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

来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谜”,英文anagram。最初源于文学,是词语生词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原意指通过变换原词字母顺序或者增加、减少字母数量而构成另一个新的词汇。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在文学“字谜”结构思维基础上由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赫洛波娃提出。她通过对当代著名俄裔德籍作曲家古拜杜琳娜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并在总结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过程中提出。文章参照赫洛波娃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文学中“字谜”结构思维追踪溯源,梳理其概念、历史、分类及运用形态。在此基础上,揭示“字谜”思维在音乐中的运用及其表现形式(换序、重组、递增、递减等),以此打开一个新的音乐观察点,为分析音乐、创作音乐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其他文献
既往中国戏曲音乐的形态研究,往往更加重视谱本的音乐要素的分析解读。以表演为介入点的形态研究思路长期被忽略。存在于戏曲音乐逻辑要素、时间要素、音色要素、音高要素、力度要素中的体化实践;歌唱中的体化想象;审美中的体化认同和戏曲音乐的体化传承如能得到充分的认知和重视,将会以动态的视角带给形态分析更广阔的格局。
弗朗索瓦·朱利安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暨汉学家,他所著的《淡之颂:论中国思想与美学》在哲学、美学和汉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提出":淡"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被视为一种价值,这种价值可以被视作是一切艺术的"作品性";由于"乐"受"礼"的功能主导,因此,对于"乐"的体验和感受强调平淡。他赞同并肯定"希声"是音乐和智慧的最高境界。朱利安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打破了以往将"儒""释""道"各家哲学美学思想独立讨论、分而治之的研究形式,从多角度对"淡"的音乐现象进行剖析。但他对于
文章立足于花间词人李珣波斯后裔之特殊身分,重点探讨其对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双重价值取向,并由此揭示其词体创作的独特风貌。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将李珣置于晚唐五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凸显其波斯后裔的特殊身分;其次辨析李珣双重文化取向对其人格精神与创作风貌的影响;再次揭示李珣在对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形成的"清疏"词风。
上海音乐学院排演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担任总策划,院长廖昌永担任艺术总监,10月中旬由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交响乐团在上音歌剧院成功上演。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方琼、黄英、王凯蔚、李秀英、陈剑波、董明霞等担任独唱、领唱,推出献礼建党百年又一力作。
期刊
为了从客观的角度回顾《音乐中国》的历程,《音乐中国》编辑部约请了一些曾在本刊发表过英译版论文的作者和曾经参与本刊在国内开门办刊的学术活动的学者笔谈他们的感受,目的是将他们经历的历史以个案形式记录下来,以期听到更多读者和作者的声音。
10月22日上午,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为首席专家的“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上海音乐学院上音歌剧院举行。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王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副主席张千一、赵塔里木,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艺术处处长谭曙,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许舒亚、原副院长徐孟东,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及课题组成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文献翻译是原创性西学研究的“能源”和“养料”,对优秀学术著作的系统化翻译引进,不仅能“引入新知、开启新思”,还能展示顶尖学者的学术风范和相关学科的“生态景观”。保罗·亨利·朗的第一部论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被誉为“学养”与“文风”的双重典范,其中译本问世后对我国的西方音乐学术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如今,朗的最后一部论著《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也将推出中文译本。文章剖析了后一部论著的成就、特色及其与《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的关系。保罗·亨利·朗作为音乐文化史家所具有的“全景视野”,和他作为音乐批评家所具有的“时代关
中国文学从1940年代具有多种可能性的文学生态,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渐趋于一致性,“少数民族文学”正是在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自觉的历史选择,在这个充满辩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学遗产得以继承发扬、新型作家作品得以出现,并且在“十七年”间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和少数民族独特文化意味的少数民族文学传统。重新认识这一段文学历史,可以让我们在梦想和实践、理想主义和现实语境的张力中间,找到“人民文学”这一未完成的规划的历史原
国家级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何以能传承九部十三册长达四百多万字的说部,成为数十本满族说部中独具家族特色的说部群,这是我探究满族说部在历史上沉寂几十年之后再次出现的原因之一。我经过近三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富育光家族延续的宏大民族生活图景深深地侵染了他的深层记忆与叙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