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停靠站:楚玛尔河车站
  行者:吴柱
  与户外相关:环保
  
  不冻泉保护站——散热的管子
  
  海拔4490米。天高云厚,冻土路不平。路边均匀地竖立着几米高的管子,司机说这些管子都是给下面的冻土散热的。看来青藏路的维护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不冻泉自然保护站前有着一个蓝色牌子—野生动物救助和医疗中心。
  
  索南达杰保护站——生活在内心
  
  海拔4365米。进入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平野开阔,这是最能看到藏羚羊的地方。保护站前不远处就是那条为了藏羚羊的迁徙而设计最长的铁路涵洞,视线里涵洞的延伸已近乎球面弧形,却依然看不尽涵洞的尽头。不知这水泥的迁徙大门映射在藏羚羊的眼睛里面会是怎样的情景。
  保护站,两座红屋顶的小房子,赞助商的招牌比可可西里的字样更加耀眼,午后的这里有一种安静的寂寞,门口的大狗一直在睡觉。我们走上保护站台阶的时候,一个来自黑龙江的一个志愿者哥们儿正在门口费力地搓洗衣服,盆中的白色泡沫在阳光下飞溅着。互相看着,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像是很久未曾谋面的老友。这里的高海拔,风雨雪,对保护站这些汉子而言并非不可忍受,不过那种守护的寂寞,会让他们黑红的脸在看见来人的时候很快绽放出笑容。
  志愿者谈到藏羚羊的时候,眼神都变得极柔和。在保护站小小的展厅内,贴满、写满了全国很多户外、环保爱好者的问候和照片,我们也写下了下面的话:“户外探险杂志社向可可西里的志愿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如果可能的话,请旅行的人们路过那里时,一定跟他们打个招呼,问候一下这些寂寞的藏羚羊卫士们!
  生活,其实有时候不一定在别处,而在自己的内心。
  
  楚玛尔河站——河流旁的小站
  
  海拔4495米。云层很厚。那条楚玛尔河,在影片可可西里那场充满张力的保护者与盗猎者惊险追逐战中,那由于奔跑而飞扬的河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现在这条河冰冻着,仿佛只有眼前的这个小站,才给这片土地上带来了一些生气。
  
