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支架”的建构原则和策略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j7724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构教学支架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文章以人教版“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探讨支架建构的四个原则和四大策略。
  关键词:支架;原则;策略;地理教学
  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支撑、承载、传承是它的主要功能,没有适合的“脚手架”,建筑工程很难顺利进行。所谓教学支架,就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支持和补充。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认知支架、情感支架、能力迁移支架。笔者以省名师课堂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课例,谈谈支架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一、原则:凸显思想和智慧教育
  1.问题导向原则
  支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纽带和桥梁,而问题支架又恰恰是教学支架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课堂上往往都是“我问你答”“我说你做”“我写你抄”“我发你收”的单一被动局面,其信息单向流动,而问题的主动权往往只在于教师。教师把持、垄断着问题,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但本节课改变了这一局面,如青稞视频看完后,不是教师主动布设问题,而是围绕青稞集思广益,让学生自己设计并提出问题。
  2.面向生活原则
  生活是支架式教学的真谛,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所在。反观平时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设计支架时往往立足于识记知识点、追求纯理论,却不考虑学生的学情。由于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非但没有产生美,还让学生望而生厌,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本节课围绕吃、穿、住、行、游这五大生活支架展开地理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立足教材原则
  支架要源于生活、源于活动、源于情境,但归根结底问题要源于教材。有的教师在设计支架时随心所欲,甚至设置一些“白痴”支架,支架与教材的知识点没有任何联系。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科思维能力下降,渐渐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学、不学。本节课则以支架为统领,以生活为背景,以情境为核心,巧妙地将知识情境化、情境支架化,做到了支架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4.知能转化原则
  支架构设其本真内涵是将知识学习转变成能力应用和提升。支架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获取分数,而是通过支架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学生思考、获取知识,继而通过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如“高原寻踪”这一支架,其本身就是利用已学或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信息提取、然后分析、归纳、综合,最后转化成能力体现的一个学习过程。
  二、策略:彰显过程与方法教育
  1.创设“旅游”支架,巧妙导入激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对于教师而言,精心备课的第一环节就是要能够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激趣性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支架1:“自己的旅游经历”。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蓝天、白云、雪山、河谷、草原、经幡、牦牛等具有诗情画意、让人心动的画面。这些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清晰展示在大家眼前。学生观看视频非常专注、认真。以旅游为支架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以自己的旅游经历为支架,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是接地气,二是聚人气,最容易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也更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
  2.搭建“问题”支架,线索探究寻“主人”
  当下,不少地理教师设计的问题,更多关注低级问题,多是知识层次问题,或者在书本上直接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课改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计问题是应然选择,如通过改变知识层次问题的提问形式使其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还可以在设计问题时能够结合其他問题层次,如理解、运用、分析、综合,从多方面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支架2:“高原寻踪”——牦牛多吉和主人走散,急需找到主人。这个“问题”支架,具有很强的故事力,也充满悬疑、挑战、刺激和不确定性。创新有三个要素:好奇之心、探究之意、建构之乐。这一支架的设置,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没有好奇就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通过这个支架让学生有获得感、有意外的惊喜和发现。
  支架3:“线索问题”——根据提供的一些线索和蛛丝马迹来判断主人去向。线索问题的设计,就是布设一些真实问题,设置一些悬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再通过提供一些有效地理信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进而达到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个支架主要通过真实问题倒逼学生自主学习,以用促学。训练学生搜集地理信息、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支架的主要用意就是强化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这也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
  3.借助“视频”支架,合作学习显智慧
  本节课从教学手段来看,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节课:六块和中央电视台一样的手动大屏幕(讲台、左右墙壁各两块)、合作小组成员每人一个iPad、自制微课、谷歌地图、三部视频短片。这是体现“时尚”特征,关注“流行”元素,紧贴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求、体验过程参与、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潮酷”课堂。
  支架4:青藏铁路建设视频。有利于了解青藏铁路建筑困难。但看完视频, 有利于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更重要的一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让学生因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支架5:独特高原风俗视频。有利于了解独特的高原风情,增进对藏族同胞的了解和热爱。 旋律优美、节奏感极强的舞蹈——打“阿嘎土”,的确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支架6:青稞农作物视频。iPad走进地理课堂目前来看并不多,属于技术创新,值得尝试。用iPad观看视频,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是一大亮点。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通过合作,学生交流了问题,修正了观点,提升了能力,融合了思想,彰显了智慧。 对于学生来讲,困难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所以,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也更难,但也更具有挑战性。在自主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播、引领下,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青稞提出一系列问题,从而较好地解决青藏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相关问题,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值得点赞。
