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s5c112j6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了大丰市水稻灰飞虱大发生特点、原因,提出了灰飞虱综合治理措施,为以后病虫害防治提供经验。
  关键词 水稻;灰飞虱;大发生;治理措施;江苏大丰;2007年
  中图分类号 S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080-03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大丰市自20世纪90年代发病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从防治实践看,只有连续数年坚持运用综合防治措施,系统治理灰飞虱,灰飞虱的发生量、带毒率和毒源才能逐年下降,水稻条纹叶枯病才能从源头上得到遏制而逐年减轻。
  
  1发生为害规律
  
  1.1传毒媒介灰飞虱消长规律
  1.1.1麦田灰飞虱消长规律。灰飞虱在大丰市每年发生5代,虫源以当地为主,主要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越冬虫态以高龄若虫为主,3月下旬越冬代若虫羽化为成虫,并产卵繁殖第1代,4月下旬进入1代若虫期,5月下旬为麦田虫量高峰期,并相继进入1代成虫期。5月22日全市普查麦田灰飞虱虫量为81~6 408万头/hm2,平均虫量1 614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虫量的2.1倍。到小麦收割时,1代成虫进入高峰期并相继向水稻秧池田或早栽大田迁移。秋季水稻收获后,高龄若虫遂迁到田外杂草或其他作物上。麦子播种出苗后,12月上旬灰飞虱若虫开始迁入麦田。
  1.1.2秧池田灰飞虱消长规律。秧池田5月20日普遍查见1代灰飞虱成虫,麦收前后虫量陡增,6月4日前后秧田虫量达最高峰。5月22日普查,秧池平均虫量为1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3倍。5月27日普查,平均虫量为677.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61倍。6月2日高峰期普查,平均虫量为796.5万头/hm2,是2006年高峰期虫量的4.3倍,严重田块高达1 500万头/hm2以上。6月初秧池田查见二代灰飞虱初孵若虫,6月中旬进入卵孵盛期。
  1.1.3水稻大田灰飞虱消长规律。本地水稻移栽最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适逢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因而栽后大田内即可查见灰飞虱。水稻大田6月下旬至月底为2代若虫高峰期,是全年水稻田灰飞虱虫量第一高峰。6月17日系统点调查,百穴有若虫2 500头,经6月底防治后虫量陡降。7~8月份在2代、3代发生期间,由于高温抑制作用,加上防治白背飞虱、褐飞虱时对灰飞虱的兼治作用,虫量一直较低。9月中旬后,随着气温的下降,灰飞虱繁殖能力明显增强。到9月中下旬4代若虫量是全年水稻田虫量第二高峰,也是虫量的最高峰。到10月上旬进入第5代(越冬代),随着水稻收获,灰飞虱陆续向田外寄主转移。
  1.1.4主要寄主间转移。本地灰飞虱虽然寄主较多,但主要为麦子、水稻以及禾本科杂草。灰飞虱春季主要集中在麦田中,夏秋季主要集中在水稻田中,秋冬季主要集中在杂草中。由于春季灰飞虱从麦田迁出时正值1代灰飞虱成虫期,相对迁移能力较强,迁移成功率相对较高。秋季从稻田向麦田迁移时,正值5代若虫期,迁移能力相对较弱,而且从水稻向麦田迁移必须经过在田外寄主上过渡这一过程,从而导致这一迁移成功率较低。
  1.2病害发生特点
  1.2.1发病高峰明显。条纹叶枯病在大丰地区有3次显症高峰,第1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移栽活棵期,病株表现为典型的“假枯心”症状。第2次在7月下旬的分蘖期,病株以“黄化型”症状为主。第3次在8月下旬的抽穗期,病株不能抽穗,或抽穗后不能灌浆结实,形成“枯孕穗”或“白穗”。其中尤以第1、第2次为害严重,且造成大批死苗,对产量影响显著。早栽水稻(5月20日左右栽插)第1显症峰主要系越冬代、1代灰飞虱共同为害所致,5月底至6月上旬栽插的,系麦子收割后1代灰飞虱传毒所致,再后的显症峰则是稻田1代以后的灰飞虱繁衍为害造成。
  1.2.2品种差异大。籼稻、杂交稻发病较轻,粳稻发病相对较重。目前大丰市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基本上都是粳稻,品种间发病率差异仍然较大,在相同播种期、栽培方式及管理水平下,盐稻8号、徐稻3号、镇稻99、扬粳9538等发病率低,武育粳3号、华粳1号、武运粳11号等发病率高。
  1.2.3栽培方式不同发病差异显著。迟播、迟插田发病率明显低于早播、早插田,旱育秧移栽大田发病率明显低于水育秧移栽大田,机插秧田发病率明显低于人工移插田,耕翻田发病率明显低于免耕翻田,稻棉油轮作茬发病率明显低于稻麦茬、空白茬。
  
  2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的原因
  
