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名师:真正优秀的高考作文都靠内容取胜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作文时,尤其高考作文不应在文体上过多地玩花样,真正优秀的高考作文都靠内容取胜,那些得高分的“另类”文章,大多以立意胜人一筹。古语道“意在笔先”,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我们应抛弃那些假大空的口号式的主题,抒写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追求主题的立体感、血肉感、流动感;即作文应给人以新感受、新启发,用创新的思维去审视、思考问题,反映新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即使是写小事情,也要能揭示生活本质,反映时代特点,从常见的现象里提出不同凡响的主题。因此,我们要多观察山川大地,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体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写作面。
  提升文章的立意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NO.01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中学生不应只关注个人生活,如果将眼光放远一些,由自己到家人,由个人到社会,写作的空间就会拓宽很多,文章的立意也会由自我意识上升到对社会的思考。由表及里,深处挖掘,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挖掘事物的深层意蕴,从现象到本质。当然,挖掘深意,需要认真分析,反复思索,才能获得深层意蕴,反映思想的穿透力。
  请看臧文静同学的习作《活着》:
  我想,大概哲人思考生命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
  最初见到死亡,我还是一个没经历过痛苦、整天无忧无虑的孩童。那天,我正在我家院子里侍弄花草。突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从外面传来。我心里纳闷,愣了一下,飞快地跑出院子。一对长长的送葬队伍正缓缓从大门前经过,悲怆的哭声里仿佛倾诉着生命的秘密。此时,我从不设防的天真心灵,被这个简单的仪式强烈地震撼了。这件事,虽然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的脑海里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景。
  也许,人的一生,只有知道了死亡,才算真正开始懂事。
  此后,我慢慢地长大。在這短短十几年里,我先后目睹了我的外祖母、外祖父的去世。在我的记忆里,他们都非常疼爱我,甚至胜过我的父母。在患病的日子里,他们都曾因病痛挣扎良久,跟病魔斗争,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去了。夜深人静时,每每想起他们曾给予我无私而细心的呵护,心头的那缕痛楚便如青丝般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
  我这才明白,坚强地活着,也并非易事。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如果看到一位独自而行的老人,我常会莫名地止步伫立,呆呆地望着长者,直到那老人的身影淡出我的视野。少时,一个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曾时时闪入脑海,人为什么要老,为什么要离开这个世界?人能快乐地死吗?倘若我缠着大人询问,总能见到他们或惊奇或不屑一顾的表情。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是多么幼稚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去墓地悼念逝者,生者常常带着鲜花。墓地与鲜花互相映衬,或许亦是生与死的对立。有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书橱里竟放置着一个骷髅羊头。顿时,一股冷气扑面而来,诘问朋友为何用这东西做装饰。他却说:“这不是装饰,而是一种死亡的提示,警示我们要抓住生的分分秒秒!”有时,看见枯叶败落而伤感,我突然想起朋友那句默念多次的话:“活着,或许是不容易的,但更是美好的。”
  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人,或许,正是知道了死的必然,才推理出生的分量。尽管人的一生长途跋涉,最终叩开的都将是死亡的大门,但是,我们还是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个个精彩,即便生如烟花一瞬间。
  试问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活着更为宝贵呢?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送葬队伍、外祖父母、独行的老人、骷髅羊头等一系列事件,由生与死的表面现象,生发了对生与死的深层次思考,得出活着的意义。文章语言精练,富有哲理,颇见作者睿智,可以获得满分。

NO.02转换角度,正反对比


  即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正反对比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式,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小事件切入,使文章具有立体感,而显得别具一格。
  请看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世间自有公道》:
  经常听到电视里那些含冤的人愤愤地对着苍天吼:“还有没有公道王法了?”每当此时,我都在心里为他们喊一句:“兄弟,别灰心,世间自有公道!”(引出论点。)
