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有人在看你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ing5322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谁?我们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源于哲学的种种发问,加拿大现代画家阿历克斯·柯尔维尔将其重复。那些古老的命题在时间中恒常煎熬,纵使是填海造山的现代人也未能幸免。焦躁、疲惫、困惑……战争与和平、工业与自然、人类与动物、“我”与“我自己”,现代人往往处于种种复杂而紧张的关系中。游走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柯尔维尔,用艺术寻找答案。
  一、手枪
  手枪这一并不具美感的形象作为柯尔维尔画作中的常客,源于他那段非比寻常的战地画家生涯。1942年,刚刚毕业于蒙特·阿力森大学的柯尔维尔走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它作为一名战地画家,见证并记录了1944年6月盟军进攻法国南部的战役,后又辗转荷兰、德国等地。作为二战的亲历者,太多的血腥与残酷在他面前展开,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死亡与失去如影随形。这让柯尔维尔的艺术不仅仅停留在表达,而是陷入一种沉思。
  二战结束后,柯尔维尔回到家乡。这场战争留给他的财富不仅仅是对于关系的思考,还有安静细腻的画风——这是一种在现代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也使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所接受。在19世纪以来的现代以及后现代艺术中,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让人应接不暇。而对于古典主义的突破和反叛却是一以贯之的,在那些抽象、破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作之中,柯尔维尔的画却让人有一种时间凝结住了的感觉。而与古典主义的静谧不同,在静止的时间里,各种元素之间紧绷的关系已然存在,平静的画面中蕴藏着冲突和躁动。
  画是一种瞄准和击中的艺术。手枪代表紧张的关系,放在桌子上的枪、审视的目光、背对着的男人,无不暗示着画中世界与看画者的对立和抗拒。柯尔维尔用这样一些符号,完美的完成了一次次射击。
  二、我们
  在柯尔维尔的画作中,工业、自然与人的关系总是耐人寻味。在一幅画作中,前景总是比背景重要,占据空间大的形象总是比占据空间小的重要。所以我们所欣赏的画中,人总是在画面的前景位置并占据比较大的空间。然而在柯尔维尔的画作中,位于前景的多是动物,而且处于背景的人的头部总是被遮挡的。动物成了画作中的主体,正面面对的看画者,使人容易产生感情交流,有亲切感和熟悉感,被遮挡的人类却使人觉得疏离。
  人作为世界的主体而存在,这句话在一段时间内被当做真理。柯尔维尔却告诉我们动物、自然不是客体,他们也同样是主体。人与自然并不应该是主客体二元论的关系,而应该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具有主体间性。背身的小男孩和正对看画者的大黑狗,这两者都是画面主体,主体间相互凝视、产生目光交流,这样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正是柯尔维尔想传达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生的、平等的、交流的。
  三、回视
  审美是一个看与被看的过程,看的是欣赏者,被看的往往是艺术作品。然而当二者关系发生转换,欣赏者变成了被看的一方,又会发生什么呢?在欣赏柯尔维尔的作品时,你将常会发现:画里的人在盯着我看!