  2.1传毒昆虫灰飞虱数量大、带毒率高
  (1)灰飞虱既是带毒寄主,又是传毒介体,其发生量大小及带毒率高低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由于2006年残留基数高、暖冬气候等因素影响,导致2007年麦田灰飞虱特大暴发。据高峰期全市普查数据看,灰飞虱发生量是大丰市历年来最大的1年,为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流行奠定了虫情基础。
  (2)近年来,灰飞虱一直大量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植株体内毒源增加,灰飞虱吸毒几率增加,同时灰飞虱传毒几率也增加。据我市4月6日测毒,检测越冬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为24%,高于前3年(2004年为15%,2005年为14.22%,2006年为20.9%),是病害大流行指标的2倍。
  2.2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水稻品种进一步调优,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本地也就从无到有,由轻到重,逐年上升。尤其是武育粳、优粳系列等高感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满足了病害重发流行的寄主条件,也就形成了水稻条纹叶枯病在大丰地区迅速大面积严重发生的局面。
  2.3耕作制度、栽培方式有利于灰飞虱的生存和发生
  (1)大丰地区稻麦连作的种植结构,免耕、秸秆还田等措施的较多应用,对灰飞虱生存环境破坏少,有利于其发生。
  (2)水育秧、早播早栽等栽培方式利于灰飞虱栖息、繁殖。水育秧田灰飞虱虫量一般明显高于旱育秧池几倍,早播、早栽田面积比例较大,而早播、早栽会拉长灰飞虱侵入期,同期虫量必然比晚播、晚栽田高。
  2.4气候适宜,对灰飞虱越冬及繁殖有利
  (1)2006年冬季气温高,有利于灰飞虱的安全越冬,降低了越冬代的死亡率,从而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为2007年大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虫源。
  (2)多种禾本科杂草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寄主,受暖冬影响,越冬期间杂草死亡高峰不明显,毒源寄主增加,毒源积累增多。
  (3)2007年春季气温偏高,加快了灰飞虱发育进度,使灰飞虱发生期提早,传毒时间相对延长,增加了病毒再侵染机会,加重了病害发生程度。
  2.5最易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转移传毒高峰期相遇
  水稻从发芽到十二叶龄期(幼穗分化前)均属易感病毒期,一般秧苗越小,越易感病。本地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大面积水稻正处在3~6叶最易感病生育阶段,此时正值灰飞虱1代成虫迁飞高峰期,二者高度吻合,而且水稻是灰飞虱的适生寄主,一旦迁入很少主动性外迁,这就形成了病害重发流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6农药使用不合理
  2.6.1连年多次使用吡虫啉,导致灰飞虱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20世纪90年代由于扑虱灵等特效药的推广,因其活性大、用量小,使灰飞虱的发生和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此时飞虱并没对扑虱灵产生明显抗性,进入21世纪,由于长期超量、单一使用吡虫啉,使灰飞虱防效越来越低。为保证防效,用药量越来越大,用药次数越来越多,直到目前几乎次次必加吡虫啉,致使灰飞虱耐药性和抗药性越来越大。
  2.6.2滥用菊酯类农药,刺激灰飞虱产卵。近几年,水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为了提高对纵卷叶螟的防效,一些地方自发地使用菊酯类农药,而菊酯类农药能刺激灰飞虱产卵。
  2.6.3剧毒农药的使用,使灰飞虱天敌减少。由于近几年江苏地区水稻虫害发生严重,在农药使用中,剧毒农药的使用,使水稻田生态体系遭到破坏,灰飞虱天敌减少,从而使灰飞虱虫量在没有天敌控制的情况下快速增加。
  2.6.4用药不及时。在灰飞虱的防治中,当灰飞虱不断迁入时,用药不及时,或选用速效性不强的农药品种,灰飞虱虽然被杀死,但水稻已感病,这就带来了条纹叶枯病防治效果不理想。
  2.6.5施药技术、方法不当。施药质量不高或没有统防统治,造成漏防漏治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地块成为了下一代的虫源地。
  2.6.6注重大田防治,忽视环境治理,使灰飞虱虫量得不到根本降低。在灰飞虱的防治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灰飞虱田间防治,而忽视了田外环境的治理。灰飞虱寄主范围较广,大田虽然防治,但周边环境中一些杂草上仍有大量灰飞虱,这些灰飞虱不断地从周边向田中迁飞,虫量很难得到根本降低,从而增加了灰飞虱的防治难度,也使条纹叶枯病防治效果降低。
  
