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型公共产品溢出效应分析——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例构建测算指标体系

来源 :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为全国提供的大型全局性公共产品的“溢出效应”,应当在国家层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令受益地区通过某种方式对提供这种大型全局性公共产品的西部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可以考虑采用特别税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成本分摊和利益共享。补偿的前提是对溢出效应及其相应成本进行估算,以确定补偿依据。本文选取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作为研究整个西部大型公共产品溢出效应的切入点,从天保工程诸多溢出效应中挑选出防洪作为建立估算溢出效应指标体系的初步尝试,先估算天保工程影响防洪安排取得的防洪变化收益,然后通过估算防洪变化收益占全国性收益的比重来大致测算天保工程给全国带来的收益。本文的方法是“视节约的成本为收益”,通过确定样本地区防洪相关成本指标描述样本地区受益于天保工程而减少的防洪成本,并将这些防洪项目费用的负增长量视为该样本地区受益于天保工程的溢出效应量。
其他文献
美国次贷危机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用风险发展为一场全球性系统性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失灵”,特别表现在对次贷发放机构、投资银行、新兴市场投资机构以及评级机构的监管上。这次危机启示中国金融业,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金融危机处理机制,保持金融监管水平与金融创新步伐相适应,尽快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质性实施,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
基于“湖涌现象”、劳动生产率非乎衡增长和非乎衡工资增长率三个宏观经济典型化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结构性物价水平决定模型。我们发现,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内生于两大产业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并在农民收入追赶机制和“潮涌现象”的总需求效应机制的作用下被强化推高。但由于两大产业部门工资差距的不断拉大和“湖涌现象”形成的巨大产能,使得我国在能够维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同时,也面临外部环境恶化、净出口剧降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风险。因此既防通胀又防通缩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
中国文言小说源远流长,而谈狐说鬼、体大思精、独标一帜、诙诡纵横的《聊斋志异》则代表了其最高成就。对于它的研究,起步很早,近年来更是蔚为大观,有关的专著和论文,其质量和数量都不宜低估。在这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唐富龄先生的《文言小说高峰的回归——<聊斋志异>纵横研究》(以下简称《回归》)堪称引人注目的重大收获。它的若干具体结论固然值得重视,而它所呈现的富于个性的文学史观和学术品格至少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笔者拜读之余,感到这部力作对古典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古典小说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期刊
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60年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60年的实践是相互共生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由此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学习与引进苏东经济学,批判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走上厂一条从学习、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国宏观调控环境的新变化,即从经济全球化到经济世界化的深刻转变,中国宏观调控的性质经历了一个从本土性、国际性、全球性到世界性的转变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逐步成熟,中国宏观调控不仅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而且逐步受制于世界经济的整体运动规律,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共性和各国宏观调控共同面对的困境。只有把握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规律,才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真正摆脱宏观调控困境,走出全球危机阴影。本文围绕世界经济这个范畴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和世
10月31日到11月1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金融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在蓉召开。美国华盛顿大学Philip H.Dybvig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中国视科院副院长李扬教授,中国金融学年会秘书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徐信忠教授,
粮食安全攸关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中国粮食安全应牢固建立于基本自给基础上。改革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态势是:人口持续增长,播种面积波动下降,但单产较快波动上升使总产量得以保持升势,进而人均占有量在波动中保持了基本稳定。2020年前这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已确定2020年比2000年GDP再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此宏伟目标的基石之一是确保其间国家粮食基本安全。
本文探讨私营外贸企业的外贸业务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相互镶嵌问题。根据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理论,本文建立了4个假设,提出了“社会关系-外贸业务互镶模型”,并利用调查问卷所获统计数据以及线性模型和相关系数、编相关系数等手段对4个假设分别进行初步验证,以期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开对我国国际贸领领域的私营企业的研究。
金融资产价格信息含量的提炼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其力求以最少的假定,从各种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中准确提炼出市场对各种风险和价格走向的预期,把市场价格准确“翻译”成人们易于理解的形式,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本文对不同的资产介格可能蕴含的信息及其提炼方法进行了阐述,力图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指引。
2009年9月26~27日,由《经济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联合主办,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研处具体承办的第9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经济研究》原主编刘树成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王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