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引导四字诀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市面上流行着许多心理健康小测试,大家做得不亦乐乎。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有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到底什么心理才算是健康的呢?
  在心理学理论中,有这样三种基本的人类心理活动形式分类,分别是:“知”——指认知、观念;“情”——指情绪、情感;“意”——指意志;通过它们可以判断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健康。人的认知和观念,有的是正确合理的,有的不是;人的情绪有正性的、有负性的;人的意志品质也各有不同并指导着人不同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坚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他对于能够让自己成功的事情就会乐此不疲,也会由此形成认知,而这又会指导他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信”“爱”“知”“行”。当然,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试着引导孩子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信
  信,“相信”“信心”“信任”。这个“信”就是指你对自己、他人或环境的信任以及信任的程度。这种心理其实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们姐妹三人,我和二姐在我们这个小城镇,大姐远在省会城市。记得大姐第一次遇到发财的机会时,她建议我们一起投资。可我们两个都嗤之以鼻,感慨道:“这个风险太大了,天上会掉下来馅饼吗?”然后告诉她:“你发财去吧,我们不敢,本身钱就很少,打了水漂怎么办?”但是,尽管我们两个不赞成,大姐自己却笃信可以成功。果然,一年过去了,大姐的投资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我们很后悔,心想如果下次有机会一定跟上!第二次机会来了,大姐遇到了另一种致富的办法,我们一听却又连连摇头:“不行,这个太危险了!”在我们一万个不可信的态度下,大姐坚持自己的想法,再次成功了。之后还有几次机会她已经不问我们了,自己一个人在省会城市做着她认为可信的事情,几年下来积攒了一笔不小的财富,而我们却因为不敢尝试还拿着工资在小镇生活。
  纵观前后几次,其实我和二姐就是不相信我们这些普通人能碰上发财的机会,觉得那一定是骗人的。我们对那样的机会抱着不可信的态度,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可能变成“富翁”,于是只要和“发财致富”沾上边的事情我们都认为是不可信的。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我们不能致富是当然的事情。而作为财务经理的大姐,因为工作关系能接触到这样的机会,抱着一颗相信自己的心去做这件事情,果然心想事成了。
  还有一个词“相由心生”,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信”字。意思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面相就会由此发生改变,甚至命运也会改变。当然,这个“信”是要有一定的积累和认知的,并不是让你无条件地盲目相信。如果这样,那你就会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这时候你也算不上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爱
  看到这个“爱”字,你是否热血沸腾呢?“爱”有很多种,从爱的对象看,它有对长辈的关爱,有对晚辈的疼爱,有对爱人的情爱,还有对有困难的陌生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爱,甚至对宠物的溺爱。从爱的程度看,它有不爱、喜爱、钟爱、深爱。
  当然,我只是简单粗略地进行了分类。有一个经久不衰的小测试叫“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教师期望效应),是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的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这个测试很好地诠释了“信则爱”,因为教师相信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的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效果的达成。