  3灰飞虱综合治理措施
  
  3.1农业防治
  3.1.1推广种植耐、抗病品种。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水稻品种之间条纹叶枯病发病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品种之间抗性差异很大。所以,在目前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的阶段,种植耐、抗病品种对水稻种植,特别是早期移栽的水稻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成本低、风险小,是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首选措施加以推广。
  3.1.2适当推迟育秧和移栽的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推迟育秧和移栽时间,可使1代灰飞虱成虫绝大部分转移到秧田,2代低龄若虫期亦出现在秧田,以便在秧田集中消灭,避免了灰飞虱直接转移到水稻大田为害、传毒、繁殖。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本地插秧日期推迟到6月20日以后,便可以营造不利于灰飞虱发生、繁殖的环境,减轻条纹叶枯病的危害。
  3.1.3完善耕作制度,革新育秧方式。在麦子、水稻收割后及时耕翻灭茬,可以掩埋一部分未能及时迁出的灰飞虱,切断灰飞虱的食物链,压低本地灰飞虱基数。大力推广机插秧,扩大旱育秧,减少水育秧。机插秧、旱育秧播种迟,生长期与1代灰飞虱盛发期错开,有利于减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同时机插秧、旱育秧也是节本、省田、高产、高效的栽培方式。实行连片集中育秧,以便于集中防治。
  3.1.4加强田间管理,科学运筹肥水。前期避免施肥过多,尤其是不要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干干湿湿管理,杜绝深水灌溉,促进秧苗稳健生长,增强避病、耐病能力。
  3.1.5秧池远离麦田,避免灰飞虱就近迁入。秧池避开了大量麦田虫源的就近迁入,自然感病机会下降,发病也轻。
  3.2物理防治
  灰飞虱传毒的最短时间只有3~5min,一般30~60min。因此,在灰飞虱不断从麦田、杂草中迁入水稻秧池时,单纯靠用药防治成虫,治虫效果难以保证,同时灰飞虱成虫一迁入即为害,即使连续用药也可能造成传毒致病;而秧田覆盖防虫网,可以有效阻断灰飞虱对秧苗的接触而避免发病,即便是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也能免除病害之忧。2006年、2007年该项技术措施在海丰农场得到了示范推广,使用防虫网覆盖秧田,避免了因滥用农药而造成的农药残留、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等负面影响,且防虫网可连续多年使用,省工节本,防治经济效益很好,在生产上应大面积推广。
  3.3化学防治
  3.3.1推广药剂浸种技术。水稻秧苗现青后灰飞虱成虫迁入即能传毒,用10%吡虫啉粉剂10g对水6kg浸稻种4kg,能减轻灰飞虱的前期传毒;但目前灰飞虱已对吡虫啉产生抗性,筛选新的有效药剂,仍需进一步努力。
  3.3.2麦田、秧田、大田、田外杂草全程药控。①治麦田保大田。麦田是灰飞虱的主要虫源地,发生数量大,防治麦田灰飞虱,杀灭1代若虫于羽化为成虫之前,能降低灰飞虱种群数量,减轻向秧池和大田迁入的虫源基数。在4月底至5月初,结合麦蚜、黏虫防治,用48%毒死蜱乳油1 200mL/hm2 对水喷施,5月中旬用80%敌敌畏乳油3 000mL/hm2,拌20kg湿细土撒施熏蒸。②治秧田保大田。秧田期狠治1代灰飞虱成虫,因秧田期具有面积小、虫量集中的特点,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有利时机。从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整个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盛期内,连续用药,使秧田虫量一直保持较低数量。常用药剂配方为:10%吡虫啉粉剂600g/hm2 48%毒死蜱乳油1 200mL/hm2、10%吡虫啉粉剂600g/hm2 80%敌敌畏乳油2 250mL/hm2或5%氟虫腈乳油450mL/hm2 48%毒死蜱乳油1 200mL/hm2。③治大田前期、控大田后期。移栽大田,及时扑灭灰飞虱一代成虫,重点防治2代、3代若虫,把2代、3代若虫消灭在低龄若虫期,减少传毒几率,防治用10%吡虫啉粉剂600g/hm2 80%敌敌畏乳油2 250mL/hm2。水稻穗期,灰飞虱能转移到水稻穗部为害,影响产量和品质,穗期灰飞虱的防治可大幅度压低来年灰飞虱基数,也可防止水稻因灰飞虱虫量高而“冒穿”,可用48%毒死蜱乳油1 200mL/hm2 10%吡虫啉粉剂600g/hm2,或25%扑虱灵粉剂750g/hm2对水喷施。④清洁田园。禾本科杂草是灰飞虱和病毒的双重寄主,要对麦田、秧田、大田周边杂草一并加强药剂防治,消灭田外虫源,避免向大田转移,用80%敌敌畏乳油3 000mL/hm2 10%吡虫啉粉剂600 g/hm2 10%草甘膦12L/hm2对水50kg喷雾。