  4.构筑“结构”支架,归纳总结享成效
  这里的“结构”支架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支架7:“高寒”为中心的思维结构图。一是这个支架反复多次出现,可以看出教师的用心良苦。从三维目标角度来看,属于知识目标,也可称为基础目标。对于这一目标落实非常到位。二是结构图高度浓缩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本节课的精髓,值得肯定和提倡。三是结构图思维过程可视化,是学习本节内容的一个思维导向。
  支架8:“牦牛”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这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本节课内容,即生活地理。吃在青藏、穿在青藏、住在青藏、行在青藏。地理课堂就是从吃穿住行的生活视角理解地理。
  总之,支架的建构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建构适宜的教学支架,更能体现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广大地理同仁在地理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其他文献
万里长城——屹立不倒的坚固堡垒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从历史记载来看,每个时代修筑长城的总长达10万千米,就现代来说,即使有泥头车和挖掘机,想要完成这样的工程也是不可想象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它是中国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  北京故宫——皇家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
摘 要:“课堂视野”是指课堂教学开展时对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基础、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发展学习力的全方位关照。地理课堂的视野可以从生活趣味、地理风味、文化品味、人生隽味等四个方面对教学加以关注,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能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思维与综合思维,落实区域认知,不断浓郁课堂的学科韵味与文化品味;丰富学生对人地协调的情感体验;产生多维生成,形成长远价值,并以此促进学生地理核心
摘要:野外实习对于人文地理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和内容,以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为例,提出建设皖南古村落实习基地,在分析皖南古村落实习基地文化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皖南古村落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人文
摘 要:全球素养伴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深而成为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提高中学生的全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PISA全球素养框架》设计“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解读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教材编制以及课程设计、实施反思,以期为PISA 全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中学生全球素养培养和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素养;拓展课程;全球化;PISA;课程开发  2017年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都西安(古长安)为例,从地形地势与军事安全,气候、土壤、水源、资源条件与经济因素,政治与文化因素,交通与历史基础等角度,分析众多王朝选择西安作为都城的因素,探讨我国古都的选址问题。  关键词:城市区位;古都;选址  西安,古代称为长安,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曾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古都”、“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正所谓“长安自古帝王都”,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
摘 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地理教学贯彻执行新课标有实践意义。文章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教学目标、过程模式、目标追求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二级指标5级量表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转型案例设计与实施评价,以引导地理教师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转型,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用设计思维创新教学设计的优势,将设计思维带进地理课堂,实践学生课前讲图项目:聚焦地理复习问题,深入分析学生需求,精心构思训练方案,建立学生讲图原型并进一步改进提升。  关键词:设计思维;学习方式 ;复习课 ;讲图;核心素养  一、让设计思维成为创新教学设计的利器  1.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969年,“设计思维”名词就出现在美国社会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
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中学地理教育进入“素养本位”时代。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性质进行探讨,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是“大概念”、具有相对性、是“向概念”、具有后天性,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地理教学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也预示着中学地理教学“话语体系”的整体转换。
摘 要: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教学,构建区域认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综合性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开发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整合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案例通过中国生态脆弱带的整体区域认知中对各自不同表现的成因分析归纳其共有特点,从人地协调角度提出对策,树立科学认识地理现象及处理人地关系的理念。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区域发展;生态脆弱区  一、课标要求  “
一、直击高考  核心考点  近几年来,地理高考以城市与环境为切入点的试题屡见不鲜。究其根源,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烈的区域。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世界普遍关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使学生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有关城市的基础知识。而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