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吃垮了盛唐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feng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气之盛衰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写过一部很有名的《廿二史札记》,书中的一篇论文《地气论》里提出一个很简单但又很玄妙的理论:“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
  意思是说,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中国的政治中心就从关中转向了河北,这是“地气”变迁的大趋势,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自从唐朝以后,定都关中的政权就都统一不了中国,长安从此成为“废都”;定都河北特别是北京的政权则取而代之,辽、金、元、明、清历代,越来越巩固,越来越兴盛。
  北京政权的长期成功,反衬的是长安政权的长期衰败。從周朝到唐朝,关中地区辉煌了将近2000年,为什么在唐朝以后一蹶不振?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固然可以有很多解释,但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水。
  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关中的水资源是很多的。《诗经》中大量记载了关中地区的稻田,“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秦国建郑国渠之后,“收皆亩一钟”,从产量来看,无疑是水稻。汉武帝时,关中建了白渠、六辅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关中、特别是渭南农民大批改种水稻,以至《汉书·食货志》记载,董仲舒对汉武帝说,“关中俗不好种麦”。看来,当时的关中地区农田景象更像现在的长江流域,与现在的陕西简直不是一个世界。直到盛唐时期,唐玄宗君臣还多次提到关中的稻田,但此时由于人口增加,关中粮食已经不能自给,唐朝皇帝被迫多次带群臣“东巡”洛阳,迎接从大运河运来的南方粮食,号称“逐粮天子”。后来经过黄巢暴动,五代十国时,关中已经没有大面积的稻田了,此后更是每况愈下,许多水渠都干涸了,习惯吃大米的居民迅速消失。如果没有明朝引进的玉米、土豆、花生和红薯等美洲抗旱作物,陕西人口会更加稀少。
  养羊的历史变迁
  唐朝以后,关中、以至于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固然与唐朝以后北半球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但如此严重以至于无法逆转的地区性干旱化,更重要的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在这些活动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养羊。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大力提倡畜牧业,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刘邦出生的时候,村里人就曾经摆下羊酒宴来庆贺。到了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专业的养羊大户。据载,当时内地的养羊大户通常也就只有千余只羊。马超的祖宗马援年轻的时候在陇右一带放牧,养了牛马羊各几千头,就已经备受瞩目了。
  大体上来说,汉朝人对牛、羊、猪、鸡、狗这五种肉类平等看待,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偏好。但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市场上的偏好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唐朝的时候,普通人开始以羊肉为主要肉食,贵族官员更是几乎非羊肉不吃。为了保护耕牛,唐朝政府长期严格禁止吃牛肉,狗肉则因为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普遍抗拒而从餐桌上消失。
  那么,为什么羊肉如此受唐朝人青睐呢?因为“羊”字通“杨”,唐朝的天下是从老杨家抢来的,所以在唐朝吃羊肉政治正确。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官方的提倡,整个唐朝社会掀起了养羊吃羊的热潮。
  山羊带来的祸患
  北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王朝无论血统还是文化,都跟游牧民族大有瓜葛,爱吃羊肉。从北魏起,朝廷就在西北地区建了不少大型国营牧场,之后历代沿袭。唐玄宗开元年间,仅是陇右牧场,就有羊67万头,这只是官方养的羊,民间养羊数字还不计在内。
  除了自己牧养,更有域外输入的进口羊。唐代自唐太宗开始,追求游牧农耕二元制的“天可汗模式”,跟游牧民族搞统战,而游牧民族归附大唐,没什么别的能拿得出手,就只有牛马羊。《新唐书·郭元振传》载,武则天时代,西突厥突骑施部头领娑葛,一次就进献了“牛羊十余万”。还有政府批准甚至邀请来的中亚、西亚的移民,也是赶着羊群一起来。
  唐代中国西北羊的数量比之汉代,堪称爆炸性增长。羊和其他牲畜不同,特别是山羊,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吃草不会只吃草叶,而是会用蹄子把草根都扒出来吃掉,甚至还会吃树皮。正所谓“斩草除根”,树木也会死亡。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上凡是以山羊为主要养殖对象的地区,植被都比古代退化,出现荒漠化的迹象;反过来,由于山羊的适应力强,又得到荒漠化地区居民的青睐,造成恶性循环。
  如今我们去西北游玩,会看到汉朝的夯土长城遗址大多损毁严重。游客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战争或沙尘暴破坏的,但事实上,对汉长城造成最大破坏的是羊蹄。长城无人戍守,夯土的城墙上长出野草,千年以来,在牧羊人的带领下,无数羊群在长城内外反复游逛,最终几米高的长城都被挖塌。长城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