  今年,我教一年级小朋友的美术,第一堂课有个孩子就趴在那儿哭,我问他为什么,他抬起头委屈地说:“我不会画画!”教了几年一年级的美术,孩子们因为有幼儿园的基础,非常喜欢画画,而且画得特别好,从来没有小朋友告诉我他不会画画。我一愣,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也不是专科老师啊!但转念一想,如果我不相信自己,孩子还会相信我吗?于是,我静下心来,仔细询问:“是今天的这幅画不会画吗?”“是的!”“好,我们先来看看屏幕上画了什么?”“彩虹、太阳、房屋!”孩子脱口而出。“你觉得最漂亮的是什么?”“彩虹!”“想先画彩虹吗?”“好!”“你先看看彩虹是什么形状,在这幅画的什么位置?”“彩虹是半圆形的,在画的右边,从画的下面画到上面。”“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自己可以画吗?”“我不敢!”孩子不好意思地看着我。“来,老师扶住你的手,你跟着老师画!”我扶着他的手,慢慢地画了起来。刚刚画了一条弧线,孩子突然高兴地说:“我知道怎么画了,不用扶了!”于是我说:“你的模仿力真强!那你继续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画好!”10分钟后,孩子笑眯眯地送画给我看,我一看,真的是会了!虽然线条不太流畅,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都很不错!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我相信自己,相信孩子,传递了“信”和“爱”的力量,所以孩子愿意去尝试了,并且尝试成功了。现在这个孩子的作品等第也由一颗星加到了五颗星。当他自豪地把五颗星作品给同学看时,我感受到了从信任到喜爱的力量。
  知
  如果你相信自己、信任他人,并对这个事物或人物产生了“爱”之情,那你就会愿意了解它、认识它,在了解认识的过程中,你会增加很多认知,这些认知反过来又会肯定你对自己或他人的信任,加深你的喜爱之情。
  以一个三岁小孩在图书馆哭闹的事情为例。三岁的小华在少儿图书馆看到一个小姐姐正在阅读的书他也想看,可是小姐姐不肯给,他就去抢,抢不到,急得把面前的书全部扔到地上。妈妈见了,拍打他的小屁屁三下,结果小华放声大哭。然后妈妈大声斥责他做得不对,并不许他继续哭。
  对此,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妈妈这样教育的结果如何?下次孩子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怎么做?我想大概会有以下两种结果:他也许还会这样去要,也许会不敢再要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如果孩子从小就不敢去爱他所喜爱的东西,他会有自信吗?不会!他还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知:我不能喜爱这个东西,或者妈妈是不爱我的!   那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是接纳。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蹲下身来,拥抱孩子,然后澄清。等孩子稍微平静,可以问孩子:“妈妈知道你特别爱吃糖,如果手里拿着一块糖准备吃,你姐姐想抢过去给她吃,你愿意吗?”对于3岁的小孩来说,这个答案当然是“不愿意”。“所以,这个小姐姐也不愿意啊,因为她和你一样喜欢这本书啊!”如果情况允许,可以鼓励孩子去询问小姐姐是不是也喜欢这本书,因为3岁的小孩不一定能想到别人的感情。当他得到证实,他就会从这件事当中知道要为别人着想,不能只想着自己。此时,孩子已经知道,我因为得不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所以我很着急;姐姐也因为喜爱,所以舍不得给我。他的情感得到了肯定,同时也学会了“想别人”。接着引导他,那如何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呢?我们家长可以提出几个建议,比如:“你可以去问问姐姐,问她这本书哪里找到的,我们也去找一找”;“也可以问小姐姐,看完了是否可以借给你看!”如果孩子愿意去问,就陪着他一起去询问。如果图书馆还有这本书,就陪着他一起去找。在妈妈的引导和陪伴下,孩子一定可以把这件事做好!
