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合并蛋白尿1例

来源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12岁,因"肉眼血尿4 d"入院,入院前患儿曾在当地医院查尿常规提示镜检红细胞满视野,红细胞形态均一性,尿蛋白2 ,左肾静脉B超提示"左肾静脉受压"。患者否认有血液病或肾脏病史,否认服用抗凝药物病史,否认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症状体征

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无颜面及全身浮肿,无皮疹及关节痛,无尿频尿急尿痛,自觉有左下腹轻微疼痛,体格检查左肾区叩击痛阳性。

诊断方法

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补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凝血全套、血小板糖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脏超声、下腹部CTA、泌尿系水成像(MRU)、膀胱镜、肾脏穿刺活检及基因检测等最终诊断为左肾静脉胡桃夹合并I型血管性血友病。

治疗方法

给予卧床休息、营养支持、血浆输注及口服依那普利后患儿血尿消失,下腹部疼痛好转,蛋白尿减少。

临床转归

目前患者病情平稳,随访6个月无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无下腹部疼痛,晨尿尿蛋白阴性,生活、学习正常。

适合阅读人群

肾脏内科;血液科;泌尿外科

其他文献
病史摘要孕妇,31岁,已婚,1-0-2-1,因"停经24 2/7周,产前检查异常2d"入院。5年前因足月臀位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佳。症状体征孕妇无腹痛腹胀,无阴道流血流液,子宫切口疤痕区无疼痛,一般状态良好。诊断方法停经24周超声提示:母体子宫前壁下段局部无肌层回声,长度约32mm,其中央可见5mm×2mm液性暗区,局部浆膜层向膀胱突起,浆膜层连续性尚可。停经24周盆腔MRI提示:子宫下段前壁肌层菲薄,局部肌层缺失,羊膜囊呈囊样向前膨隆,深度约23mm,宽度约49mm,浆膜层尚完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75岁,肝癌7年并发左侧腋及肩胛部慢性溃疡8个月。患者为肝癌晚期,曾行化疗、肝癌及左肩胛骨转移癌病灶消融术、放疗、靶向治疗等,既往有脑中风、心肌梗塞、抑郁症等病史。症状体征创面位于左侧腋及肩胛部,大小为30cmX30cm,有量约300ml脓液及一直径5cm的椭圆形转移癌坏死病灶,除皮肤坏死外,皮下浅深筋膜、肌肉(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部分斜方肌、前锯肌及背阔肌)和2/3下外侧肩胛骨坏死。治疗方法彻底清创后伴有部分背阔肌、第3-5部分肋骨及肩胛骨残端外露。稳定患者全身情况后,分3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8岁,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术前检查无明显异常。症状体征因"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术后伤口感染",在全身麻醉下急诊行"切口清创缝合术"。诊断方法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插管顺利,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术中患者在手术医生使用双氧水后出现PETCO2、SPO2下降,并伴循环紊乱,基本符合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经积极心肺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患者完成手术,清醒后送返骨科加护病房。临床转归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因反复发热,伤口脓液渗出,再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33岁,因"发现臀部肿块18年,术后复发10年"入院,患者18年前偶然间发现臀部有一拳头大小皮下肿块,14年前外院行手术治疗切除肿块,病理结果提示"神经纤维瘤"。4年前因肿块复发在外院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因大出血而紧急停止手术,原位缝合切口,未切除肿块,术后肿瘤增长速度明显增快。症状体征患者如背负重物,外观及活动收到明显影响,体格检查示:腰臀部、髂腰部、侧腹部及双大腿上段可见约50cm×60cm的巨大肿块,瘤体悬垂,厚度随体位变化,皮温高,质地软,边界欠清。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病史及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46岁因"胸痛、气喘伴头晕1年余加重一周"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实验室检验、心电图、X线检查结果阴性。为避免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患者接受单纯经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前常规给予足量的肝素,术中放置封堵器后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症状体征患者胸闷、气喘伴头晕,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中生命体征稳定,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方法根据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特征,考虑为急性血栓形成,术后取出血栓样软组织。治疗方法单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导管卵圆孔
病史摘要患者,男,40岁,"110KV高压电击伤全身多处4h"入院,腹壁巨大缺损,空肠回肠节段性坏死,会阴、左上肢炭化表现。症状体征体检:烦躁不安,休克表现。体表烧伤总面积约35%TBSA,烧伤深度Ⅲ°-Ⅳ°,创面分布于躯干、四肢、会阴,臀部,呈焦痂表现。左前臂及左手缺血性坏死,腹壁创面内可见大小约12.0cm×8.0cm裂口,且肌肉炭化;阴茎阴囊部分炭化坏死,双大腿内侧部分肌肉外翻,炭化表现。诊断方法受伤史结合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抗休克治疗,适当利尿,改善肾功能,避免心包积液加重造成心包填塞;剖腹探查
病史摘要患者,男,38岁,因"电击伤致昏迷不醒约2h"于2021年5月1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h前在下水道中摔倒枕部触到高压线(约10kV),断电后由工友救出,昏迷不醒,呼之不应,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四肢抽搐及口吐白沫,具体现场抢救情况不详。症状体征入院时患者深度昏迷,呼吸浅快,呈休克状态。诊断方法CT示:(1)双侧顶枕部硬膜外血肿;双侧小脑幕缘密度增高,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2)右侧侧脑室前角旁小斑片状低密度影,多考虑脑损伤;双侧大脑半球稍肿胀;(3)所见头颈部及颌面部、上胸壁软组织内广泛积气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岁。因"出生后右耳畸形伴听力差6年"入院。症状体征患者一般情况好,言语正常,无外耳道流脓、耳鸣、头痛、眩晕及面瘫等。右侧耳屏肥大畸形,电耳镜检查:右侧外耳道狭窄,右侧鼓膜窥不清。诊断方法电测听检查示:右侧轻度传导性聋,气导26dBHL,骨导5dBHL,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轻度听力损失(20~35dBHL)的诊断标准。CT检查示:右侧外耳道狭窄伴软组织占位,外耳道骨性段最窄处直径为3mm,右侧乳突气化良好,中耳乳突透亮,听小骨形态、面神经走行及内耳迷路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方法入院后完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32岁,于2009年因晕厥在西京医院诊断"肥厚型心肌病",不除外预激综合征,心室率30次/min,予植入临时起搏器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服用规律服用倍他乐克。患者有猝死家族史。症状体征反复晕厥,伴胸闷、气短、间断双下肢水肿,反复出现头晕、乏力、耳鸣等,精神状态差。诊断方法超声心动图,十二导联心电图,血生化检测,基因检测(检测到致病性PRKAG2基因突变)。通过基因检测找出PRKAG2基因明确的致病性变异后,结合临床特点最终诊断患者为PRKAG2突变心脏综合征。治疗方法植入永久起搏器。
病史摘要患者,女,35岁,因"左颜面部肿胀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左颜面部出现肿胀伴压痛,未就诊和治疗,1个月来肿胀逐渐加重,于我院门诊行鼻窦MRI平扫 增强,考虑为左上颌骨含牙囊肿,拟诊"上颌骨含牙囊肿(左)"收入院。症状体征患者左侧鼻腔前端鼻底隆起,质地稍软。左侧颜面部肿胀,表面皮肤压痛无充血,左侧鼻唇沟变浅,双眼瞬目可,鼓腮无漏气,伸舌居中,左上部牙齿无松动及触痛,余症状体征未见明显异常。诊断方法左颜面部肿胀1个月;左侧鼻腔前端鼻底隆起,质地稍软。左侧颜面部肿胀,表面皮肤压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