  青藏铁路通车后,其沿线的生态环境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人们又做了怎样的准备?
  首先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垃圾问题,这方面的影响会有多大?铁路部门是这样介绍他们的准备工作的:“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后,全线将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对高原各中心站的取暖要使用燃油锅炉或采用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减少三废,客车将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在指定车站定点排放,集中处理,各中心站的生活污水也要经过处理,尽量采取零排放”。这种表述似乎是让人满意和放心了,看来垃圾问题影响不大,而事实上,情况远非如此,铁路一通,人流物流都将剧增,首当其冲的聚集地就是青藏铁路沿线的各个中心站地区,从格尔木到拉萨就有好几个站点,如沱沱河沿,那曲等地方,以沱沱河沿为例,这里是长江的源头,在没有通铁路之前就是青藏公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垃圾问题一直相当严重,白色垃圾在沿线随处可见,羊吃草而亡的事件时有发生。铁路运营后,这里的人口势必增加,城乡势必扩建,各种垃圾的产生率势必提升,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当地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出台。青藏铁路沿线的垃圾污染是一个以点带面的过程,预防和治理仅靠一两家单位的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人们一定感受到了这样一种热潮,那就是旅行,青藏铁路的开通圆了许多人的西藏旅行梦,但是它也激起了许多人的发财梦。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十来个自然保护区,如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随着铁路的开通,青藏高原旅行热正在逐渐升温,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也蠢蠢欲动了。如从2004年开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就开始了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和申请,方案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争论和质疑:“那里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植被一经破坏就不能恢复;那里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人类怎能干扰它们的生活;到时垃圾也将随处乱扔;那里将成为继采金和盗猎后的第三波人为灾难”,但是旅游开发的步伐却没有因为这种争论和质疑而停下,而旅游开发真的准备好了吗?
  青藏铁路开通后对青藏高原生态影响将是持久和多方位的,对于关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环保志愿者来说,我们又能施加怎样的影响?能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原野牦牛队一些队员的决定颇具启发,他们将继续在青藏高原从事环保工作,只是不再是反盗猎,而是将青藏沿线的垃圾收拾掉;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去行动—为解决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点地区的垃圾污染问题,志愿者出钱出力出智慧,促进当地政府的环保觉醒,推动其环保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并予以监督;为避免青藏沿线自然保护区未经科学决策就上马搞旅游开发,志愿者运用环境保护法中公众参与的有关法律法规,促使其决策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为促进青藏铁路在运营过程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志愿者与青藏铁路运营单位积极联系沟通,为其提供形式丰富的宣传方案……
  当然,几乎所有的开发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说得严重点,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史。人与自然之间的话题也从来没有间断过。青藏高原,所剩不多的净土,一条铁路的开通,必将带来改变。环保,需要我们的行动。
其他文献
一、语文基础(40分)  (一)拼音与词语(24分)  1.选择每组中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1)( )A.冲着(chòng) B.拽住(zuài) C.屡次(lǚ)  (2)( )A.解剖(pāo) B.自卑(bēi) C.单于(chán)  (3)( )A.倔强(juè) B.吭声(kēng) C.攥着(zhuàn)  (4)( )A.要塞(sài) B.泥鳅
何龙江,北京人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云南插队当知青。  1979年曾去了西藏,停留在拉萨和林芝。  八十年代时云南的123个县,走过了三分之二。  九十年代曾走过老挝,并在金三角一带行走。  如今年龄大了,却也依然户外。  近几年也曾在北京的大海驼山迷过路。  也曾在滑雪场上疯狂。  总之,户外在他身上,还在继续。    1966年    当”文化大革命“最初的狂热过去,头脑冷静下来。学校逐渐开
作为一名资深的汽车旅行者,我的露营生活可以追溯到1976年的夏天。在经历了无数次难以忍受的露营生活后,我现在追求的是 “腐败”,是以家庭形式为单位的露营。也就是要尽可能的把星级享受带到户外,现场发电、220伏照明、无线上网、真人伴奏演唱、卫星电视接收、PS游戏对抗、无线电台通联、钓鱼泛舟、篝火烧烤、宽敞营帐、羽绒睡袋、电动气床、户外洗热水澡、防雨防虫,瓦斯汽炉、微波炉做饭,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我
和我们一样,很多儿童作家都喜欢兔子,都喜欢把兔子写进自己的作品里。兔子活泼好动,很像我们现在一样,有时可爱得不得了,有时又惹是生非。可能是这种相像的关系,那些儿童作家们才会如此偏爱兔子。但又有些不同,在儿童作家的书中,兔子们各有各的怪习惯,各有各的怪经历。  这不,它们已经走过来了。  《逃家小兔》  小兔子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最近视点:  2005年,从西藏拉萨出发,50人组成的科学考察队经历了40天的艰苦征程,克服了大自然的重重艰难险阻,成功到达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镇,于10月31日完成了“人类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核心地带”的壮举。  在网络上搜索这次科考前后的各类BBS、新闻,都是一片叫好声。电视纪录片里,科考队伍将空的汽油桶回收并带出可可西里,但在这样的报道背后,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代表的科学家们置野生动物考察
有一个地方,山高林密,鸟语花香。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坐落于玉皇山脚下的小山村——杂溪村。这里四面环山,清甜的龙潭泉从山间蜿蜒而下,哺育着我们世世代代。  逢人谈起玉皇山必然会想到玉皇古宫,它是我们这儿极具古色、历史悠久的建筑,相传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年)。当年,陈毅元帅在此重整革命队伍,他曾有此感叹:久仰玉皇山,今日得赏玩,古神特别多,显灵在人间。为此,近几年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若从玉皇
最近视点:  近日,作者前往新西兰OPC学校参加户外探险培训课程。OPC学校是新西兰最著名的户外运动培训学校,由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珠峰的新西兰人希拉里于1973年创建,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到这里来求学和接受相关技能的培训。此次所学的课程是OPC学校最经典的课程—户外风险管理。鉴于目前国内户外运动发展的迅猛趋势,和缺乏安全意识与管理导致经常出现事故的现状,户外运动“发烧”友急需补课。  
这里的时光无所谓时光,  没有流转,  没有变迁,  大地在这里亘古不变。  早上九点离开营地,我们在明亮的日光之下启程。营地的Morningcall非常“蒙古”。七点整,朦胧中听到帐外一阵唏嗦声,覆在帐顶中间通风口上的毛毡被向外掀开半个圆,光线一下子泻进来,刺人眼目。随同灌入的清冷晨风宣告戈壁一天的开始。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一个典型的蒙古牧民家庭是这样构成的一个蒙古包,两夫妇,三四只狗,五六
世上的美食千千万,但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美食。  白胖小子——白吉馍  说起白吉馍,那可是我的最爱。  白白的“被子”上刷了一层特制的“棉花”,师傅拿着一把尖利的刀“咔嚓”一声剁了下去,“肉小姐”和“葱大哥”就一起躲进“棉被”里睡觉了。怎样才能增加口感呢?关键就在这儿,师傅把正在熟睡的肉和葱放进烤箱里,烤个一两分钟就变得更好吃了。再撒上一点白白的芝麻,啧啧啧,真是香飘十里呀!排队买白吉馍的人也是一边
一个民族的历史往往不是书写而是累积起来的对于生活在草原大漠上的蒙古族人来说。  蒙古族有自己的三大历史名著,它们分别是《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这些皆是最原始的史实记载。在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研究者眼中这三本著作也是他们了解、分析、阐述自己历史观点的文字基础。  13世纪初蒙古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这项象征着文明和征服的举动成为蒙古族登上历史舞台的最佳前奏。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