  唐朝养羊业的爆发式增长摧毁了中国西北的生态环境,使其在唐朝中后期大规模沙漠化,导致唐朝再也无法复兴。
  (摘自《搜历史:窥探你所不知道的历史趣人逸事》)
其他文献
总的来说,宋仁宗赵祯在1022年登基之后,还不算坏皇帝,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最大压力,来自陕甘宁一带逐渐强盛的西夏;北邻辽国也趁火打劫,派人索要土地;朝廷内部情况也很堵心;揭竿而起的亡命之徒如张海、郭邈,也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这些内忧外患,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当时大宋朝吏治腐败无能到了何等地步,仁宗在巨大压力下不得不考虑改革了。于是,他想起了范仲淹。此时范仲淹已经50出头,几上几下,历尽坎坷。
《人生正负手》  徐文秀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出版  做人难免有缺点,干事终归有缺憾,为官肯定有缺失。只有把这些缺点、缺憾和缺失一个个找出来,把一块块绊脚石踢开、搬掉,前行的路才会走得更顺畅、更通畅。作为中组部“大笔杆子”之一,徐文秀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于表达,结合自身经历,通过“做人做事做官三十忌”“做人做事做官三十宜”两条主线,以生动的比喻、幽默的笔调、接地氣的文风与
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品牌和象征。  秦朝修建的万里长城,在汉代得到了加强,汉长城总长甚至达到了2万余里。但是自汉以后,长城逐渐被废弃。直到明朝前期,为抵御北方瓦剌等部入侵,几乎是在秦汉长城的原址上又重新修建起长城。  为什么时隔一千六七百年,明朝长城会与秦朝长城修建的位置基本重合呢?  长城建在哪儿,得听老天的  中原王朝基本上是农耕民族的国家,它们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从周朝
2015年1月27日,清华大学举行2015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毕业典礼上做了以“选择与坚持”为主题的演讲,陈吉宁给同学们分享了三件法宝,“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怨天尤人”的心态;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能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选择与坚持。前不久,我在台湾访问的时候见到一本书,书名叫《Outliers
一个被写进《刺客列传》的将军  曹沫是一个大力士,生活在春秋时代的鲁国。鲁庄公是一位崇拜力量的老板,非常喜欢力气大、胆子也大的英雄好汉。幸运的曹沫被力量主义者鲁庄公提拔当了鲁国的将军,全面主持鲁国的国防军事工作。然而,战争不是举重比赛,力量型选手曹沫似乎很难适应这种竞赛的规则。  曹沫当了将军以后领导鲁国军队屡战屡败,在抵抗齐国入侵的战争中三战皆北。为了尽快终结已经出现了严重亏损的抗齐战争,鲁庄公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波士顿咨询公司CEO约翰·克拉克森就提出一个大胆而具有预见性的想法:“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的组织应更像一个爵士乐队,领导应该融入群体,不能依赖于决策制定中的绝对权威,整个团队再也不分你我……”  具体而言,在爵士领导力的带动下,乐团能够边高效实施边创新改进,快速自我学习修复;爵士领导力也能兼顾个人所长和集体协作,完美结合个人天赋,使团队和谐协同、互相成就;爵士领导力还鼓舞乐手在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画好工笔画,实现精确改革。  “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拆解了“权力套娃”,一系列惠企便民措施落地生根,各界获得感普遍得到增强。  深化“放管服”改革,仍需聚焦数据不共享、改革不同步、形式主义、监管缺位等靶点,持续精准发力,避免变异跑偏。信息孤岛现象依然突出,改革协同问题尚待解决  “一窗受理、一窗通办”“一枚公章管审批
张恨水应邀面见毛泽东,缘起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在《新民报》的发表。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率团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11月的一天,时任《新民报》副刊主编张恨水收到经人送来的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署名毛润之。刚一过目,他就被词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连声称道:“好词好词,看来豪放派坛主苏东坡该让位于这位毛润之先生了!”送稿人随即说:“毛润之就是正在重庆的毛泽东,他愿将这首词在贵报首刊,
诸葛亮在脍炙人口的《出师表》中,对后主阿斗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自然,朝代的更替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不单单取决于对贤臣和小人的疏远与亲近,但诸葛亮的分析抓住了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社会发展中,对于忠良贤能之人比较好对待,你不亲近他们,贬抑他们,其结果是他们发挥不了作用,也只能发发牢骚,一般不会坏事。但如何对待“小人”,不
2015年10月5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TPP)在美国亚特兰大的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参加谈判的12个国家在谈判会议后召开共同记者发布会,表示就TPP协议达成一致。经过5年半的交涉,一个涵盖约8亿人口、占世界GDP总值比重约4成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诞生。TPP协议由美国主导,重在规则制定,推行所谓全面开放,意在把这些规则推向全球。  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规模的中国