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的约束与对策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近年我国经济周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开放和经济秩序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指出实体经济的变化是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从改善环境和增强货币政策的适应性两个方面来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其他文献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供给,金融供给怎样决定于金融需求,金融供给怎样推动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怎样趋于平衡,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研究报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区域两个角度,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金融需求的变化,然后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状况进行了总结,最后探讨了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互动平衡机制。
中央银行独立性程度与该国币值稳定呈正相关,中央银行法定职能与具有国际统一性的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在中国加入Wm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已成必然的新形势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法律上进一步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地位,使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负责。政府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法定职责的坚强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应当与政府其他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从银行经营者行为差异人手,分析了不同治理结构的银行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上效率的差别,以及居民储蓄对存款利率弹性的变化。指出造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困境的原因是国有银行风险厌恶性的行为取向和国有部门中业已存在的大量不良资产;并进而提出解决困境的出路是在完全开放金融系统之前,通过——定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支持,尽快提高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2000年《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试图以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资本要求替代8%这一固定水平,即引入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风险评级机制来确定银行资产的风险水平,并以此确定银行的资本要求。本文指出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银行缺乏真实披露内部评级结果的激励机制,无法正确地根据评级结果确定资本水平。并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监管部门所实施的惩罚手段和外部评级进行了优劣判断,试图给出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确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