  公道是什么?有人说公道就是上天,就是天公,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天道无常,它一般不跟草民讲公道。也有人说公道就是包公一样的清官廉吏,是青天大老爷,可是请注意,包公纵然义薄云天,他终究还得在封建制度的镣铐下吃力地挥动他的三把大铡刀。说白了,巴掌大的泥鳅翻不了天。(反面阐释概念,证明公道不是天公、包公。)
  相反地,我却想到了另一个人,他无权无势,却打败了自以为“天”的国家机器。他就是法兰西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左拉。有一年,法国军事委员会误把一名无辜的军官判为叛国罪。后来一名被捕的真正间谍证实,这名军官是清白的。荒谬的一幕出现了:法国军方不但不肯认错,反而释放了间谍,维持原判,认为国家不能为了一个小人物而放弃尊严。左拉挺身而出,愤怒地谴责法兰西临时政府的无耻行径。他也因此遭到流放,却不屈地说:“多少年后,法兰西会因为我对她的控诉而感谢我。”他说对了,法兰西人民愤怒了。在民间人士和舆论的压力下,左拉逝世后没多久,军方政府被迫在“公道”面前向人民低头认错,释放了那名无辜的军官。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正是因为蛰伏在人心底的公道不灭,左拉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获得了法兰西永远的尊重。这样的公道,能打败荒谬的强权,从而伸张正义!(举左拉的例子,正面论证公道的力量。)
  话说回来,什么样的“道”才能称之为“公道”?天道,侠道抑或佛道?天道虚无,侠道则是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制度的轻视甚至是无视,个人英雄主义占了上风;佛道呢?指望超脱后下一个轮回给你一个迟到的公正吗?谬矣!   毋庸置疑,人心中才有真正的公道。哪怕是法律,如果违背了人民心中的公道,也会被无情地践踏。历史上无数次人民起义、暴动无不是鲜活的案例。(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公道的正确定义。)
  所以,我们不必叹“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的苍天不公,我们需要的是公道。它是一杆无上的秤,称出每个人那点未泯的良心。而人心,无疑是这杆秤上的星,孰是孰非必将一目了然。
  世间自有公道。人心不死,公道不灭!(总结全文,掷地有声。)
  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的议论文,作者先从电视剧中的怨言这个细节引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观点(公道的力量)进行证明,从而论证了公道的力量在人心,见解深刻,可堪一读。

NO.03以小示大,引申联想


  即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旨。要求把意义浓缩为大问题的结晶。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如夏福彬同学的习作《灯》:
  灯,极为普通,雖不起眼,却跨越了历史的长河,见证了民族的兴盛。越过岁月的车轮,灯,于平凡中彰显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听我爷爷讲,那时乡村里都是男孩上学,女孩只能学针织。爷爷每天去私塾,听先生讲课,先生满口“知乎者也”。他们都要背《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之类的书,第二天先生一个挨一个检查背书。背不出来,可是要挨板子的。先生一点不留情,一下就是一下,打得结结实实,有好半天疼呢。每天爷爷回到家,都是傍晚时分。晚上,他还要坐在暗淡的老式煤油灯下写作业,读书。昏暗的灯光,照射着他稚嫩的脸,显得那么憔悴,就这样“人之初,性本善……”。爷爷一天天地重复着他的童年生活,童年的时光悄然无声地溜走了。
  爸爸上学时,新中国已成立很长时间了,社会进步了,打破了女子无学可上的枷锁,真正开始了男女平等的时代。那时他背着小布包,穿着有着那个年代特色的服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在课堂上他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偶尔也插句嘴,笑一笑,课堂气氛很活跃。下午放学,渐近黄昏,男孩们可不会浪费这大好时光,他们三五成群,打洋片的打洋片,滚铁环的滚铁环,个个玩得不亦乐乎,看!那专注的眼神,“专业”的动作,胜利的微笑……那种喜悦之情真是难以形容。
  玩了很久,才想起回家的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兴奋地连忙往家赶。到了家,满怀喜悦地吃着饭菜,忽然,想到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做,就匆忙放下手中的碗筷,一溜烟跑回了房间,打开那盏15瓦的电灯,在昏黄的灯光下,写呀写,写呀写。夜渐渐深了,不知爸爸是写累了,还是玩累了,竟趴在桌上静静地睡着了……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吧。家与学校两点一线,我们每天在校8小时,虽然单调,但不乏味。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舒适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了放松;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等到放学,回到了家,一边与家人共享可口的晚餐,一边讲述着当天学校所发生的趣事。吃完饭,回到自己的书房,打开崭新的节能灯,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在昏暗的天色下,房间显得豁亮而温暖。
  小小一盏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国家的变化。灯,于历史长河中,越发光亮夺目;祝愿祖国如灯一般越发光明灿烂。
  祖国,你的明天会更好!
