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权、期货与现货市场间极端风险溢出效应研究——来自上证50指数的证据

来源 :价格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上证50ETF期权及上证50股指期货的陆续推出,上证50指数已成为我国首个现货、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相对完善的股指.本文应用中国市场的数据,通过使用偏t分布的GARCH-时变Copula-CoVaR模型对期货、期权与现货市场间的极端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定量测度.实证结果显示:期权、期货与现货市场中任何两个市场间都存在显著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且期权市场对其他两个市场关联影响最大,是最大的风险源头,体现了风险传递上的多层次性.进一步将总体样本进行细分,发现在最严限令松绑后,各市场间的风险溢出程度有所降低,说明适当放宽交易限制,可以使衍生品市场发挥对冲风险、价格发现、信息传递等作用,有利于稳定现货市场.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监管者要构建实时监控体系;投资者需充分了解期权、期货和现货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等建议.
其他文献
通过对比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历史事实,可以发现造成极端价格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外生的冲击,其作用机制是在于特定因素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放大.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作用在于实现供需再平衡与信息再传递,属于内生机制.因此,与价格异常波动的作用机制并不一致.从趋势来看,随着生产效率提高,在需求趋于饱和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趋势性下降.透过当前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与趋势,可以认为:主导全球农产品价格体系的主要原因是内生机制,面对新冠疫情,该机制将确保未来全球农产品价格的再一次回归.
探讨人口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畅通经济内循环的重要维度.本文利用1990-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以及人口结构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动态门限效应,研究发现:(1)少儿抚养比和城镇化水平提高会增加居民消费,老年抚养比、性别比和家庭规模提高会抑制居民消费,经济发展会缓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水平下降,人口性别比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较小,且随经济发展变化较小;(2)以经济发展为门限变量时,各人口结构的门限值较为接近,年龄结构、家庭规模和城镇化在经济发展达到阈值后对居
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比较分析国外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发现:国外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类,即统一制度型不分城乡的养老保险、专门型农民养老保险、统分结合型农民养老保险;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不分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只有少数国家特地为农村居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且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别小,不分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养老保险的普遍规律.本文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健全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供借鉴.
普惠金融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BCC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面板Tobit模型,研究中国金融惠农静态和动态效率,以及民生财政支出对金融惠农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中国目前的金融惠农效率较高,投入产出配置较为合理;从2015年开始,中国金融惠农效率不断增加,而且增速也在加快,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各项民生财政支出对金融惠农效率有正向影响,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涉农贷款对金融惠农效率有负
自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发布以来,各地区积极建设运营,对保障全国各个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群体的住房需要发挥了一定作用.研究公共租赁住房入住率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公租房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影响公租房入住率的因素分类归纳为国家政策和法规、配套设施条件、建筑本体条件和租金水平四大方面,以北京市为例,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本体条件是影响公租房入住率的最重要因素,国家支持性政策和法规如公租房建设阶段税收减免、运营阶段发放货币化补贴等均能鼓励中低收入群体家
粮价稳定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球化视角,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梳理出影响我国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我国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实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国际市场价格对我国稻米和小麦基本没有影响,对我国大豆和玉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基本可控;影响大豆、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有逆全球化思潮、突发公共事件、原油价格以及生物能源发展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全球化视角下我国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建议:强化粮食市场治理、完善国际粮食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在坚持粮食安全战略下开展国际贸易
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石.“十四五”时期,若收入分布与外部条件不变,中等收入群体有望实现年均3%左右的增长,约1亿人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但若世界不平等加剧、就业缺口增大、工资增长放缓,有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数量失速与发展质量下滑“双碰头”风险.为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培育中等收入群体重点要从以量为主转变为量质双提,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加大“农民工”“市民化”改革力度,从稳就业、拓收入、降负担、应诉求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欧盟拥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竞争政策体系,在规范数字经济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崛起对现有竞争秩序形成挑战,传统反垄断分析框架逐渐难以适用,素有市场经济“经济宪法”之称的竞争政策亟须做出调整.欧盟竞争政策当前面临对数字经济反垄断行为认定和识别困难、监管和竞争执法难度加大等挑战.为充分保护竞争,欧盟从健全数字竞争规则、创新平台竞争监管方式、更多赋权给成员国竞争执法机构、加强反垄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应对数字经济下的竞争监管挑战,为我国数字经济下竞争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参考欧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驱动型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过度收集用户隐私数据,是兼具垄断性质和消费者隐私利益保护的新型滥用行为,提出了反垄断法保护隐私利益的难题.本文以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损害后果为视角,可将其定性为剥削性滥用行为纳入反垄断法规制,但在规制中存在《反垄断法》规范中的障碍、不同部门法之间难以协调、隐私数据保护难以衡量等困境.深入考察该行为所造成的排除限制竞争和创新损害等其他竞争损害,反垄断法规制具有必要性,同时应对新型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框架进行调整.具体规制中应当全面分析过度收集行为造成的多元竞争损害
《反垄断法》是一部包容性很强的良法,虽然在执法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但瑕不掩瑜,可加以完善.修改《反垄断法》,重要的是要针对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特点,梳理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的新样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反垄断的新要求.确立竞争政策的法律地位,将公平竞争审查法律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坚强的更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使良法落地.进一步明确反垄断是中央事权,实行垂直领导或设立派出机构.完善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加大违法成本,除了经济处罚之外,应纳入刑事处罚,增强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