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实用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100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出血天数、总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46/50)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4.0%(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舒张压、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出血天数(7.0±1.2)d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的(10.4±1.5)d,总出血量(730.7±156.5)ml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的(906.8±140.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8.0%(4/5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4.0%(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体后叶素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初诊的121例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CD33和CD1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21例初诊MM患者中,CD33+组有30例(24.8%),CD13+组有12例(9.9%).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CD33-组比较,CD33+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显著缩短(PFS 17.5 vs 23个月,P=0.000
目的:分析初治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常见基因的突变及表达异常.方法:取208例NDMM患者的骨髓细胞,用DNA测序法检测6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及28种基因的突变状态.应用FISH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结果:61例(29.33%) NDMM患者检测到基因突变,≥5例患者发生突变的基因包括NRAS、PRDM1、FAM46C、MYC、CCND1、LTB、DIS3、KRAS和CRBN.83例(39.90%)患者检测到6种基因的过表达,以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的过表达为主,分别是CCND1、CCND3
目的 对1例无输血史但产生高频抗体的孕妇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方法 采用盐水试管法鉴定ABO、RhD血型抗原;采用盐水和间接抗球蛋白方法(微柱凝胶卡)进行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检测;采用菠萝酶、胰酶和抗胰蛋白酶处理过的抗体鉴定细胞进行进一步的抗体鉴定检测;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效价测定;提取DNA标本,对ABCG2基因的16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 患者血型为B型,RhD阳性;血清与抗筛细胞以及抗体鉴定细胞盐水介质反应阴性,抗球蛋白介质反应阳性(均为2+),自身对照为阴性;与菠萝酶处理后细胞反应增强(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率(LMR)和校正后血清钙(cCa)作为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1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变量的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划分为高LMR和低LMR(LMR≥3.35和LMR<3.35)两组,根据初诊及4个疗程治疗的LMR (LMR4)将患者分为A(LMR≥3.35,LMR4≥3.35)、B(LMR≥3.35,LMR4<3.35)、C(LMR<3.35,LMR4≥
目的:比较老年多发性骨髓腐(MM)患者不同衰弱评分下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治疗方案、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衰弱评分,包含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按照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身体状态良好、欠佳及虚弱3组.统计分析不同体质状况的老年MM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有效率、1年总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70例患者中,身体状态良好、欠佳和虚弱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9.5%、81%和40%.良好患者中二联组和三联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揭示IRAK4/ERK/p38信号通路与雷公藤红素调控H929、AR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探究雷公藤红素联合硼替佐米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H929、ARP-1细胞经不同浓度雷公藤红素、硼替佐米以及二者联用后的细胞活力,并利用金氏公式判定协同药效.Annexin V/PI法检测H929细胞凋亡率和ARP-1细胞坏死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IRAK4/ERK/p38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和凋亡蛋白表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例为穿刺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髓外浸润PET/CT显像特点.结果: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41-77岁,平均(58.3±10.0)岁;骨髓外浸润累及淋巴结9例,肺、胃、脾脏及肾脏各2例,腹膜后、右心耳、皮下结节及脊膜受累及各1例;髓外浸润SUV
目的:比较新药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和新药化疗治疗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新药方案诱导化疗的149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接受ASCT的患者为移植组,125例未接受ASCT的患者为非移植组,中位随访时间43 (1-90)个月.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后比较组间缓解深度、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通过匹配组间的协变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水脂分离(Dixon)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Dixon技术检查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41例纳入本研究.将患者按照Dixon表现是否正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脂肪分数(FF)值的差异,比较FF与临床资料、疾病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治疗前后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FF联合血清碱性磷酸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质破坏的诊断价值.结果:4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2例、观察组29例,两组间年龄、性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育龄人群地中海贫血的血液学筛查及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29145例育龄期个体进行血细胞分析及血红蛋白电泳检测,对筛查阳性的患者进一步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型的分布及MCV、MCH、HbA2特征.结果:__SEA/αα(45.10%)、-α3.7/αα (39.31%)和-α4.2/αα (8.46%)为最常见的α地中海贫血基因型,CD17 (HBB:c.52A>T) (31.67%)、CD41-42 (HBB:c.126-129 delTTCT) (26.87%)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