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文对朱子心理关系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iwe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关系上,朱子坚持理本论,主张“性即理”和“心具众理”,其四传弟子胡炳文则借鉴陆九渊心学思想,突出心的地位,用心取代性,提出心与理“浑乎为一”“心外无理,理外无事”,使心、理、事合一,目的在于强调心与理的实在性,避免理事分离而造成的支离与空虚.胡炳文的理论是和会朱陆的思想成果,代表了元代朱子学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新时代的新发展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使命.《王弼哲学思想研究》一书,系统阐释了王弼以“言意之辨”为致思起点,探究《老子》《周易》的本体论资源,进行“贵无”本体论构建,系统解答魏晋时代课题,并推动玄学取代经学而引领时代新风尚的思想发展过程.王弼哲学思想体系的产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此为鉴,可以追寻一种关于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应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特征和课程构建原则,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堂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发挥有效测评机制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塑造创新创业型时代新人.
发轫于哲学界的主体间性在现象学运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讨论,但要从管理领域切入准确地描述主体间性的内涵规定、表现方式和价值实现的逻辑路径,是极具深远意义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主体间性标志着对传统管理的逆反和新的管理范式的萌动,以批判审视主体性的生活境况为现实依据,实现了管理范式从严格的等级向平等对话人际关系的转变,员工不再是被压制和压榨的对象,转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企业领导者或管理者不能用传统的机械方式来干预员工行为,自我与他者的共在世界需要一个更为适宜的交流与对话模式实现彼此价值.主体间性充分彰
参照中国现存研究和现实特点,老龄化水平严重这一问题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成为缓解养老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民生的新思路和新可能.与此同时,可及性一词走入众多研究学者报告和政府工作文书中,可及性也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成为判定公共服务是否有效达到其使用者满意的重要指标,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兼具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对于可及性和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回顾梳理文章,本文在此情况下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领域的可及性概念、影响因素及评价维度进行具体化的梳理研究.厘清其中关系并尽可
本质知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或本质特性的知识,也即关于对事物的同一性而言必然和内在的特性.本质知识需要明证,明证来源与想象有关.基于自由想象,可以设计合适的方法,以作为本质知识的认知机制.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可以重构想象变更方法.该方法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即范型的设立、生成想象事例、提取统一的相似特性、抽象共相本质.每个模块对素材进行特定操作,为本质直观提供更多材料或者中介性的明证,并最终生成认知机制.用符号表示,模块为M,素材、操作、结果,记为d,f,r(data,function,result),模块的结构记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牺牲、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培育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呈现多元化、现实化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推动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要遵循红色文化产生、宣传和传承上的规律.
费孝通的城乡研究,发端于对个别村落的实地调查,继以对城乡类型的概括和比较,致力于发现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性质;同时,通过对实地经验的综合把握,形成对中国结构的整体理解,又超越了实用主义.这种超越,不是通过形式逻辑的推论达致,而是以文化视角的洞见实现,体现了费孝通社会学方法论的人文属性.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性几乎贯穿费孝通学术研究的整个历程,费孝通后期提出扩展社会学并非突然的转向,而是一种反思性的自觉.
国际统一战线作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均起着关键作用.理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构建的基本原理和战略向度对探寻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百年大变局下国际力量的分化、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深化、地区和全球治理的问题转向等共同推动中国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演进与创新.中国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秉承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承合作共赢理念、加强战略协调观念、注重团结分化策略等内涵,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中国积极构
沙济富察氏是清代以军功闻名的世家,其家族支系庞大,能臣众多,其家族的兴衰与整个清王朝的兴衰起落有一定的同步性,是清代政权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国内学术界近四十年对沙济富察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既有关于其整体家族史的研究,也有关于个别人物的专题研究,既有政治制度层面的解析,也有军事层面的研究.文章试对近四十年来国内沙济富察氏家族的研究做简要归纳与分析,以期从中梳理出一些发展态势,促进沙济富察氏家族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惠施哲学原著今已佚失,除去各家残存文本,当以《庄子·天下》中的“历物之意”最能体现其主要思想.但也因语出《庄子》而被大多学者与庄子相比,得出惠施“齐物却不逍遥”的结论.所以,既欲新解惠施哲学,首先需要使其哲学从庄子哲学中抽离而不受庄子对其褒贬的影响,以还原其本色;然后结合惠施的相关史料,进一步以“意会”的方式去探究惠施思想,讨论其有“齐物”意向之后是否有“逍遥”的可能;最后,辨析惠施如果有“逍遥”的可能,又为何选择“逐万物而不返”.以上述三步的承接关系为逻辑主线,以“意会”其“历物之意”为主要研究方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