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极端热应激事件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来源 :气象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热应激指数,利用1961-2016年全国1814个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极端热应激年际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因子.结果 表明,北方地区极端热应激事件的年际变化在1990年左右发生了年代际转折,1990年之前极端热应激事件频次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其年际变化主要受到欧亚遥相关型、南极涛动和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共同影响,而1990年之后极端热应激频次的年际变化显著增强,其变化则主要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的影响.
其他文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NL再分析资料、FY-2H静止卫星以及双偏振雷达数据,对发生在2020年5月25-26日、29-30日及6月2-3日浙江省的3次暴雨过程(简称“5·25”、“5·29”和“6·2”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比较了3次暴雨的落区、强度、成因及云团等差异.结果 表明:①3次暴雨均发生在高空槽前的低空切变线上,高空槽深浅、中尺度切变线位置、南部急流脉动强弱等因素是造成3次暴雨落区和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②暴雨落区位于湿辐合带西侧,700 hPa湿Q矢量散度场负值区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示踪作用.③3次
气候变化影响柠檬生长、产量和品质,本文利用云南省125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8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降水量、月日照时数,进行基准年代下云南柠檬气候适宜性分区;采用RCP2.6、RCP4.5、RCP8.5气候情景模式,研究2021-2030年、2031-2040年、2041-2050年云南柠檬气候适宜区的变化,探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柠檬气候适宜性变化,以期对柠檬产业布局、规划、引种提供科学的指导.结果 表明:21世纪中叶,RCP2.6情景下柠檬最适宜种植区增加了3成左右,RCP4.5情景下柠檬最
针对既有气象温度自动检定系统无法满足传感器年检量不断攀升的现状,为实现温度检定全程无人参与,提出一种基于机械臂的温度传感器检定系统.首先设计系统的并行控制工作模式及总体架构,然后指出搭建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实现现场通信抗干扰,即分析电源共地、磁场环境、现场通信等要素共同作用使标准器示值持续跳变问题,最后提出一种抗干扰方法,并对优化后的系统进行对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标准器示值回复至稳定状态,充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利用辽宁省59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7年6-8月逐时地面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夏季气候舒适度和高影响天气对避暑旅游的不利影响,确定辽宁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分析了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时空分布,为公众及旅游相关部门了解当地避暑旅游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研究表明:①辽宁避暑旅游适宜度由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强,59个地市(县)中,很适宜避暑的有14个,适宜避暑的有22个,较适宜避暑的有16个.②夏季辽宁大部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较好,辽东和辽南气候舒适度优于辽宁中部和西部.辽宁东部的本溪和沿海的丹东、大连、葫芦岛和锦
采用Makkonen结冰增长模型镶嵌冰表面辐射融化模型建立适用于风机覆冰的预报模型,基于WRF耦合CALMET综合模式预测结果和风机性能参数驱动模型,进行风机覆冰开始和结束时间的预报.以湖北通山九宫山风电场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监测到19次风机覆冰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提前1d、提前2d、提前3d三种预报方案开展覆冰起止时间的预报,发现该模型对风机覆冰具有一定的提前预警能力,且越临近覆冰发生时间,预报准确性越高.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驱动CWRF模式对1982-2016年中国近海的热带气旋活动进行了模拟,分析了CWRF对热带气旋频数季节、年际变化和路径的模拟能力,并探讨了环境场模拟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结果 表明:CWRF能够合理模拟热带气旋频数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但模拟的频数较观测总体偏低,季节变化模拟总体优于年际变化的模拟;模式基本上能模拟出热带气旋路径密度的空间分布,但CWRF明显总体低估了气旋路径密度.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模拟的环境场对模拟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850
为解决卫星广播传输缺陷及省级用户获取临省实时观测资料和实况分析产品等迫切的业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消息通知机制的国省数据共享系统.系统基于RabbitMQ的消息机制进行业务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及集成,采用多层体系架构,满足基于地面宽带的数据快速有序下载和卫星广播数据补调等国省数据共享需求,支持大容量多种数据的高速传输,支持HTTP、FTP、SFTP等多种数据传输协议.系统已经上线提供服务,实现智能网格、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等25种气象资料的国省数据共享,月平均共享数据量达6.3 TB,且建立全流程监视,有效保障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日益庞大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各分系统在同一个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网络区域内相互传递数据信息,存在随着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路由器设备增加,导致每台路由器所维护的LSDB(Link-State Data-Base)也逐渐变得臃肿的问题.庞大的LSDB计算会消耗更多的设备资源,导致设备负担加大,一旦网络拓扑变化将会引起整个域内所有路由器的重新计算.本文利用OSPF动态路由具有选择协议区域划分的特性,对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整体网络结构进行层次化分割,控制区域内路由
利用湖北省随州市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5月4日鄂北随州出现的超级单体风暴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①在有利天气背景作用下,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层结、0~6 km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以及地面辐合线,为强风暴的发生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触发条件.②超级单体发展过程中,观测到前侧“V”形入流缺口、中气旋、弱回波穹隆、悬垂回波、钩状回波等特征,且风暴顶高度、风暴质心高度、最大水平反射率因子高度以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等风暴参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③超级单体的发展和成熟阶段,在0℃层以下的低层,于前
为了更加科学地定量化评估台风气象服务综合效益,运用改进的逆推算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台风的气象服务水平、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及组织能力、行业防台减灾能力、公众防台减灾自救互救能力、防灾减灾成本和不可避免损失等因子,建立了台风气象服务效益定量化评估模型.以2018年严重影响江苏的18号台风“温比亚”为例,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评估模型各因子进行了调查及评估计算,得到该台风气象服务综合效益值.结果 表明:由于台风气象服务,取得综合效益14.48亿元,有效避免了40.9%的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较以往研究考虑因子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