  柯尔维尔画作中的很多形象都是正面对着看画者,并且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在画作中,画中人并不与看画者产生眼神接触,且眼神不会带有这么强的针对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柯尔维尔的自画像《手枪与人》。在这幅作品中,柯尔维尔既是画家,又是模特;他是画中人,同时又是一个看画者。在这四重身份之中,他既是看的一方,也是被看的那一个,他不断对自己完成看与被看的过程——反思。柯尔维尔在提醒我们:我们身处这个世界,不仅仅在看,同样也在被看。我们在看的过程中,最大的盲点莫过于我们自己,弥补它的办法只有不断地回视自我,用反思完善由于视角的缺失而产生的偏见。柯尔维尔用艺术的方式,巧妙地表达反思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
  柯尔维尔的独树一帜让他在当代画坛享有盛誉。他在加拿大和德国的几次巡展,曾经轰动欧美艺术界。当其他人都在努力表达一种情绪时,柯尔维尔却对现实社会进行了严肃的反思。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崇高的艺术精神。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展现真理的,那么柯尔维尔的画作中流淌的就是浓浓的诗意。
其他文献
音乐、舞美与电影的融合,不仅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感染力、渗透力,而且能够将影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观众,是推进电影剧情发展、增强电影艺术表现力的有效路径。[1]  一、电影与音乐的“前世”  自从电影与音乐产生碰撞的“火花”以来,电影、音乐两种本来毫不相关的艺术开辟了电影音乐艺术的新天地,两者的融合已经成为一部成功电影不可或缺的元素。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音乐是电影银幕影像的一种情感、内容、情节
摘要: 赋在先秦的不同阶段其事理意义可能不同:在上古用于祭祀;西周及春秋时获得讽谏、申明“志”的事理意义;战国以后在价值序列上落为“述”的地位上,并承继于“诗”的事理意义。赋在先秦经过不同a事理意义的流变而逐渐划向文体意义,使我们对赋体的生成过程有了新的认识与阐释。  关键词: 赋先秦事理意义流变    关于赋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对于先秦之时是否有赋,学人们也争论了很久,后来19
摘 要: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质环境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校园学术活动与科研活动不受重视;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从学院实际出发,狠抓学风建设;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制度建设,增
[摘要] 微电影作为新兴事物,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微电影的独特魅力给广大的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也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提高微电影的质量和价值,让微电影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让微电影这一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应,这样微电影才能长盛不衰。  [关键词] 微电影 新媒体 发展趋势  2010年年末,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微电影的凯迪拉克《一触即发》,开始让微电影的风暴“一触即发”。201
摘 要: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随着书体的演变,风格的演化,以及不断满足的审美需求,笔法一直在变异并拓宽想象空间。不过,筆法在一定时间内是趋于较为稳定的态势之中,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因不同的执、运、坐姿、书写材料、书写工具等,随笔势、笔意的生变而产生不同的点画外形,并在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审美取舍中,总结出具有相对应的实用性用笔,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理想。因此,笔法的“不易”是站在书写材料相对固定的前提
[摘要]从电影表演的内在真实性追求方面思考有关《色·戒》表演尺度的争议问题,演员表演所包含的多方面情感内容不应受到片面的限制。  [关键词]《色·戒》电影演员 真实表演    《色·戒》作为一部获得金马全面肯定的影片,所引发的争论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因为有关最为敏感的人类行为与胶片的关系问题。人们在津津乐道,却难免隔靴搔痒。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来参与讨论。有位朱律师认为:“对于法律来说,拍
在当今中国,面对着以类型片为主打的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中国导演也更多的选择了用类型片来与之抗衡,相比之下,现实主义影片作为一个具有更高艺术性的存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可以说这样的阳春白雪让当下的电影创作者们敬而远之。  现实主义电影发展至今,中国学者对其关注也不在少数,但是不难发现,这些论述大多只是梳理、描述或是肯定了中国电影在20世纪确实存在着一个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传统,也有些谈到现实主义电
【摘要】动画电影对仿真的追求早在传统二维时代即已开始,并随着CG技术的发展在2.5D以及三维动画电影中得到完美呈现。探寻动画电影的仿真历程,将有助于我们以更开阔的心态理解动画的本质,更好地把握动画的时代特性。  【关键词】动画电影 仿真 CG技术 二维 2.5D 三维    随着计算机图形(即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电影世界精彩纷呈,它们已经成为当代视觉文
北总布胡同32号,现在只剩下一个大门和断壁残垣。  北京,建国门内,这个叫北总布的胡同是因为明清时代布政司衙门所在。民国时,这里住过许多文化人,如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叶浅予、李可染等等。32号是个大院子,曾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在北平国立艺专读过书的程莉影老人说,黄包车夫拉着齐白石到这儿停下来,徐悲鸿校长上前迎接,老人拄杖到教室里上课。黄宾虹老先生穿着大棉袍,操着一口皖浙腔讲画史。后来,这里是
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风靡世界。他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与人性的光辉,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宫崎骏作品中饱含了日本的传统文化,而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这便使其作品中表达的文化与思想能够很顺利地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电影作为宫崎骏动画作品的载体,其十分形象地承载与呈现了宫崎骏动画作品中所表达的文化与思想内涵,使之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提升了日本文化与日本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