  3.3.3喷洒生化制剂,提高稻株抗病性。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2代灰飞虱低龄若虫期使用病毒钝化剂(例灭菌成、病毒必克、病毒必克Ⅱ号等),对条纹叶枯病有比较理想的控制作用,早用、连续使用效果更佳。但是单纯使用病毒钝化剂不能完全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因为病毒钝化剂不能杀死传毒灰飞虱,必须与杀虫剂一并使用,杀虫治病并举,才能控制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3.3.4适当建立诱虫田,集中扑杀。根据几年的实践,灰飞虱有着明显的趋绿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在水稻大面积移栽前建立一定面积的诱虫田,使灰飞虱相对集中于这些诱虫田中,实行集中歼灭,可以减轻大面积防治压力,保证大面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较轻。防治选用10%吡虫啉粉剂600g/hm2 80%敌敌畏乳油2 250mL/hm2。在灰飞虱迁飞结束后,发病严重的诱虫田可以耕翻重新插秧,以避免水稻大幅度减产。具体建立诱虫田的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3.3.5合理使用农药,提高防治效果。①在对灰飞虱的防治中,坚持统防统治,实行统一配方、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防治。②准确地选择农药品种。从药效试验和大面积防治效果看,防治效果好的速效性药种有:毒死蜱、敌敌畏、混灭威、速灭威、仲丁威、异丙威、毒死蜱;持效性药种有:吡虫啉、扑虱灵、氟虫腈。③选择好的农药剂型,在同等有效含量的情况下,乳油的防效好于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溶性液剂的防效又好于乳油。④加强速效性药剂与持效性药剂的混合使用、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效,延长农药的残效期。⑤正确掌握施药方法、技术,及时用药,用足剂量,用足水量。针对灰飞虱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时调整喷药部位,使药剂尽量接触靶标害虫,提高防效。
其他文献
摘要总结了稻麦连作田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的症状表现及在淮安市的发生状况;从土地、栽培措施、品种特性、天气变化和植株根系生长、养分均衡、水分运转、抗逆性等方面分析了青枯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稻青枯病;发病原因;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220.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201-01    水稻青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江苏稻麦
摘要设5个试验点,以遵椒2号地方常规品种作对照,对6个干鲜两用辣椒杂交品种开展了区域田间试验,并对参试品种的性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品种比对照种增产14.96%~31.02%,增幅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有1个品种比对照种减产4.62%,减幅差异水平不显著。  关键词辣椒;杂交品种;性状;产量;贵州省;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
摘要 按时令顺序着重介绍了石榴园秋季管理的技术措施,并从实践出发,提出了秋季各个月份的技术管理要点,以期为果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石榴园;秋季;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5.4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46-01    石榴园的秋季管理主要指果实成熟期的管理。9月下旬至12月为果实成熟期及成熟后期,此时的管理重点是防后期裂果、除袋、促进果实着色、