  祖国日新月异,的确令国人激动,关于祖国变化,可写的素材很多。本文视角较新,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灯(在爷爷时期、父亲时期、我们这一代)的历史变迁,暗示祖国的发展与强大。其中,细节描写也较为成功。
其他文献
一  “马上就要办喜事了啊。”阿初说,“好羡慕你啊。将来的丈夫人那么好。阿江你真幸福。”  “但总觉得有些奇怪。”阿江的脸颊泛起红晕。  每次一提到这事儿,阿江就会感到奇妙的羞耻感袭来。但那种害羞的心情并非不快,其中含有让人心跳加快的幸福预感。  “迄今为止一直都叫哥哥,突然改口叫夫君不知道能不能叫得出口。”  “马上就会习惯的啊。”  “会吗?”  阿江歪着头想,在脑海里描画着沉着冷静而又亲切的
请问,每年北美洲死于熊和鹿的人,哪种更多?  看起来熊更可怕,对吧?在美国,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人,被熊杀死。而鹿呢?鹿是一种非常温和的动物。但是,按照美国保险公司的统计,发生在美国的撞车事故中,每167起就有1起是因为撞了鹿。  2017—2018年,美国发生了133万起司机撞鹿事故。因为鹿的体积大,撞到鹿的后果很严重。虽然我们没有查到因此死亡的人数,但是你可以想象,那可不是一个小数。老喻感慨说,
在少年时代,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固然重要,还有一项也不能忽略:锻炼。这两个字从“金”部不从“水”部,可见非戏水扬波那么惬意。字典解释:把金属放在火里烧后,拿出来锤打,叫“锻”;把金属熔化,使它精熟,叫“炼”。想象在高热熔炉旁,火屑喷发、大锤起落的画面,岂是歌舞片那般欢乐。  从最基础的日常生活开始摆脱“蓄奴制度”——家中那两个,一个叫妈奴,一个叫爸仆。为独立自主做准备吧,从自己额头上流下的汗水才是甜的
这几天,陪伴孩子上网课、检查作业,单位事务繁杂,总是莫名其妙的烦躁。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母亲,她蒸好了一锅南瓜包子,让我去拿,或者父亲送过来。我连声阻止,家里不缺吃的,现在正忙,有空再说。母亲只好答应,便挂了电话。下班回家,一推门,熟悉的香气缭绕,桌子上一筐热气腾腾的包子映入眼帘,哪里来的?妻子告诉我,母亲刚来过,提了满满一兜面食,说是我最爱吃的,怕我没空就送了过来。我心头一热,顺手拿起一个,薄皮
一次上语文课,学到《边城》中傩送和翠翠初遇的片段,《边城》讲的是湘西的故事,老师说,选两个同学用湖南方言演一演傩送和翠翠吧。不知是谁大声喊了我的名字,老师准确地点了我。  我只好站起来,硬着头皮说,我不会说家乡话。  是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益阳人,我不会说益阳话。益阳话仄声很多,音还特别重,小时候我觉得很不好听,因此决不肯说,久而久之,真的就不会说了。我以前从不觉得这是遗憾,但随着我渐渐长大
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贪玩又尽职,村上春树笔下的猫既神秘又傲娇,那么多作家养猫、写猫,而我这个老文青又怎能不养只猫呢?  上次说过不养猫是有原因的(不知道的同学请翻看之前的杂志,2021年第13期),但架不住今年總是跟猫结缘。刚好室友说他同学的猫生了一窝小猫,养不了了,想送人,我又心痒难耐了。于是,上周末坐了两小时的地铁从朝阳到顺义,打算迎一只小橘猫回家。到了顺义,刚在室友朋友家落座,这位朋友就问道:
作文君: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不少老师也预测2022年的中考、高考会有相关主题的作文。本期我们选了两篇展现乡村风貌、描写乡村风俗的记叙文,一篇是八年级的同学写的,另一篇是高三的同学参加作文大赛的优秀作品。素粉可以对比看看,同样是写乡村,可以有怎样不同的角度和情感。  闲来无事,再次拿起时常放在桌上的竹蜻蜓。轻轻拉动连着白色丝线的小木棍,竹蜻蜓带着手绘花纹的叶片便在小竹筒里飞快地旋转起来,如
【文题亮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成熟收获后的自信和实力;群山不言,巍巍屹立千万年,是风雨中的坚守和毅力;曾获得16枚奖章、名誉头衔107个的居里夫人选择不言,那是默默的奉献和大爱无私;生活中,无声的关爱、悄悄的付出、含泪的微笑……也许,“尽在不言中”更值得我们珍藏。  请以“尽在不言中”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
【原题展示】  2021年7月10日,清华大学2021年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给新生的赠书《老人与海》。邱勇院士在致新生的信中寄语新生:“塑造坚韧精神,磨砺勇毅品质。”想不到的是,清华大学推荐《老人与海》,却引来一番争议和误解。有人对作者国籍身份不以为然,也有人给《老人与海》贴上“宣扬个人主义”的标签。一时间,网络舆论沸腾,连带引发对大学应该推荐什么书、学生
【名师新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2021年8月2日,东京奥运会女子排球小组赛,中国女排以3∶0战胜阿根廷队,结束了最后一场比赛,现场响起《阳光总在风雨后》,主帅郎平谢幕!郎平在赛后与泪流满面的所有队员一一拥抱。展望未来,她说:“年轻人有无限的可能和未来,我们的队员都在不断成长,希望这一届奥运会她们不要太快忘掉,要记住经验和经历,希望她们在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