  由此,孩子就可以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我可以喜欢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一样。如果我们这样做,孩子就不用挨我们的巴掌,我们也不会干着急;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做,需要你循循善诱的时刻会越来越少,因为孩子已经有正确的认知支撑着他。
  行
  顾名思义,“行”就是指行为、行动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并且很喜爱做这件事,也为此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建立了正确的认知,那他往往会有足够的行动力。
  就拿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儿子因为本组组员历史作业没有做,作为组长的他为了本组的“荣誉”把自己的作业给组员抄。结果课代表发现了,罚他抄写4页历史作业2遍。面对这个惩罚,儿子不服,他用简单的行为表示了他的不服——在纸上写上“第15课×2,第16课×2”。这样的行为让课代表很生气,在班会课上责问他为什么这样。儿子语出惊人:“我认为这样做也能让他进步!我的答案仅供参考!”之后,班主任周老师联系了我。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问了他一句话:“一个人抄别人的作业进步大,还是自己动脑筋做进步大?”儿子思考片刻,说:“自己做!”“那就说明你前面所说的观点有误区!”儿子点头说是。在回家的路上,我问他为什么给他抄。“因为我是组长,他不做,我们这一组就被他拖累了!”我首先承认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你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对于一个组长来说,这很可贵!”“但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他下次还不做作业,你认为他有可能依赖什么?”“依赖别人给他抄!”“长久以往下去,当考试不可以抄袭时,他的分数是否会影响你这一组的‘荣誉’?”此时,儿子已经明白了,真正的“荣誉”是指“里子”,而不是“面子”。我又问:“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接受惩罚呢?”“我认为不合理,这么多也来不及抄!”“那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周老师,请周老师帮忙!”“我不敢,你帮我说!”“怕什么?”“周老师肯定不同意不抄或者少抄!”“不试怎么知道周老师不同意?这件事是你自己引起的,你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后来,他终于拿起手机向周老师诚恳道歉,在得到了通情达理的老师原谅后,被赦免了罚抄。我又趁热打铁:“看来,权利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他连连点头赞同。
  这件事告诉我们,儿子先犯错误,后建立了新的认知,新的认知又推动他去做自己之前不敢相信的事情,成功的结果又让他有了新的认知。这样的犯错误,会帮助他逐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人在“信、爱、知、行”四个方面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他一定是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应该从这四个切入点着手,引导孩子们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刁佳慧
其他文献
成都市实验小学战旗分校是一所以“和美”文化为基石的学校。学校尊重每一个生命,引导每一个孩子在和美校园里快乐成长。
從2016年起北京市将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围绕“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在今后五年将陆续推出8项主要举措,通过给予补助、开展相应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乡村教师队伍。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公办乡村中小学校296所,专任教师9076人。不过近年来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待遇相对较低等现实问题。为此,北京市将建立市级财政对乡村教师岗位实施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同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位于具有浓厚巴蜀文化历史底蕴的金沙片区,学校以走班制、导师制、学分制确立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及多元评价的新格局,以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塑造了差异教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创建于1948年。学校始终坚持“为一生幸福作准备”的办学宗旨,以德育课程一体化为核心,以“微德育”为抓手,积极探索培养“有根之人”的德育路径。
乡土文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德育力量。乡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德育资源,如何认识与把握它,是用活用好它的重要前提。本文将以崇明地区学校教育的相关实践为例,就这种资源的本质属性、类别差异、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对乡土文化德育资源的理解  乡土文化德育资源是指特定地域环境中能影响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从三个要点去理解:一是这种资源是学生脚下的、身边的、可接触的资源;二是有
著名文学理论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是非
伟明又有新著问世,嘱我为之作序。我们既是同学又是文友,以文交流自在情理之中,便欣然答应了。伟明勤于写作,尤其长于写散文,是我省散文作家。前几年,曾拜读过他的散文集《绿
各铁路公司目前正着手改进其车辆的性能、提高利用率并降低费用(指维护保养、能源消耗、污染等)。这些目标只能从整体上通过各零部件制造厂商的通力合作来实现。德国BSI交通技
杭州市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每周有6天要在放学后去补课,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丢下一句“不回来了,死在外面算了”,离家出走。幸运的是,在警方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出走两天的孩子最终被找到了。  近些年来,儿童离家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我们发现,年龄小的孩子出走,大多是因课业负担过重或学业挫折。产业化社会的升级、学历社会的膨胀、少子化时代的纠结……似乎都构成了教育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外部环境。无论是学校
英国学校的人才短缺危机加剧,大批新晋教师“蜂拥出国”,前往海外国家任教。英国学校总督察威尔肖爵士警告,在全国正在努力填补由于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而造成的教师空缺时,英国正面临着教师人才流失问题。2014至2015年间,据估计有10万名的英国全职教师去国外学校工作,威尔肖爵士称“这使得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師人才输出国”。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