摘要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适时插种与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采后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高山地区茭白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对高海拔地区的茭白种植农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茭白;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5.204 .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130-01    茭白是一种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蔬菜,其肉质茎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人
摘要阐述了丰县苹果产业的优势、发展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出了对策,以期为丰县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苹果产业;优势;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丰县  中图分类号F30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7-0163-02    1丰县苹果产业的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徐州市与苏南比较,日照时数多,年总辐射量大,春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果树稳健生产,适
摘要通过2007~2008年2年的张杂谷3号杂交谷子品种引进栽培试验,总结了该品种在宽城县栽培的性状表现及其产量表现,并提出了在该地对品种育成地栽培技术进行加大行距、增加密度等适应性改进的栽培技术。  关键词 谷子;张杂谷3号;种植表现;栽培技术;河北宽城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210-01    张杂谷3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采
摘要介绍了如皋市2007年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的区域、主要作法和取得的成效,以加速推动如皋市秸秆还田步伐,利于土壤持续利用。  关键词秸秆还田;有机质;实施效果;江苏如皋  中图分类号S1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195-01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燃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剩余秸秆逐年增多,秸秆焚烧现象日趋严重,不仅浪费了大量有机肥资源,而且威胁
摘要进行了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不同用量与常用药剂三唑磷、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比三唑磷、毒死蜱效果好,且在稻纵卷叶螟虫龄不整齐情况下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25%毒死蜱·三唑磷乳油;稻纵卷叶螟;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1.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099-0
摘要BT型不育系新8A属早熟中粳类型,株型紧凑、育性稳定。介绍了粳型不育系新8A高产高纯度繁殖技术,包括:利用“成对杂交混合株行循环提纯法”提纯亲本;选择最佳扬花期,构建合理的穗粒结构;巧用九二○调花,垂直行向竹竿赶花粉提高异交结实率;严格验收等内容,以期为繁殖新8A获高产高纯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粳型不育系;新8A;高产;高纯度;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
摘要国有建设用地的匮乏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跃跃欲试成为近年来土地市场最为关注的一对矛盾,法律的障碍、理论的匮乏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遇到了重重障碍,但破冰之日必将来临。从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现状问题着手,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一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的捷径。  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现状;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