天庭中的仙官)查阅后回复说:李范命中无子。叶净能请求天庭送子,天曹不知收了什么贿赂,答应了,命两个小鬼取敬爱寺的某位和尚的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出国家文化与信息安全的人,并且亲自参与了在外交文化反间谍方面的斗争。当时宋朝朝野在国家信息安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警觉性,苏轼则是一个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的人,能从小事中发现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的隐患。  元祐四年(1089年),高丽王子兼高僧义天来宋,理由是要祭奠去世的一位杭州僧人朋友,并为宋朝皇太后送寿礼。因为高丽70年来都是辽国的藩属国,所以宋朝朝廷把义天的到来当成宋
顺治在位时,为稳定民心,避免满汉两族的矛盾纷争,他准备推行满汉划城而居的政策,城内几乎所有汉族官员和民众都要进行一次大搬迁。  顺治五年(1648年),朝廷下令:除编入八旗的汉人外,所有汉族官员及商民一律迁往南城;原来居住的房屋拆去重盖或者卖掉,户部、工部查实房屋间数,每间给予四两银子的补偿;补偿银须由各拆迁户亲自到户部衙门领取,不得让有关官员发放,以防止这些官员克扣、吞没拆迁补偿银两。  不仅如
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清末民初的才女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她四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七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13岁时,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17岁时,与父亲对峙,坚决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24岁时,顺利通过清华大学举办的留学生考试,成为我国九位获奖学金赴美的第一批女留学生之一……在那样一个时代,大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