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辽东佟氏先世考辨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佟氏是辽东地区历史悠久的大家族,明清时期都受中央朝廷倚重。关于辽东佟氏的研究也是近百年来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佟氏来源仍不确切,由明入清的踪迹更不明了。围绕该家族的研究,也涉及明清历史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清承明制、民族源流和家族谱系的断裂接续与真伪辨析等。本文尝试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不同来源的选簿、实录、谱牒、碑刻等公私资料,从梳理佟氏先世源流入手,清理、辨析明清史料及各自局限,以期厘清佟氏家族先世、来源问题上的纠葛点,从而拨开迷雾,加深对明清之际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和家族变迁轨迹的了解。
其他文献
加拿大医学人类学家罗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地方生物学的概念,强调生物和文化长期交织而导致的生物社会差异,反对生物医学普适性身体的有关假定。本文通过对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展现出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中三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论争和理论主张:反对身体的标准化,主张生物和文化的地方变异性和可塑性;反对生物一文化、先天一后天的二元对立,在具身化的策略下强调生物一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关系;反对基因决定论,借助表观遗传学来探索生物一文化连接的微观机制。
清光绪末年驻藏官员马吉符及其出使不丹记房建昌引言自清雍正朝以来,汉文的官书及奏折中夹杂着不少有关不丹的史料,藏文的历世达赖传及其它佛教史传中有关的史料也不少,英印学者显然是因语言上的隔阂而未能使用。如果将有关不丹的汉、藏及外文史料互为比勘,系统地加以...
关于民国初年创办的藏文白话报王梅堂民国初,蒙藏事务局创办的汉文和蒙、回、藏等三种文字合璧的白话报,在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中没有被收录。近年来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多彩,但仍未被涉及,说明这三种白话报鲜为人知。笔者见到的三种白话报中,惟藏文白...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历史自在、初步自觉和完全自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法律表现是:“中华”与“中国”具有法律上的可通约性;《宪法》中的“中华”实质上是指“中华民族”这个主权民族;法律法规中的“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我国56个民族多元一体,代表中国,以及代表全国各族人民三重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法治价值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范畴对中国法治的人民主体性效应上,即中华民族是落实人民主权原则的基本介质,“中华民族认同”是构建新时代法治秩序的前提,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
本文基于凉山州布拖县的田野调查,以身价钱与婚姻缔结两个维度呈现凉山彝族婚俗的当代变迁。在身价钱处理方式上,当地人已从传统的约定俗成走向更为灵活多变;婚姻缔结方式的流变,地域范围的扩大及婚配对象选择的增多,反映出婚姻缔结形态经历着从闭合到开放的转变。凉山彝族婚俗的当代变迁,是新时期社会现代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认同与现代社会适应的双重体现。
在我国人口城市化促使民族人口分布从“大杂居小聚居”转向“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新时代民族交融论述与社会实践理论,运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民族交融的构成维度与影响机制及其发展趋势。民族交融的构成包括族际共居、族际共事、族际共乐、族际通婚等四个维度指标,并与社会资本及族群惯习构成三角形生成性外在影响关系,其实施主体也包含表现族群性行为时的个体之间。从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的场域转换,促使民族交融的总量大幅度提高以及各维度构成作用发生改变,影响机制发生三个趋势性变化:
唐朝北陲二府(单于都护府和安北都护府)是唐朝北部边境应对草原游牧部族势力的重要军政机构,也是把握唐朝北部边疆局势变化和大漠南北政治动向的重要环节。在二府前期沿革史上,瀚海都护府的设置与变化是关键一环,相关记载却不甚清晰,学界至今仍未形成一致看法。本文在回顾与批判此前诸说的基础上,仔细对勘相关基本史料,对其史源加以分析,继而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辅之以近年新见出土文献与前贤措意不足的若干记载,对瀚海都护府设置与沿革的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并明确区分瀚海都护府和以回纥部设置的瀚海都督府,从而使我们对七世纪后半叶唐朝北
基于对四川康定瓦斯碉白塔的实地考察,本文指出,藏传佛教转经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累积身体运动来达成修行目的的具身性实践。转经仪式的三个面向,即身体主体的建构、对环境的具身性感知以及具身性社交的达成都说明,不管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超出个人的环境和社会层面,身体实践都占有核心地位。转经并非完全如美国人类学家奥特纳所言的是一种以消解自我意识为目的的机械运动,因为转经主体的能动性经由身体得以表达。具身性实践视角的引入,对于反思和解构西方学界长期存在的身体与意识、观念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带动就业的趋势特点、影响因素及政策诉求,是不断提升民族地区企业带动就业能力与实现民族地区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前提。本文使用“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就业带动能力的现状及分行业特征。结果发现,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平均带动的就业岗位数量低于非民族地区小微企业,样本调查年份的平均每个企业的差距达到近9人,且在制造业等吸纳就业的重要行业中,这一差距更大。进一步构建计量模型检验了民族地区小微企业就业带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证明了小微企业自生能力弱、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是民族地区
文化资本会随着社会效益的满足而边际效益递增,它创新了要素生产率的非物质经济增长方式。民族地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摒弃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转型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文章在梳理近些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六大要义,即产业定位精准、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形态多元、竞争优势明显、村民广泛参与以及产业关联突出,并从七个方面对特色村寨发展高质量文化产业进行了价值分析。文章提出文化因子—单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体系的正反导向的“文化因子萃取”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初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