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三农”问题——以《人民日报》涉农社论为文本的分析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以1978—2021年《人民日报》184篇涉及"三农"问题的社论为样本,从中可以提取出"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七个关键词,包括改革、生态、农业、民生、文化、基层建设和城乡关系.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各关键词之间具有有机联系,基层建设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黏合剂";也可以从中分析归纳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特征.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来看,要重视基层组织与农民的互动机制,重视乡村文化生活,才能更有效地建设农村.
其他文献
1924年底,《语丝》与《现代评论》先后创刊,编辑部均设于北京大学一院.二刊同人由北京大学两个教授群体组成:《语丝》成员多为本土的浙籍章太炎门生派系,《现代评论》成员多为留英美归国学者派系.二刊相遇实际上是1920年代新文化知识分子内部人文主义群体与科学主义群体的相遇,其矛盾隐含诸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其时《新青年》的时代已经结束,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各走其路已成大势.《语丝》与《现代评论》的笔战,尤其是因"女师大风潮"而引发的激烈交锋,正是新文化知识分子深层分化的一个表征.双方的论辩除了个人意气、群体
中国传统文章体制在近代受到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冲击而崩塌,以纯文学散文为本位的体类概念系统开始形成.根据现代散文的特点,依据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文体要素所占的比重,可以把现当代散文体类概念系统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作为文类概念的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第二级是文体概念,可分为随笔、记叙抒情散文、纪实文学(非虚构文学)三种文体;第三级是体式概念,每种文体之下都有具体的样式.提升散文的纯文学品位一直是现代散文艺术追求持续不断的内驱力.百年来,散文作家主要从小说和诗歌两个方面汲取资源,强化现代汉语散文的纯文学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回归祖国以来,占据主体地位的应用语言仍以英语、葡语和粤方言为主,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语言实践中一直处于边缘境地,特区政府虽有普通话推广政策出台,但执行力度、应用结果皆不甚理想.如何在保护区域性方言的前提下,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的高度逐步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港澳两地的主导地位,这已成为再造两地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亟待考量的基础性、导向性问题.据港澳两地的语言使用现状,可见语言对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主体多样"语
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探索网络化时代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道路,是当下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要课题.如果将数字乡村建设嵌入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梁漱溟提出的"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问题正是理解数字乡村建设推进路径的重要切入点.民国乡村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反思对当下数字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在理性建构与传统承继的辩证统一中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典型示范和感性导引为推进路径,发挥"家"作为经营主体的优势与潜力,动员"中坚农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真命题",对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原貌和理论旨趣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马克思哲学、包括现代西方哲学所提出的"终结本体论"实质上都是对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终结".而要想使本体论的研究彻底摆脱"实体本体论",就必须从哲学思维方式这个前提出发,实现对本体论化的哲学思维方式变革.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一反传统哲学的"知性思维方式",在综合传统哲学"两极"本体的基础上,对真正的"本体"作出了合理解释,即人的活动背后的社会关系.从马克
蓝天、阳光、大海.约上三五好友,乘着游艇,吹着海风,晒晒太阳,聊聊天,融入大海的怀抱,实在是件很惬意的事.如果有一天,你乘坐“UFO”豪华游艇,“悬浮”在海上,享受“水上飞”的美妙,那将是怎样的神奇之旅!
期刊
在对牛顿和莱布尼茨时空观进行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康德形成了自己的时空观.他认为时空既不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绝对实在,也不是经验事物所产生出来的秩序和关系,而是一种我们对经验事物进行把握和整理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的整体性来源于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时空的无限性是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建构活动的无限性直接相关的,因此,在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活动过程中,时空实现了整体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康德的这种理性先于经验的思路获得了很多科学家的认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对康德时空观的完全否定,而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修改和演变.康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真理而行"还是"依意见而行"?这在工业社会的科学语境中似乎是一个并不需要给予回答的问题,因为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真理获得了类似于中世纪上帝的地位.可是,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这一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真理与意见其实是难以分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如果说不存在绝对真理的话,那么相对真理这个概念就是以意见的形式出现的.事实上,真理是具体的,只是分析性思维把人们引向了赋予真理普遍性、同一性的道路上.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不仅形成真理
为人格权益提供全面的民法保护,是《民法典》规定一般人格权的重要理由.但《民法典》中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十分抽象,具体如何适用还应当建立一套合理的规则,以防止被滥用.德国司法实践中关于一般人格权适用的规则能为我们完善一般人格权保护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在冒名顶替入学案中,权利人的受教育权并未为民法所明确规定,但一般人格权制度能为其提供充分的民法保护.在对这类新兴的、民法尚未规定的人格利益提供一般人格权保护时,应通过利益衡量的方法来解决保护的必要性问题,通过类型化方法来确定民法保护的请求权基础.
2021年7月2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档案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承办的“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第三十届档案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在拉萨召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